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茶俗文化

2020-10-09 22:26陈佳丽
写真地理 2020年27期
关键词:生活文化

陈佳丽

摘 要: 中国是茶的故乡,内地的茶文化传播到藏区后作为一种文化产生、普及并发展起来,茶俗始终贯穿于礼佛、节庆会友、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独有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文化,这就是藏族饮茶文化。藏族饮茶的主要器具有茶碗、茶锅、茶壶、茶桶、茶罐、茶瓢、火盆等。

关键词: 茶;藏民族;文化;生活;饮茶器具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27.238

中国是茶的故乡,早期咀嚼鲜茶叶,后被当成药物使用,逐渐发展为饮用。“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1]《神农本草》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茶”字是由“荼”字演变而来的,“荼”是唐以前茶的称呼,有荼、苦荼、荼茗、荼荈、槚等30多种,唐后期才称之为“茶”。《茶经》的论著使茶事大兴,形成了以《茶经》为核心的中国茶文化。藏族所居地区青藏高原,历史上不产茶,其所需之茶主要来自中原,藏语三大方言对茶则都称“”,发音类似今天的汉字“甲”,目前认为此系汉语“槚”的译音,是个汉语借词。“槚”,“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2]在“茶”字构成以前,茶、槚、蔎、茗、荈都曾用来指茶。“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3]可以说藏语对茶的称呼是借用了汉语。

茶作为贡品的最早记载于《华阳国志·巴志》:公元前1025年武王封其宗亲在巴蜀,作为诸侯巴王以茶向周天子进贡。“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药,园有芳萌香茗。”《僮约》中记载“牵犬贩鹅,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境)买茶”。说明巴蜀不仅产茶早,而且是最先把茶作为商品交换贸易的地区。藏族饮茶习俗最早传入的时间则应为汉代,《史记》、《汉书》等记载西蜀的商人秦汉之时已与康藏高原东部的莋都夷、牦牛夷等有了贸易交换,以蜀中之茶换取马、牦牛。茶正式传入西藏是在吐蕃时期,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后,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往来,并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茶文化作为中原的一种物质文化传入藏区。

藏族常年生活在“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其国风雨雷雹,每隔日有之,盛夏节气如中国暮春之月,山有积雪,地有瘴气,令人气急,不甚为害。” [4]这里的瘴气实际是高原反应。严酷的生存环境形成了藏民族独具高原特色的饮食文化,寒冷缺氧,人们需要摄入高热量食物如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生存,这些食物属燥热之物,过多食用不易消化,茶中富含茶碱、单宁酸、维生素,具有清热、润燥、解毒等药用功能,正好弥补藏族饮食中的不足,“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5]藏族饮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文字记载历史只有一千多年。最初茶在藏区是作为药理使用的,古代藏族对茶的药理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汉藏史集》、《甘露之海》章节有记载吐蕃赤都松赞赞普在位时出现茶和茶碗,称“诸佛菩萨全都喜爱,高贵的大德尊者全都饮用。”详细介绍了重要的十六种茶及其不同的疗效,对每种茶叶的特点、气味、颜色、口感、功用都有记载。可以说此时藏族已经对中原的茶叶有了详细的了解,也可以说饮用过书中所记茶叶。“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于是茶便成为吐蕃王宫中珍贵的药品,[6]《四部医典》中也提到茶对于治病强身的功用。不过,在吐蕃王朝的前期,由于汉藏贸易尚不发达,由内地输入藏区的茶还很少,只能供王室和贵族享用。唐朝饮茶之习俗来自佛教僧人, 僧人坐禅“务于不寐, 又多不夕食, 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7]中原众僧到吐蕃求经传法的同时也将饮茶习俗传到了吐蕃,吐蕃时期茶的主要饮用者为佛教高僧和贵族。

“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僧人,此后噶米王(即赤松德赞)向僧人学会了烹茶,米札贡布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8]茶叶一经传入藏区,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受到食肉饮乳的藏族人民的垂青。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七到九世纪期间,中原的粮食、丝绸、茶叶、宝石、生产工具等生活品源源不断输入到藏区,藏区的马匹、牦牛、皮革制品也络绎不绝运往内地。商品的贸易中茶叶很快跃居第一位。从而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藏汉人民之间传统的“茶马互市”。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9]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茶马互市的最早记载,表明唐代茶马互市已经开始。汉、藏之间茶马贸易与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是在宋朝,设立了茶马司在内地产茶区设场收购,茶马司每年可以换取马匹四千匹,通过茶马互市,宋朝货到大批良马,逐步形成商业贸易定制。“往昔以此道为正驿,盖开之最早,唐以来皆由此道”。[10]藏区对茶叶需求量的骤增导致宋朝中央政府直接介入的汉、藏之间大规模茶马贸易,从而使青藏道由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为对抗北方辽、金、西夏等游牧政权的侵扰需要大量战马,宋朝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设立茶马司, 并在西北地区设置了众多买马场和卖茶场, 每年由官府将川茶大量运往西北地区与吐蕃等部落交换战马, 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宋初,朝廷对茶叶实行禁榷法:商人通过向政府缴纳茶钱,取得茶叶的券后,到官方指定的买茶场取货进行茶葉的买卖。严禁私自倒卖茶叶。“宋初,经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顺三郡,以市蕃夷之马。”[11]元朝统一后,设立“西番茶提举司”,管理茶叶的税收与吐蕃贸易。茶和马原来各不相及的两个文化符号,在多元化的大熔炉里,最终铸成相互密切关联的茶马文化。茶马互市发展到明代,明朝对藏区政教首领的进贡,都以超过原值的金银、丝绸、茶叶、粮食等作为赏赐。除了官办的茶马交易,民间茶商的贸易都有利于发展地方经济,也有利维护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朱元璋为了实现“固蕃人心,且以强中国”,立法严禁私茶。贡马赐茶是明代茶马贸易和政治统治的一个必要补充。茶马古道是汉藏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千百年来这条经济文化古道对增进汉藏民族间的团结和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上,茶马互市如一条无形的红毯,将内地与边疆,中原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千年如斯,形成一份意象深远的文化遗产。”[12]

藏族饮茶普遍采用熬煮方式,煮茶讲究火候,以茶汁呈深褐色,入口涩而不苦为佳。茶有酥油茶、甜茶、清茶等,其制作方法亦各不相同。煮茶时,先在壶中加入冷水,放入适量茶叶烧开,然后用小火慢熬。喝茶时加入适量的盐,这是清茶,也是最普通生津解乏的茶。最有特色的是酥油茶,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放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酥油茶热量高能御寒,对补充体力缓解高原反应很有效,适合生活在高寒地区的人饮用。茶的“解烦疗渴”作用对僧人专心潜修尤显重要,他们的饮茶习俗极易被信众仿效,这无形中向大眾普及了饮茶之风。饮茶作为一种文化就这样在藏族中产生、普及并发展起来,逐渐形成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被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文化特质和形态。藏族的茶俗贯穿于礼佛、假日会友、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中。平时饮茶讲究长幼有序、主客有序,煮好茶必先斟献于父母、长辈,老年人边喝茶边摇着转经筒念诵“六字真言”。饮茶与信仰,祈求来世福报与满足于现实就这样有机地结合起来。藏族主要饮茶器具有茶碗、茶锅、茶壶、茶桶、茶罐、茶瓢等,十分讲究。饮茶更是寺院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部分,藏传佛教中饮茶的名目很多,如各教派中都有不同的敬茶诵经习俗,经文比普通信徒所诵读的要长一些。僧人在受戒前后均要饮用“受戒茶”,这样可以使僧人受戒后虔诚坐禅。

总结语:汉族饮茶讲究意境、修身养性,而藏族茶文化则体现为“敬”,以茶礼敬,显现出日常生活的恭敬、祥和。茶文化习俗的形成是选择、吸收、消化、交融、发展的过程,已扎根到藏族人民的社会风俗、社会礼仪和生活艺术各个方面,从茶礼、茶具、烹茶方式和饮茶习俗等都形成了青藏高原特有的茶文化,折射出深刻的文化审美内涵和民俗意蕴。

参考文献

[1] 欧阳勋. 论《茶经·一之源》[J]. 农业考古, 2010, 10(005):226-232.

[2] 林瑞萱. 图解《陆羽<茶经>·五之煮》[C]// 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2008.

[3] 楼天良. 《太平寰宇记》苏州衍文小考[J]. 中国史研究, 2001, 000(004):166.

[4] 许苏葵, 代剑萍. 在调整中求进——辽宁教育出版社版权贸易发展之路[J]. 出版广角, 2003(05):20-21.

[5] 达仓宗巴·班觉桑布. 汉藏史集[M].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

[6] 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 8[M]. 中华书局, 1975.

[7] 邓锐龄. 读《西藏志》札记[J]. 中国藏学, 2005(2):18-25.

[8] 戈春源. 《宋史·食货志》纠误[J]. 史学月刊, 1996(06):114.

[9] 魏明孔. 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J].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1(4):118-131.

猜你喜欢
生活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