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月娥
关键词:后土地经济时代;土地集约利用;有效路径
土地是人们生存生活赖以利用的资源,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通过土地开发、转让等增加财政收入,土地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新时代下,土地集约利用是一项重要内容,政府等部门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使用节约管理方式,综合使用土地、能源、水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在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制度、挖掘土地存量、转变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土地经济。土地集约利用包含资金、技术、劳动等要素,合理布局土地,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更加紧迫,但是土地资源有限,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逐步迈入“后土地经济时代”。土地利用方式开始转变,更加注重综合管理,在发挥土地经济优势的基础上,改变以往单一规模扩张的弊端,突出发展的内涵,凸显土地的内在价值。基于这样的背景,应把握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向、问题,借助合适的手段进行质量,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
科技发展加剧了土地压力。在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土地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城市人口密度大大增加,在GDP中,二三产业的比例很大,大大挤占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空间,经济结构不平衡,空间差异性较大。另外,很多城市重视绿化工作,绿化覆盖率明显提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土地利用效果,说明膨胀的人口加剧了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日益突出。虽然科学技术能够缓解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但是从整体来看,城市土地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和经济压力,对土地集约利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生态环境改善不明显。对于土地状态的考量,地均工业总产值、地均二三产业的GDP、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地均财政收入是重要的参照指标,通过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能够得出经济产出指标。在经济进步的背景下,数值存在上升趋势,尤其地均二三产业的GDP增长幅度最为明显,地均工业总产值小幅度增加。土地利用程度可以使用地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表示,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可记录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数值,反映出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进一步腿短出土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在“后土地经济时代”下,大城市土地资源极其紧张,在人口、经济、环境等多重压力下,必须正确面对遇到的多重阻碍,采取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缓解环境对土地的约束力,有效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满足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重视耕地的保护,开发耕地更多功能。由于城市土地面积减少,承担的压力逐渐增大,必须加强集约化利用,根据人口压力的相关内容,必须重视耕地的保护。建立健全相关的耕地制度,包括保护、补偿等机制,保证农田数量,扩充农业的现代化和生态化功能,提高农田的质量,增强使用效率,使耕地面积得到有效开发,满足实际的需求。延伸农业用地的价值,将生产、生态、景观文化等功能相互结合,实现复合型用地的建设,进一步发挥出土地的内在潜力。另外,应重视共同责任机制,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进行严格控制,联系土地、农业、产业等部门,开展深层次合作,共同对用地使用负责,增强各项工作的全面性、高效性和综合性。
加强监测,切实保护生态用地。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测力度,有效整合监测到的各项数据,增强监测工作的合法性。之后,实行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对建设项目进行审批,如果规划存在问题,出现了侵占土地的情况,不予通过,直到整改符合要求后,才能使其建设,增强土地规划的规范性与合理性。同时,需要借助相关的宣传措施,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将教、学、乐等相互融合,丰富土地保护形式,强化人们的直观感受,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树立起高度的保护耕地意识,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保护耕地资源,爱惜土地,延长土地的使用寿命。
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土地利用格局。明确地区经济内在压力,理清土地资源紧缺与闲置用地之间的矛盾,从“经济压力”角度着手,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层优化,完善土地利用格局,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完善用地结构,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空间:城市一般人多地狭,可持续化发展存在较大的瓶颈。因此,应重视城市容积率,设置合适的密度分配模型,对城市规划结构进行完善,将办公、商业、交通密集等中心商城打造在都市圈中,使城市利用强度得到有效平衡,实现城市土地的有效开发,进一步提升其使用强度。或者根据地区特征,可以采取立体开发的方式,综合多种措施进行混合使用,实现土地开发利用的合理化,发挥其综合性价值。
加快土地二次开发,盘活存量:把握产业用地政策,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增强两者的契合性,提升其匹配程度,在有效协调的基础上,尽快落地优质项目,带动劣势企业,找到产业与用地之间的协同点,发挥空间利用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层次的开发,将低效率土地进一步激活,使地均产出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提高土地的内在附加值。建立地区集约利用土地的标准化体系,使用动态监管的方式,重视闲置土地,全面整治,制定并实施相关的防治措施,对项目进行调整,回收利用有盈余空间的土地,限制开发期限等。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对土地进行盘活,将中心城区的大量老厂房进行综合治理,完善税收政策,在合理调整的基础上,建立在市场中增加更多存量与閑置用地。
参考文献
[1]秦岭,刘巧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BP-ANN在石家庄市的运用[J]当代经济管理.2015(08):56-57.
[2]何明花,刘峰贵,唐仲霞,周强.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