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020-10-09 11:26柳桔红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对策研究

柳桔红

【摘要】欺凌是社会问题的缩影,是教育问题的反映。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多,校园欺凌不仅会损害学生的心灵和身体健康,还可能会给学生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因此,学校一定要有效预防和制止校园欺凌。要想有效减少农村寄宿学校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对策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课题审批号:GS〔2019〕GHB1183)的研究成果。

学校应该是学生进步、成长的圣洁之地,是学生最好的避风港、保护所。然而,校园里也时常发生一些让人悲伤的事情,如校园欺凌,一些学生因受欺凌而厌学、自闭、自卑,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现在,校园欺凌不仅仅是语言的伤害,还有很多案例是对学生的尊严、人格、身体进行侮辱,欺凌的手段令人发指。如何有效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如何治疗被欺凌者的心灵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现状

1.不良同伴对学生的错误引导

寄宿学校是农村大部分学校的模式,学生的饮食、住宿、学习、社交都在学校内完成,所以身边的同伴对于寄宿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身边的同伴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寄宿学生内心的不安全感,两个或者几个人可以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争当优秀学生。但是,也有些学生沾染了不良的社会风气,教唆他人排挤其他同学甚至伤害其他同学。有些优秀的学生在不良同伴的影响下,不再关注自己的成绩,会做出一些叛逆、伤害自己和伤害别人的错误行为。

2.家长、教师对欺凌群体缺乏心理疏导

当前,大部分农村家长忙于农务或者外出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照顾,而且农村中学多以寄宿式校园为主,在寄宿式校园中,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家长、教师的疏通,就产生了扭曲的心理。他们憎恨学校、家长、同学甚至自己,无处发泄的他们就会对弱势群体施暴,以暴力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用欺凌来反抗学校、同学,由此造成欺凌事件的发生。

3.对待欺凌的治理制度不够完善

相关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常伴有言语侮辱、肢体上的欺凌。初中生一般将不合群与不和自己站在一个阵营中的同学视为“敌人”,欺凌比自己低年级的同学的概率也较高。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如何预防青少年的错误判断和思想就成了学校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由此,寄宿制学校应通过教育、思维拓展活动等方式进行校园和谐环境的宣扬,使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也能体验到家一样温暖的感觉。要想预防农村寄宿制学校欺凌行为,学校应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对校园欺凌现象的应对和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公平,努力完善农村教育体制、优化农村教育结构。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为学生保驾护航

国家应该完善关于校园欺凌的法律、法规,对于欺凌者给予处罚、警告、教育,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首先,国家应该对校园欺凌做出准确的定义,对欺凌的范围给出界定。如果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条例约束欺凌行为,将会有不法青少年钻法律的空子。所以,国家出台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降低学校欺凌事件发生的前提,也是基础和保障。这是被欺凌者最强有力的武器,他们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自己申诉,有勇气对自己遇到的不公行为进行反抗。社会方面应该给予校园欺凌行为严厉的批评,加强拒绝欺凌的宣传,为农村中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充满优良、正义风气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和谐、安全的社会氛围下成长,学生才能不被恶俗的社会风气影响。学校方面应该多设置一些心理课,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是社会的一分子,学校的不良风气与社会的不良风气有一定的关系,社会上欺凌现象的发生也可能会影响学生,导致学生也模仿这种行为。

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而学校是预防校园欺凌现象的源头,也是重中之重。所以,学校一定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一旦发现学生有异常言行,应及时安排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健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进而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缩短城乡教育差距

欺凌者的心理,一方面显示了他在爱和关心上的缺乏,另一方面显示了他对于美好事物的逃避。从法律层面来说,中学发生欺凌事件的主体都是未成年人,他们受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但是法律和道德规范也应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让犯罪青少年得到应有的法律惩罚和道德教育,能够以法律和道德的枷锁约束欺凌行为。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往往不是由一种原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导致的,可能包括家庭原因、同伴原因、学生自身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农村经济条件较差,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教育素质不高,因此发生校园欺凌现象的概率比较高。农村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所以相关部门应对农村教育给予重视。欺凌是指弱势的一方被强势的一方实施伤害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校园欺凌行为较为棘手的原因,一是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是未成年人,其心智发展都还未成熟;二是难以将欺凌行为与暴力行为、攻击行为区分开来。城乡政府应该给予农村教育发展大力支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将问题学生视为欺凌防范、开导的主体,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同时教给学生面对欺凌时正确的做法和应有的态度。

3.组织建设预防欺凌管理小组

寄宿制学校人数众多,教师难以顾及每位学生,所以学校需要建设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该定期开家长会,或者班主任定期與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情况、学习成绩有一定的了解。这种对接是很有必要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方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教师可以建立群聊、互留电话、定期召开家长会等。

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也要努力工作,遇到问题时不可暴力解决。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孩子效仿。所以,家长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有耐心,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不要打骂孩子,而是要积极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找到问题的本质,帮助孩子回归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众多,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都在校园里进行,校园风气是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平台。因此,家长一定要支持学校的工作,不能对孩子娇生惯养,以免酿成大祸、危害孩子一生。家长的支持就是学校强有力的后盾。

教师是学校里距离学生最近、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多为学生传播正能量,告诉学生要明辨是非,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倡导校园文明,教给学生何为真善美,引导学生好好学习,使其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并为自己的成长负责任。此外,教师也应该为学生普及自我保护意识,鼓励学生在遭到欺凌行为后,要勇于向教师、家长报告,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不能一直任人欺负。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为了适应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开设的办学模式,旨在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农村教学质量。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农村寄宿制学校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农村寄宿制学校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社会应该聚焦欺凌行为,大力宣扬拒绝欺凌这种害人害己的行为,拒绝暴力、排挤。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谨慎交友,要提高交友的质量。

【参考文献】

孙乔.农村寄宿中学生校园欺凌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2019.

朱桂琴,陈娜,宣海宁.农村寄宿制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实证研究:以河南省4乡5校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2):68-76.

宣海宁.农村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校园欺凌的调查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8.

李慧敏.农村寄宿制中学校园欺凌防治策略探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对策研究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