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视域下纪录片教学改革

2020-10-09 10:05欧晓君马鲸徐闻魏乐平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纪录片

欧晓君 马鲸 徐闻 魏乐平

摘 要:国家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高校以民族文化与纪录片创作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也在摸索中前进。本文主要对民族文化视域下高校纪录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三个大学生创新项目案例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借此推进对民族文化视域下纪录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为完善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文化;纪录片;大学生创新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02

一、概述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创作》是高校影视教育课程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从主题构思、文献研究,到实地创作、后期剪辑等方面进行教学,让学生熟悉纪录片的理论知识,掌握紀录片的创作及摄制技能。民族文化视域下的纪录片教学,更是将民族文化与纪录片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 用民族符号传达民族情怀,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学院的《纪录片创作》课程课题组对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针对目前高校《纪录片创作》课程中面临的问题,结合课题组指导的2019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创新研究——以广东潮州泥塑为例》、2020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新媒体助力数字乡村的创新模式研究——以五华县夏阜客家村为例》、2020年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文化基因视域下传统村落的交互式VR实践研究——以广东省潮州市意溪村为例》三个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具体案例,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借此推进对民族文化视域下纪录片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为完善纪录片创作人才的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与借鉴。[1]

二、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侧重理论教学

部分院校在纪录片创作等艺术教育中未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过于侧重传统理论的传授,如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理论、经典纪录片赏析与解读等,而在探索拍摄剪辑技巧以及研究纪录片传播推广模式等方面缺乏教学,从而出现课程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研究能力较为良好、缺乏实际训练的现象,无疑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和目标。

(二)纪录片创作内容空洞,缺乏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观察发现学生在创作内容上亦存在问题,例如选题、叙事逻辑等。其中最突出的是题材选择上缺乏对社会的观察和人文情怀的表达。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的内容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没有对人物或事件深层的含义或者背景进行挖掘,如此做出来的纪录片缺乏人文观察,无法引发受众的思考。

(三)纪录片创作技巧掌握较为薄弱,手法单一

从创作手法、拍摄技巧、后期剪辑等方面考核学生创作能力,则有一下情况:在学生的作品中普遍存在创作手法单一的现象,主要采用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方式——“采访+旁白+画面”的形式进行展现,缺乏对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手段的探索和应用,没有对表达方式进行创新和思考。在拍摄过程中,没有注意光线、构图、景别与景深如何控制和取舍的问题,导致拍摄出来的画面缺失美感,无法表达主题的情感。在剪辑方面,由于时间不足或者是拍摄的素材不足等原因进行无意义的画面拼凑。[2]

(四)学生对纪录片创作热情不足

纪录片创作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提高大学生对纪录片创作的热情也为高校老师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尤其是民族类纪录片创作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三、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分析

(一)制定完善的纪录片创作教学实践框架,清晰教学知识点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表现手法创新研究——以广东潮州泥塑为例》通过对非遗保护视域下的潮州泥塑工艺文化调查研究,挖掘潮州民间传统美术泥塑的遗存,将其与新媒体的形式相结合,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

经过不断摸索与总结,本课题组参照民俗专题纪录片创作方案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民俗专题纪录片创作教学实践框架,基本确定为四个指导与考察部分。一是详细的文献分析与前期调研,二是优异的拍摄画面,三是真实同期声和背景音乐,四是良好的后期调色与画面剪辑。以该课题为例,探索了民族纪录片创作的教学中,把文献分析与前期调研、浅景深画面摄制、音效处理与蒙太奇混剪等创新方法相结合,提高写实性纪录片制作水平的教学过程做分析。

为了再现大吴泥塑昔日辉煌与当时环境,课题组拍摄之前就开始对大吴泥塑展开比较全面的文献调研与现场调研。课题组在调研之后将纪录片拍摄方案初步确定了多景别画面、潮汕方言同期声、蒙太奇后期剪辑三个基本要求,制定出具体的纪录片创作方案:一是采取大光圈浅景深结合超广角的拍摄画面手法;二是采取潮州方言作以潮州方言作为同期声、普通话作为画面解说;三是以潮州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借助各种音效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与烘托画面;四是对画面采取调色和后期蒙太奇剪辑,不但可以给屏幕画面传递更多信息,还揭示出画面背后无法呈现的故事。

(二)帮助学生迅速把握主题,掌握拍摄技巧

客家文化纪录片创作的大学生创新课题主要探究客家特色建筑、民俗风貌、历史文化,主要要求学生运用纪录片的形式亦客家文化为主题进行创作。客家文化是汉族八大民系之一,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从建筑、饮食、语言到日常的民俗都具有非常多的文化价值。

客家传统民居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历史,是客家的文化符号之一。尽管如今只有一番破败景象,但要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曾经繁荣热闹的老民居背后的故事,“每一扇门背后,都是一个家族的回忆”。课题组结合17级研究生马鲸同学制作的《百年客居》纪录片,给本科生开展大学生创新课题提供了翔实而又具体的案例。《百年客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土楼花萼楼、围龙屋仁厚温公祠、客家园林人境庐、客家围屋南华又庐、中西合璧式客家民居联芳楼等五座客家民居,表现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及客家的历史文化。

(三)合理运用新媒体,为纪录片创作助力

随着互联网以及影像技术的发展,纪录片创作的视角将变得更加多元化,也为受众带来接近现场和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让新媒体技术为纪录片和受众体验锦上添花。

在2020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文化基因视域下传统村落的交互式VR实践研究》课题中,通过新媒体技术对潮州的神庙文化进行记录与展示。为了完成创作,课题组首先学习了Pano2VR、造景师等与全景摄影相关的软件,通过查阅关于关于三山国王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在寺庙布局、神像的全景VR展示过程中配以文字解说,真实记录潮州守护神的发展历、建筑特色及装饰元素、居民的信仰习俗等。

(四)传播民族文化魅力,实现学生“三动”的转变

在以民族类纪录片创作的课程中,通过引导发现多元的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及不同文化间的独特性,促动学生内心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主动创作纪录片去记录,实现“身动、心动、主动”的转变。例如通过《本草中华》《了不起的匠人》《航拍中国》《老广的味道》等等优秀纪录片的剖析鉴赏,甚至邀请主创团队分享其幕后创作的经验,启发学生主动运用于对华夏文化或者当下社會现象为主题进行创作,让学生自主选择拍摄的主题、不限制时长、不限制风格,给予学生更宽广的创作空间。

四、结束语

纪录片常被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相册,它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也肩负着展示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优秀的纪录片创作往往在故事文本中倾注了人类内心共通的情感力量和观念诉求,尤其在民族视域下的纪录片创作,能够让受众在影像叙事、文化符号的感染下,去看见、去发现、去思索。

当下,纪录片在5G和互联网的发展下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传播途径,也对纪录片创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推进民族文化视域下的记录篇创作教学任重道远,从教师团队到学生实践等,都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积极改革,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创作技能和创作热情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赛.非遗类微纪录片创作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3):80-81.

[2]周悦,王建祎.非遗视域下民俗仪式融入微纪录片创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采写编,2018(03):155-156.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