李佳桦 戴春勇
摘 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苗族歌鼟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意义,当代中国青年应要有普及与传承中国优秀传承文化的意识,当地高校也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推动其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苗族歌鼟;地方高校;传承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3
二十世纪初,出现新的音乐文化思潮,中西方关系问题尤为文化知识界及音乐界人士关注,中国音乐的改革提高需要学习西方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形态特征逐步产生变化。西方音乐技术理念等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中的运用,拓宽其在艺术上的表现力变得多元化,促进了民族音乐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时至今日,建立了大批专业音乐学校及综合类大学,且全国已有具有几所知名的民族大学,他们都开设了与民族音乐相关的专业,各专业音乐院校、综合类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承载了引领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重任,多年的实践证明,正是在各专业界人士积极探索下,在保持本民族特征的同时,中国民族音乐正以新的发展姿态,不断与多元化音乐知识结构融合,去面向更广大的世界。[1]
歌鼟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不仅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也有典型的艺术价值。湖南怀化的靖州县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当地的群众与当地中小学生是传承苗族歌鼟的主体人群,但至今日传承出现青苗不接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靖州当地设有专门学唱歌鼟的传承学校,由专业歌师任教,但这些专业歌师也基本上是靠口传面授的方式进行,他们大部分人都不具备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在理论研究和进一步发展上具有很大局限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多元发展,让歌鼟的传承与发展之路越走越窄。二是以中小学生为传承主要载体,随着青少年的成长,歌鼟只是作为其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一种认知,基本上停留在“我知道”“会两句”的层面,实质上没有起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如果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质资源,结合专业歌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苗族歌鼟理论与实践上的升华,以期形成良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氛围,对苗族歌鼟的传承与发展来说应该是最值得思考与关注的。[2]
一、地方高校开展歌鼟音乐教育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乐记》曰:“乐者,德之华也”,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音乐的认识,没有一项艺术能像音乐那样能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在当前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中,音乐教育将会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音乐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承担起传承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使命。在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寻求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
由于20世紀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使一代代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甚少,更谈不上“会唱自己家乡的歌”,“靖州人都没听过苗族歌鼟”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是切实可行的,也是要尽快实施的。
地方高校是区域内知识积累与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相对稳定,而且师生大多来自本自区域,校园文化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所在地域历史沿革、文化历史的影响,也就本身带有所在区域传统文化的特征,校园内的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容易受到不良文化与思想影响的关键阶段,在大学阶段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既是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普及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修养和生活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和人生观、审美观的重要手段。歌鼟具有典型的地方艺术特征,从学生自身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地方高校应利用好自身优势,重视这类的普及与传承工作,并将歌鼟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资源,充分发挥好保护地方性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作用,同时,地方性高校也可设置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机构,明确责任主体,统筹相关教学资源,使得歌鼟的普及和传承工作具备制度与条件上的保障,这样,我们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保护与鲜活的传承,高校的优质资源为苗族歌鼟的理论研究和成为体系提供了重要前提。[3]
二、合理设置关于“苗族歌鼟”地方民族音乐特色公共选修课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方针,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开始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取得些许成就,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进一步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开展的指导思想及要求。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公共艺术类课程,地方性高校可对课程进行甄别,如“歌鼟”就可纳入地方性学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中,高校大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音乐的热情,也可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及价值观。学校相关机构要合理进行学分的设置,要有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规划,根据师资配备,可把苗族歌鼟大致分为艺术理论、艺术欣赏及艺术实践类等些许类型,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先进行理论的梳理,再进行实践总结,先从民族音乐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苗族歌鼟、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苗族歌鼟、苗族的分布发展与歌鼟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苗族歌鼟的精神实质有深入的了解和感悟,然后再进行课堂实践及综合艺术表演,对授课老师的安排要合理,校内外非艺术专业的师资,特别是文史、美学专业的,如在艺术特别在民族音乐方面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修养,也可聘任为兼职的公共艺术教学师资,或去靖州当地聘请苗族歌鼟传承人来进行实践性指导,都是切实可行的。
三、地方性高校学生社团与歌鼟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在部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基于大学生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或者兴趣去发展,并不一定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或者实践基础,是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按照相关程序审核成立的。具有联系广泛、凝聚力强等特点,苗族歌鼟只存在于湘西南靖州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地方性高校社团,要作为本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力量,充分利用民族地域的优势,担负起本地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责任,积极促进民族文化与传承间的相互融合,在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中融入靖州苗族的文化特色与艺术特色,推进苗族歌鼟的传承与发展。
苗族歌鼟独具特色,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歌鼟在校园社团中的建设类型,可有靖州苗族史学研究、合唱艺术、设计协会等等,要多角度、多方位对它进行拓展挖掘,地方性高校尤其要重视学生文艺类社团的建设, 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成为普及和传承苗族歌鼟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要完善社团组织管理与评价体系,要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励它们成长,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对艺术类社团发展的硬件投入,如训练场地、服装道具、相关资金等,充分利用校内及校外的各项资源,学校要為社团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建议。
四、整合苗族歌鼟资源,进行再创作
“歌鼟”是湘西南靖州苗族人几千年来唱的一种多声部歌曲,这种古老的歌种贯穿于他们的各种活动中,它是苗族人在生产劳动中模仿鸟鸣、流水、林涛等大自然“和声”逐渐演变而成。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与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音乐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在当今社会中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作为传统的以口传心授形式而存在的歌鼟,在现代快速发展的文化思潮中,已如同世上所有的珍惜物种一样,已在慢慢弱化,甚至是消亡,如何保留这些本土、本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让它能顺应现代社会进行传承发展,是一个值得沉思的问题,如果紧跟时代能为大众提供更符合现代审美的歌鼟,或许它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经受住历史的洗礼变迁。
少数民族民歌的再创作也是其传承发展课题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不改变它音乐风格的前提下,通过借助苗族歌鼟的原始素材,融入现代的一些作曲技巧进行创编,继而产生一些具有歌鼟民族风格特征和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这些经过创编过的作品,可为歌鼟音乐形态及民族文化传承提供良好的载体,为它的进一步的传播扩展注入新的力量。
歌鼟作为一种多声部民歌,如果以合唱作为载体,使之成为传承与发扬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应是切实可行的,二度创作需对原有的歌曲进行创编,在不改变它原有艺术风貌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新的音乐材料对原材料进行丰富扩展,使它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
对于歌鼟改编合唱时的二度创作,需要参照西方严谨的作曲理论技术,通过调性、和声色彩的丰富叠加,旋律线条的交织融合,使它更具有艺术性和传唱性,更需要通过对歌鼟进行深入研究,在合唱中保持它民族文化的本土特点及本民族所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经过创作改编,使之成为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又能在艺术上、思想上保持“本土化”的优秀音乐文化,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播与传承,这是对歌鼟进行创编意识的意义所在。
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发展的源泉,是民族精神灵魂存在的根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高校开展文化传承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地方性高校,更应该根植于民族传统,在传承苗族歌鼟优秀文化的同时,促进它的发展,丰富它的类型,通过学校相关课程设置,专项学生活动组织,使学生对于苗族歌鼟的曲调特征及色彩特点有潜移默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让对歌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它走向更宽更广的世界。
参考文献:
[1]罗春文.靖州苗族歌鼟的保护与传承[J].今日科苑,2010(04):149-150.
[2]魏清.试论传统民歌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普及与传承[J].黄河之声,2020(06):88.
[3]王建.中国民族音乐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普及与传承方式思考[J].音乐传播,2016(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