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

2020-10-09 11:26吴霞芳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英语英语教学

吴霞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也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除了教给学生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包括了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教师除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对他们灵活运用英语语言、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英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策略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得到了学校、师生、家长的重视。学校开设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还希望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能够掌握一门重要的语言技能,为他们创建一个广阔的交际平台。在实际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为中西文化差异、語用习惯、语言环境等因素感到英语学习较难。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讲解英语基础知识,忽视了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正确认识,这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急需找到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途径。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学生了解交际双方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所处的文化环境,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得体并恰当地运用语言开展交际的能力。跨国文化交际意识主要指的是交际者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在运用外语的过程中,能够按照目标语(如本文所提及的英语)文化来对自己的语言理解及语言产出进行适当调整。

二、不同文化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1.语言逻辑顺序不同

首先,汉语与英语在逻辑顺序上有所不同。汉语遵循先因后果、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逻辑顺序进行叙述,而英语是通过多种连接词并依据自身结构、含义来表示和排列。以时间表示为例,汉语遵循从大到小(年、月、日、时、分、秒)的排列规律,而英语遵循从小到大(分、时、日、月、年)的排列规律。其次,把握对象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人通常采用综合性思维来把握对象,如汉语中“你吃饭了吗?”这句话不用特定指出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主要根据当时说话的时间来进行判断,而英语里要清楚地指出“breakfast,lunch,dinner”。

2.语言形态功能不同

从汉语与英语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汉语句子、词语或短语在形态方面无确定标志。汉语语言形态主要是通过整体关系来加以确定,而英语更为注重以形统意。例如,英语一般将来时要加动词原形,名词复数要加“s”或加“es”。又如,在“我今天有事”汉语句子中,结合这句话上下文关联内容“我”可以省略,这正是汉语中整体思维的表现,也体现了汉语的意合特征。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策略

1.帮助学生认识语法句式区别

句子是语篇单位中最主要的内容。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差异,中英双方在句子表达逻辑思维顺序上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帮助学生认识、区别和掌握两种语言结构和句式上存在的不同,引导学生针对英语中较难的句型、语序结构和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例如,“今天是上学的第一天”翻译为英语是“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school”。对于这句话,英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将重点放在“of”的用法和中英句式的区别上,由“of”一词构成的句式结构,通过与汉语句式的对比得出两者顺序是相反的,按照英语单词意思直接翻译过来便是“今天是第一天学校”,便可看出英语句式与汉语句式顺序的不同之处。类似还有“The girl in red is Lily”,翻译成汉语便是“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是丽丽”,很明显可以看出中英文在句式顺序上的区别。

2.引领学生了解双方文化差异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心,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依据学生这一特征,引导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中国人在见面时,问候语通常会使用诸如“去哪里?”“吃了吗?”等习惯性用语,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在用英语进行问候时,往往是问天气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口语交际训练时,要引导学生重点把握这样的交际差异。中英文在语法、句式及词汇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语义表达来看,一些在中文中表贬义的句子,放在英文中可表褒义,如英语中的“You are a lucky dog”表示“你真幸运”,“lucky dog”指的是“幸运儿”,而“dog(狗)”一词用在中文中可作为骂人的话。从词汇方面来看,一个固定的词语在英语中可以当作名词使用,也可以当作动词或形容词来使用,而在汉语中仅有一个意思。如“point(点、标记、想法)”“talk(讲话、谈话、演讲)”。从语法方面来看,英语语法中的疑问词“When,Where,What”通常置于句首,而在中文中则会将疑问词置于句末。如“What are you doing?”翻译过来便是“你在做什么?”

3.创设生动的跨文化交际环境

小学阶段就开设英语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小就能运用这门语言,锻炼其交际能力,为其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而国内很多学校无法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为学生创设生动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交际活动,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祝贺、购物、问候等情境,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对话训练。学生在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交际场景中进行口语练习,熟练掌握了英语口语知识,提升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能感受到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日聚会”的交际场景,其主题是参加好友的生日派对,给对方送祝福、送生日礼物,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角色扮演,在交际过程中运用“Happy birthday!”“This gift is for you”等常用句型,而小寿星的扮演者可运用“Thank you!”“I like it very much!”等日常通用语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告诉学生中西方在送礼方面的文化差异:中国人一般讲究含蓄,收到礼物后不会立即打开;而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往往当面打开并表达谢意。另外,在交际场景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一些活泼、地道的日常英语口语融入其中,如“Come on!(快点)”“Have a try!(试试)”“Please open the window.(请打开窗户)”等。

4.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体验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英语语言同文化背景有机结合起来,以便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增强学生对英语应用的感悟和体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注重收集相关文化背景资料及素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可用教学素材,并将这种文化意识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有关“名字介绍”的英语句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名字介绍”的句型表达,可以“I' m... ”句型和“My name is...”句型为例,除让学生学会运用以上两种句式表达外,还应穿插介绍外国人在自我介绍时的一些日常习俗,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新朋友时,若用英语问名字通常采用“What' s your name?”教师可以从西方人绅士、礼貌方面进行教学,如外国人在问名字时是以一种想要结交对方、认识对方的意愿进行交谈的,且为了表示礼貌,他们通常会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学生在了解西方人问名字的习惯后,会降低对“Whats your name?”语句的使用频率,因为这样的表达带有一定审问的意味,且说出来比较生硬。此時,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更为礼貌、客气的句式,如“May I know your name?”或“Your name, please.”等,将这样的语句用于口语交际中,会显得更有礼貌、客气。因此,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贴近真实情景的交际体验环境,将外语文化运用到口语教学中,以便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英语思维,使其更好地将英语运用于生活实际交流中,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体验。

总而言之,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口语交际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求教师着眼于未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学习基础。教师在日常口语训练及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英语交际场景,引导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同时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及语言运用上的差异,以便形成和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成为一个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林春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5):162.

黄根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01):113-114.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英语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趣学理念点亮英语教学课堂探微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