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钢琴爵士元素分析及合作技巧

2020-10-09 10:05项丽莹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拉威尔

项丽莹

摘 要:以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77.NO.2 第二乐章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爵士音乐元素进行分析,结合艺术实践的经验,对钢琴如何演绎其爵士音乐风格进行论述,并分析了作品的合作技巧,旨在为拉威尔重奏作品的研究领域和演绎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拉威尔;爵士元素;合作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02

莫里斯·拉威尔(1875年—1937年)是二十世紀杰出的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从小生活在巴黎艺术家云集的蒙马特尔,宽松的家庭环境与蒙马特尔自由的艺术空气,使得他轻松地获得各种音乐信息,并明显地在几个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了倾向性。

一、作品的基本概况

(一)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特点简述

可以将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拉威尔的创作早期(1892-1905),正处于浪漫主义的晚期阶段,而法国民族音乐正是盛行,拉威尔在创作上学习了李斯特对演奏技巧与声音的处理中。在1901 年创作了其钢琴独奏作品的经典之作—《水之嬉戏》,同时,拉威尔的早期作品流露出了印象主义风格的迹象。拉威尔的创作中期(1905-1914年),对音色的探索是拉威尔这一时期追求的创作方向。后期是拉威尔创作的集大成时期(1914-1932 年),主要有乐队作品《圆舞曲》《波莱罗舞曲》和钢琴曲《库普兰之墓》[1]。这一时期的拉威尔在创作中更注重音乐语言与古老乐风的平衡,在《库普兰之墓》中拉威尔可以引用古老的音乐风格体裁,被认为带有“新古典主义”的痕迹。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种新的音乐元素相继出现,而一直青睐汲取异国情调的拉威尔,对爵士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巧妙地将布鲁斯音调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在本作品中就有充分的展现。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基本概况

1920年左右,拉威尔在巴黎听到了一场由美国黑人乐队带来的爵士乐演出, 让拉威尔沦陷于爵士乐的热爱开始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添加爵士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声的音乐特征、再后来在美国与格什温的了解,使得拉威尔进一步去接触到爵士乐[2]。这首《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是拉威尔唯一的一部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二、爵士元素特征分析

在《G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77no.2第二乐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爵士音乐元素,无论是本乐章的旋律线条,节奏特点还有其和声色彩,都可以看出拉威尔直接运用了很多爵士音乐中的切分附点节奏,以及低音固定节奏型等形式。在布鲁斯音乐中,为了表现一种摇摆不定的音乐情绪。在和声旋律上,为了避免重音的出现,常常用到连续的切分节奏来代替,以此加强音乐的动力感。

(一)切分节奏

为了打破古典音乐节奏的强弱规律,布鲁斯音乐将弱拍放在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即把重音的位置放在了弱拍上。如 A 段结束后,连接处38小节-41 小节,以及 B 段的48-50小节,钢琴出现了连续的切分加后附点的节奏型,构成了典型的布鲁斯音乐特征。

(二)重音后移

“重音后移”又称“节拍重音位移”。将重音的位置移到弱拍弱位上,即是将原来的正常的拍位节奏提前或者后移。重音位置的改变使得音乐具有了“摇摆感”,节奏变得不平稳。高声部的人工强拍记号与低声部的平稳节奏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添了音乐的动力性,从而推动旋律的发展。以及第 95-98 小节,钢琴低声部同样的连续的跨小节连线形成的重音后置,与高声部的前倚音的附点节奏搭配,使得整个音乐动机充满即兴性。

(三)低声部固定节奏型

在这首曲子的一开头的第11-19小节,钢琴声部出现了低声部的固定节奏型,左手声部一直以降 A 主和弦构成的固定低音,同时配以固定节奏,使得钢琴声部稳定继续进行,同时又多了一些灵动性。与小提琴声部连续的切分音节奏进行配合,形成了一种动与静的对比。

三、爵士音乐风格的钢琴演绎

这首曲子中钢琴演奏的技巧点,都是与布鲁斯音乐的节奏律动性相关的。下文就来分析一下作品中的演奏技法:

(一)富有爵士音乐特点的节奏

1.固定低音节奏型

在第11小节,钢琴在固定低音上模拟小提琴拨弦的效果,同时起到稳定节奏的作用。这里要注意跳音的音色处理,在弹奏的时候,指尖要牢固,让指尖的前端触键,下键要快。这样声音是明亮结实,具有颗粒感的,突出爵士音乐的灵动性,同时与小提琴的连贯的旋律线条形成一种动与静的对比。钢琴就像是爵士乐团中的低音大提琴一样,为装饰性的即兴演奏提供了一个顶梁柱的作用。

2.切分节奏

在39-46小节处,采用切分、连线以及跳音的组合,使得爵士的律动感非常强,加上后面跳音的使用,使得旋律带有一种诙谐的效果,听起来非常地轻巧活泼。弹奏者的大臂要保持放松,左手的整体节奏要均匀,以此来强化右手的切分效果。弹奏者除了要掌握技术难点的演奏法,还要表现曲子的性格特点,此处与前部分的主题材料不同,更为轻巧活泼,同时还带着布鲁斯音乐的形象,我们情绪上也要有所改变, 将这种灵动轻巧的感觉传递给观众。

3.重音后移

与切分节奏一样,由连线和休止造成的重音位置后移的节奏,在爵士音乐里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增强了节奏的摇摆律动感。而像72-77小节,钢琴的右手出现大量的重音后移的组合,弹奏时需保持左手整体节奏的平均度,并注意突出右手的切分效果。右手手臂运动应与手指动作相结合,手指需要保持坚挺有力,着重突出重音,从而凸显出爵士音乐里重音交错的感觉。

(二)“前倚音”的运用

为了凸显爵士乐的即兴性,拉威尔在曲子中更为频繁地使用了倚音来增添长音的色彩,营造出一种灵动飘逸的音乐情境。在95-98小节,紧凑的前倚音与符点四分音符形成了一个富有流动的旋律走向,右手需要将快速的前倚音与相连的符点音符弹得轻快连贯,前倚音的力度不需要强。而这部分钢琴的旋律需要突出出来,与小提琴地拨弦、滑奏形成对比,推进音乐的冲突性。在爵士乐的演奏中,对于节奏不需如古典音乐的那么严谨,在演奏中更需要的是突出爵士乐摇摆律动的节奏韵味,那么在弹奏的时候,就可以将短倚音弹得比时值更长或者更短一些。

(三)音乐中的力度特点

从总体上来看,作品遵循了从弱到强再弱的总体变化,在演奏时必须要突出力度的强烈对比。因为随着力度的变化,音乐色彩也伴随产生不同的明暗效果, 同时力度突然的强弱对比能更好地突出爵士乐的戏剧性。所以我们在练习的时候需要对乐句之间的强弱进行分析,正确的把握乐句间的情绪对比。

四、作品的合作技巧

拉威尔的这首小提琴钢琴奏鸣曲,钢琴声部已经远远超过了伴奏的“附属” 地位。而我们在演奏时,需要去分析钢琴声部与小提琴声部彼此的关系,从而明确合作中自己的“位置”,处理好两个声部之间的对比和平衡的关系,做出完美的配合。

在乐曲的开头第12小节,由小提琴奏出主题动机,由于小提琴与钢琴都标注着轻的力度,所以小提琴声部应从轻力度进入,而钢琴声部需要以更轻的力度去弹奏,可以踩下弱音踏板,以此突出小提琴的旋律线条。在再现部第110小节,小提琴以高八度再次奏出主题动机,小提琴钢琴声部都以fortissimo的力度演奏,钢琴中声部出现了一条旋律线条,而伴奏织体比小提琴的单旋律要厚重,于是我们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突出各自的旋律线条,但还是要小提琴的为重,音量为稍微為轻一些。而像26小节与53小节处,小提琴的滑音与钢琴的半音上行,两者的力度变化相同,在音色上也需要相互协调好。进入80小节,钢琴声部是复杂的三连音加附点的节奏型,富有戏剧性的特色,而小提琴声部是歌唱性的连奏乐句,两声部形成了对比。合奏时, 钢琴声部要聆听小提琴声部的旋律,注意音色的对比。在95小时处,主题在钢琴声部,左手的旋律音区被拉低,小提琴以固定的低音节奏型进行拨弦、滑奏。在这里的小提琴和钢琴的音乐形象都具有的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合奏时,既要注意两个声部之间的音响统一,又要注意突出各自的音乐形象,增加音乐的冲突性。在最后的尾声处第136小节,小提琴与钢琴的旋律相互呼应, 感觉是一种“一呼一应的”音乐效果。此时两者的衔接应该注意,音量和音色上都要保持一致。

五、结束语

通过对这首奏鸣曲第二乐章之爵士元素、钢琴演绎技巧及合作技巧的方面分析, 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拉威尔在作品中运用了爵士音乐元素和双调性写作的创作技法,使其具有独特的音乐效果;作品中的爵士元素体现在布鲁斯音阶的运用、装饰音的运用、爵士乐的节奏特点等方面,使音乐具有诙谐而轻松的律功感和戏剧性。

参考文献:

[1]田艺苗.拉威尔:一生的光线变化[J].音乐爱好者,2004(03):26-29.

[2]李帛璇.拉威尔《G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征及钢琴演奏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9.

猜你喜欢
拉威尔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拉威尔钢琴作品中的异国情调
名师不收高徒
拉威尔钢琴组曲《库泊兰的坟墓》中古典与现代风格的融合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配器细节
从蒙马特走来的莫里茨·拉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