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杨 张雅静
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大学生逃课一直令广大高校头疼不已,屡禁不止,而与更容易被发现的显性逃课相比,隐性逃课往往是大学生首选,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普遍且严重,有研究显示,高达89%的学生上课从事着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可见大多数大学生上课都存在着隐性逃课行为。面对此现状,一方面,国内各界学者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研究多从问题视角出发侧重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行为表现上,忽视了影响其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思想、认知等,且多从学生、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层面分析其原因,原因只是泛泛而谈,浮于表面。另一方面,这不禁让人思考,究竟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学生选择了隐性逃课?隐性逃课行为应该被简单定义为问题行为吗?基于此,本研究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来自6所高校的11位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来收集资料进行研究,以这11为大学生的访谈内容为基础,着重分析研究影响其思想、认知,进而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情境因素。
隐性逃课的概念界定
国外学者前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将逃课定义为“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逃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逃课是指显性逃课,广义的逃课既包括显性逃课又包括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指学生在未请假或请假未准的情况下故意缺课的行为;隐性逃课是指学生在上课时从事与课堂教学无关事情的心理旷课行为,如自学其他科目、睡觉、聊天、发呆、想事情等。在本调查中主要研究广义逃课中的隐性逃课。
隐性逃课的概念最早来自于学者周琦的界定:隐性逃课是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在课堂上自学其他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在这之后的大多数学者都沿用此概念或有所补充,学者吴淑娟、李凯对“隐性逃课”进行了分类:学习型、娱乐型、无聊型,并按学习类型划分理性隐性逃课和惰性隐性逃课。学者张赛斌认为“隐性逃课”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教室里“逃课”,具体表现为:睡觉、玩手机、发短信、听音乐、吃零食、谈恋爱、说悄悄话、看小说、看无关本课堂的专业书和考研资料、为应付点名找人冒名顶替等。
以上对隐性逃课的界定皆是对其行为的描述分析,没有对隐性逃课自身的性质进行定义且主要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学生身在课堂,二是学生出现了与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行为。
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主客观原因、学生角度、教师角度、学校、社会、家庭、社会学、心理学等,笔者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做了如下总结:
个人层面上,学者们主要从学生个体的观念和群体影响、学生自律能力差、放纵心理、学习兴趣与某些课程存在冲突进行分析。学者张赛斌认为教室安排不合理:小班多人容易产生浮躁情绪,人少大班容易感觉空虚,某种意义上,学生逃课是一种无奈,学生容易受外界影响,比如同班同学、大班授课的陌生同学都是上课做其他事情,自然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 学者吴丽华、卢森林学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刚入大学,对自己所学专业并不了解,有时候学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另外,大学较高中管理模式宽松,大学生自学能力欠缺,并且高等教育学习的某些内容太难,有时候不懂又羞于请教,久而久之便产生放弃学习这门课的念头。
家庭层面上,亲子教育和交流的缺失也会导致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发生,学者李江静认为很多学生在摆脱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家长便对其学习和生活很少过问,这就让很多大学生认为挣脱了父母的枷锁,可以不受限制的为所欲为,那么课堂上不听课的行为也就很可能产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期望程度也会导致大学生隐形逃课行为的发生,学者王洪刚、孙孟乐认为家庭期望、兼职打工也会导致大学生逃课。
教师、学校层面上,学校原因主要是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学者尹海燕等学者认为学校对于教学质量控制和教学效果的检查流于形式,首先,大学安排的大多是大班教学课程,这在无形中为隐性逃课创造了条件,再者,学校安排的授课内容也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课时分配不太合理等问题。学者庄玮也从高等教育服务角度分析了逃课的原因:目前大学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市场脱节,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的存在让大学生消费者不能实现其消费高等教育服务的目的,于是就选择隐形逃课,自主学习其他知识。而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主体——教师在遏制大学生逃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的不作为,助长了学生的隐性逃课。学者金崇芳从中观缘由提出了教师素质的层次性不高等问题,学者陈鹤琴也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且李炎锋等学者指出:教师因素是课堂效果的关键,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要过硬,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课堂魅力和人格魅力。
社会层面上,学者王静涛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当今教育的功利性变得越来越浓厚,学校变成了培养职业预备的培训机构,许多大学生都抱着为未来找个好工作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或者混文凭这一结论,而学者杨娟则分析了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网络上充斥着一些負面信息,如多数人认为读研不值、大学毕业生零工资就业、读书无用论,各种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三观。
综上所述,国内研究已经关注到了隐性逃课行为,并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探索,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问题视角出发,进行关联分析,主要从学生、家庭、老师、学校和社会层面分析其原因,大多停留在表面,未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通过对多所高校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大学生如何判断隐性逃课行为?如何定义隐性逃课行为?如何将隐性逃课自我合理化?挖掘这三个问题背后的情境因素。
研究方法。基于以上追问,本文采用建构主义视角质性研究的个案分析方法,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访谈对象在课堂中的隐性逃课行为,在分析影响访谈对象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思想、认知基础上,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灵世界,从同辈群体的多重影响、师生之间的隐性配合、教师权威的渐进破坏、知识价值功利化和家长权威的双重影响、统一和多元的平衡五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影响其思想、认知进而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情境因素。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选取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大三及其以上在读上本科生11名,他们就读于甘肃、黑龙江、广东、河北、陕西、福建六个不同城市的高校,所学专业包含法学、师范学、理学、艺术学、经济学五个不同门类。他们中有十名能较好的完成本科阶段的课程任务及考试,一名存在较严重的挂科记录。笔者对他们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对他们陈述的在课堂存在的隐性逃课行为,对隐性逃课行为的认知,以及影响其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认知背后的情境因素作为主要分析资料,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同辈群体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中介,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重要,青少年在此群体中习得初步的价值规范和人际交往技能,对自身的认知、行为和人格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在脱离家庭进入大学校园后,同辈群体的支持对大学生来说是影响其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同辈群体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影响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是同辈群体的控制功能,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隐性逃课有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作用,C同学告诉笔者:“我极容易受环境影响,如果我身边做一群玩手机的人,那我肯定也会想玩,但如果我身边所有的人都在那边听课的话,我可能想要玩手机的时候,就不会玩了。”在访谈中有7位同学也提到了这一点;第二是群体压力影响,群体压力会迫使大学生做出一些融入群体的行为,让自己显得很合群,即使有些时候他们并不感兴趣或主观上并不十分想参与,Z1同学在访谈中提到:“在同学或者说舍友都在谈论那个话题……或许是有一种群体压力在,然后让你就不得不就先不听老师讲课,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当中,就是其实自己还是存在这个群体中的这种想法,就是有这方面的影响,比如有时候同学们笑的话,你也会笑,但其实你当时觉得不太感兴趣,或者是大家参与的话,您也可能会尽力让自己表现的感兴趣一些。”;第三是话语建构的影响, 社会学家福柯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由话语权力建构的世界,金钱、地位、知识、经验都可以成为话语权力的来源,Z2同学跟笔者说:“同辈群体或者是学长学姐,他们可能会流传一些对一些老师的看法,这也会对我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是学长学姐对一些任课老师的评价,可能会影响你对这个老师的看法,进而会对他讲的课会抱有一种重视或不重视的心态。”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需要,1986年颁布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系统规范了我国的职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近些年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行职称制度有着诸多弊端,其中,存在评审权和聘任权分离的矛盾。相对集中的评审对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的中小单位来说,可以保证评审质量,保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社会上的声誉。但仅凭提交的材料评出的结果,使其与单位的聘任意图存在出入,从而造成只重视论文和科研项目,忽视政治思想、实际能力和实际业绩等现象,在高校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为晋升职称往往关注自身的科研建设而非课堂教学,严重影响着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了一批“ppt老师”,其授课内容和形式往往毫无创新,只是照本宣科,访谈中9位同学提到,在自己的学习的课程中,会遇到一些ppt老师,这种课堂老师授课态度敷衍,授课照本宣科,在这些课程中他们往往无法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师生间的互动,甚至无法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隐性逃课行为,如Z3同学在访谈中谈到:“就比如说有的老师上课的话就是基本上和学生没有什么互动,然后只讲自己的,也不在乎学生到底注不注意,上他课听他讲课,就是放自己的PPT,然后PPT做的就是那种排版都不怎么样,然后字体大小也不齐,然后看的也不清楚,这他也讲了下去,这种就是可能会让你没有办法给他相应的那种尊重。”但学生评教又是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这种制度形式下,老师和学生似乎达成了隐性的配合,彼此之间心照不宣,一方面老师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制度,往往会在考前通过“划重点”来减少考核难度提高及格率,学生会通过评教的高分来回报老师,这样学生顺利地通过了考试,教师也通过了考核,另一方面,学生无法从这种完成任务型的课堂上获得重要和鲜活的知识,受到老师的敷衍態度的影响,理直气壮产生隐性逃课行为,学习自己感兴趣和自我感觉更有价值的知识,如Z同学提到“因为有的老师他讲的就很水,或者说直接是按课本讲的,那其实基本上自己看课本就完全可以。所以说有些因为特别是经常是一些比较水的老师,就是他教不了我什么东西,我觉得我听他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所以这种课的话我可能会比较不重视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对老师的敷衍态度提出异议,老师则对学生的一些隐性逃课行为进行默许,双方都各退一步,相互配合,使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
在这整个过程中,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课程任务不断放松自己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考核,而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放任态度”后,也配合着老师,在老师的底线内放肆的隐性逃课,隐性逃课行为也变成了师生双方合作的产物。
教师权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根基,我国传统的教师权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建立起来的,并在政治力量的作用下一步步得到加强并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可形成一种文化传统,世代相传,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教师与天、地、君、亲并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教师都极为重视和尊重,而这种影响自上而下在整个社会都形成了尊师重道的风气,然而,在我国近代,绵延两千多年的师道权威第一次受到了挑战,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起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和封建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权威也遭受到了猛烈的批判并被破坏,教师权威的第二次破坏在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对教师的批判,学生甚至可以肆意侮辱和殴打老师,教师权威呈陡坡式下滑,但新文化运动和文革只是破坏了教师的教学权威,而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解释者和教授者,教师的知识权威也逐渐被破坏,同时大众媒体一边倒的谴责教师“体罚”学生,进一步影响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信,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近些年,学生殴打和辱骂老师的事件屡见不鲜,对于老师没有足够的敬重和信任,在高校学习中被赋予更多自由的大学生在显性逃课可能导致挂科进而影响毕业的情况下,常常“毫无负担”地选择在课堂上进行隐性逃课,C同学在访谈中谈到:“结合我课后对于知识的那些研究的话,有些东西可能有些时候就是自己没听懂。有些时候就是感觉老师把这个东西讲复杂了……有的感觉讲的没营养又不会挂老师又不管的就从来不听……我觉得自己看书都比他讲得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摆在重要的位置,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个人,而当社会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直接进入到生产和流通领域,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知识就是财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知识成为人们生存的先决条件,这意味着知识可以成为人们实现其利益的根本手段或工具,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从真理性转变为效用性,从而日益强化了功利上义倾向,这种知识价值功利性对隐性逃课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缺乏对学生兴趣,就业方向的培训和指导,这使得学生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缺乏自主性,这也加重了家长在学生抉择上的权威性,而家长在知识价值功利化的影响下,将大学专业学习的目的等同于工作的工资水平,往往倾向于为其选择“热门”、“有钱途”的专业,这种以“钱途”为导向的选择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优势,这可能造成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厌倦和排斥,同时大学转专业的难度较大,阻碍着学生对个人兴趣的探索和发展,学生面对没有兴趣的专业以及无法改变的现状,很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和厌学心理,而且老师掌握着学生挂科与否的“生杀大权”,显性逃课极容易引起老师的不满,影响最后的考试分数,而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想挂科,所以便在课堂上产生隐性逃课行为,如玩手机、聊天、发呆等或者是在课堂上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知识,隐性逃课便成为他们的首选,访谈中S同学谈到“由于我们在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当时年纪还小,而且也是大学里面的专业,对自己以后的职业认知也很迷茫,因为可能就是可以说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就是以后自己想从事或想进一步学习的专业……当时父母给我选择金融专业,但我被录到了日语专业,就听从父母的建议转到了金融,但是我并不喜欢,我打算换成其他的,我现在准备跨考行政管理专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同样受到价值功利化的影响,他们往往注重知识对其自身成长和成材的近期利益价值,功利主义色彩浓厚,Z4同学谈到:“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是很明智的,就是这个老师到底对我的用处有多少,用处越高,那来的人也就越多。所以学生的话其实也是比较理性的。”面对经济环境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不再是志存高远的长远目标,而是立足自身需求的现实目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便是“找到好的工作,提高目己的生活质量”,大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往往重视那些实用性课程,而忽视其他课程,在一些“不重要”的课程中他们往往通过隐性逃课,来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他们热衷于学习社会各种热门证书考试例如:四六级、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等以此来增加其找到好工作获得好生活的筹码,大学的学习过程变成了获得更好生活的“储蓄”过程,隐性逃课行为也成为大学生实现精致利己的重要手段。Z2同学提到“就是我如果觉得那个事情还是比较重要的话,不管是不是喜欢这个老师的课,我都觉得他这个我都觉得还是要先把那个重要的事先做一做,比如说明天要考四六级,然后我就會可能会那天可能都在看六级的那个东西。”同时S同学也谈到:“首先究其这个行为的根源是,可以说是因为我觉得日后不会再学习或从事与我现在所学专业相关的东西。我呢只求我这个专业课平稳度过,而不求绩点。所以说有的时候会用一些课堂时间学习其他的东西,只要在不影响那个期末及格的情况下就可以。”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人类的知识财富每隔五年便增加一倍,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跨领域的知识和综合能力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指标,然而,从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来看,高校面对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反应较为迟滞,这不是说高校没有察觉到社会的需求而是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着自主性加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计划经济时期集体的、统一的、制度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旧对目前的高校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对旧有体制存在着路径上的依赖,改革的欲望和动力都比较低,因此,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多元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差距,而作为高校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对象——大学生则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而大学生又无力改变学校培养人才的制度和回避社会对人才的多元需求,于是大学生在这二者中间寻求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平衡在高校的课堂上得到了实现,学生不再满足单纯学习在学校的统一规定下老师教授的知识,而是自主学习和发展社会需求的多元知识和能力,而学生们又小心翼翼的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因为显性逃课引起老师的不满从而导致挂科进而影响毕业,所以隐形逃课成为了学生最好的选择,既配合完成了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又满足了社会的多元需求,保持着双方的平衡,在访谈中,D同学提到:“觉得学习的内容就是上课的内容,对自己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然后就会自己学一些自己觉得对自己有益的东西,在课上学习一些其他课程内容,练一些四六级的习题,看一些考研方面的书等等。”同时Z2同学也谈到:“家人让考教资,说好保个底,就业什么的……考四六级嘛,将来找工作简历上好看,有竞争力。”
本研究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认为将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单纯的定义为问题行为是一种片面且狭隘的观点,在此观点下的应对路径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起到较为有效的作用,本研究跳出问题视角的束缚,立足于访谈对象本身,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认知,进而影响其产生隐性逃课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得出大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是其对所处情境判断下的特定行为且往往伴随着自我合理化的过程,是同辈群体影响与师生隐性配合的产物,在课堂之外,大学生隐性逃课还受知识价值功利化与家长权威影响、教师权威的渐进破坏、社会多元需要与高校统一教学之间的矛盾的综合影响。要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行为,只靠老师严厉的课堂管理和高校的规章制度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还需所处情境各部分的助力,形成良性互动,使减少隐性逃课行为成为学生的自发行为而非被迫接受的消极对抗。
参考文献
[1]王静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8.
[2][前苏联]M·N·季亚钦科大学生心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5.
[3]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15-17.
[4]吴淑娟,李凯.大学生逃课的调查与动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2006(04):113-116.
[5]张赛斌.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探析[J].高教论坛,2008(03):155-156.
[6]吴丽华,卢森林.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老区建设,2008(12):52-54.
[7]李江静.青少年“隐性辍学”现象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32-34.
[8]王洪刚、孙孟乐.高校大学生逃课现象调查与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3):84-87.
[9]尹海燕.大学生逃课和隐性逃课现象的成因及對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0):30-35.
[10]庄玮,阳荣威.高等教育服务视角下大学生逃课行为分析[J].江苏高教,2008(06):98-100.
[11]金崇芳.大学生逃课的归因分析与矫正[J].教育与职业,2009(05):168-169.
[1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3]李炎锋,王玲,武锦婷,李悦.从教学管理角度谈大学生课堂效果的提高[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48-50.
[14]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08):121-124.
[15][法]福柯.福柯说权力与话语[M].陈怡含.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