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学华
在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除了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形成运算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在经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关键在于对算理的理解。通过探究,既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
一、算理是算法的理论依据,为计算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
算法解决运算操作的程序与步骤问题,算理解决程序和步骤的道理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为提炼算法作基础,归纳算法应以理解算理为前提。
例如,青岛版五四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1页信息窗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师可以通過如下教学,实现算理与算法的融合。
1.以算法承载算理。复习引入时把题中的条件(每排23盆,买了12排)用点子图表示(每行23个圆点,12行),列出算式后,教师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已有认知尝试计算23×12,并把算理在点子图上画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学生有下面的算法:23×4×3,23×6×2,23×10+23×2,23×6+23×6,23×5+23×7,23×10+23×2。展示交流时,教师要求学生结合点子图说出为什么这样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算法背后蕴涵的算理。
2.以算理解释算法。接着引导比较这些算法的共同点:不论哪种方法,都是先分再合,即先把一个因数分得小些,把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把未知转化成已知。然后再指导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解释每一步算出的结果分别表示什么。最后引导学生尝试用“先算……再算……然后……”的句式归纳概括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算理、算法相互沟通融合,算理清、算法明,运用数形结合、转化思想进行有效数学思考,发展了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算法是算理的提炼概括,为计算提供规范的操作方法
如:在探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课前预习和自主探究,出现了分小棒、想乘算除、用竖式计算等方法。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引导。
63÷3=
小棒:
引导学生说清: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2捆;把3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1根。两次每份共分得21根。
谈话:你能用数学的方法将刚才分小棒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方法(1):想乘算除法:因为21×3=63,所以63÷3=21。
方法(2):60÷3=20,3÷3=1,20+1=21。
引导学生结合小棒图,说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方法(3):竖式1:一次除完
评价点落在“没有呈现两次分的过程”上。
竖式2:
引导学生对照小棒图分析每个数表示的含义,引导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
分小棒的时候,先分6捆,再分3根;在竖式中就要先分6个“十”,再分3个“一”。先分6个“十”,每份分得2个“十”,在十位上商2,有这样的3份,2个“十”乘3共分掉6个“十”,6减6得0,整捆正好分完;再分3个“一”,每份是1,在个位上商1,3乘1得3,3减3得0,单根正好分完。全部分完后,所得的结果是21。
引导学生思考:2为什么写在十位?1为什么写在个位?
回顾整理竖式,第一次除表示了分6捆的过程,第二次除表示分3根的过程。
对比分析:仔细观察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看他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60÷3=20就是第一次除的过程,3÷3=1就是竖式中第二次除的过程,20+1=21就是竖式中的商。
算理:63÷3就是求63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先分6个“十”,6个“十”除以3得2个“十”,在十位写2, 20乘3得60,十位分完;再分3个“一”,3个“一”除以3得1个“一”,在个位写1,1乘3得3,个位分完。商是21。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算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从十位算起。十位上的商与十位对齐,个位上的商与个位对齐。
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关键在于对算理的理解。通过探究,既要让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所以,运算能力并非一种简单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