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宗寿
摘 要 高职院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是坚持立德树人、宗旨是服务发展、导向是促进学生就业,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实现高职教育更加全面、科学的发展还应将思政教育贯穿全过程,学校开设的每个课程都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发展,形成协同发展效应。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 构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课程体系构建上,思政要成为统领思维。把专业、公共和实践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展,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面协同育人效应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想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肯定不是简单的文字顺序的调换,从教育理念或者课程理论上,完全是两种内涵的概念。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强化育人的功能,用思想政治工作统领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把课程思政贯彻到所有的课程当中。
其次,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教学目标上,要坚守思政的刚性特征。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把课程的教育性质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凸显课程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在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同时,把个人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进行有机结合,让专业、公共和实践课程都承载这科学的理念。
再次,我们培养的是新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教学内容上,思政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互结合,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功能被弱化了。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老师们要根据课程的标准用正确的育人观念传授知识,将融入时代感的正能量内容引进课堂,在授业的同时注重传道,科学的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人才。
最后,课程思政可运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原则应该区别于传统,要将育人置于教学工作的首位,圍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些内容必须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底线。
2课程思政的理念是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的提出其目的就是实现各个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的同向发展,实现协同育人。无论是“三全”育人还是“十全”育人,其体现的无不是协同育人的理念。能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的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能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培育人才,是我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共同使命。
3课程思政的结构是多元化
课程思政意味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化统一。现实的课程教学因为种种原因将三者进行了切割,课程思政是对这三者重新统一的回归。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真正的了解到学生所需要的知识,找到认知和实践的隐形根源,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讨论会,落实阶段性的教学知识,针对学生当下的关注点和困扰进行科学的引导。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思政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思政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课程思政的思维是创新
在社会不断变革、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树立科学与创新的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明确要求,即“四个正确认识”,其要义就在于要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对于课程思政而言,首先展现的是一种科学思维,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尤其是现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幻,受到各种思想充斥的环境下,要善于识别不科学、落后的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教育学生,为学生构筑一层层牢固的思想防卫线。另一方面,课程思政本身展现的就是一种创新,它强调在思政理论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这是在教学知识点方面的创新。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创新思维不断的更新思路、谋求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发展。在实施中出现问题也不要慌张,运用相应的思想政治知识去挑战现实问题,保障课程思政的进程稳步发展。
5结语
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的新路径,是学校育人体系重要的措施。单一的思政课程知识基础,只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才能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两者相辅相成更加充分的发挥课堂育人功能,完善教育机制。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整合每个学科中蕴藏的思政知识点,挖掘深层的内涵,提升教学成果,开创思政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官成.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平台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14-16.
[2] 杨建义,吴新菊.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的任务、挑战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8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