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梦笛
摘 要:油画创作可以通过用笔触、色层、基底等语言形式表现多样的肌理效果。随着历史的进展,油画的肌理效果也在不断演变和拓展。本文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为例,从肌理效果和画面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梳理,通过整理个案分析此次美展中油画肌理技法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油画创作;肌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
中图分类号:J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02
2019年9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在重庆市的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初评共收到来自全国的1155件作品,经过严格评选,遴选出595件作品入展,其中进京作品90件,获奖提名作品12件。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展览,作品题材众多、技法多样,且作品所创作时间较新、尺幅较大。因此整理分析展览中具有典型性的作品,可以提高油画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有利于油画创作者探索具有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1]
一、美展油画作品中肌理的表达方式
(一)透明感
“透明感”的形容通常出现在油画罩染技法中。罩染技法是采用“透明色”覆盖在原有的涂层上使其形成较为强烈的色彩层次感,也称古典技法。油画古典技法一直延续至今,在各大油画展览中依然有技法純熟、质量较高的作品。本次美展除了有古典技法,也有通过薄画法来体现油画透明感的作品。王培永的《蕴》(图1)整幅画透着画底的原色,画布的纹路清晰可见,通过薄涂单一颜色表现画面,仅用白色点缀在瓷碗的高光处,呈现了类似素描的黑白效果。这幅画几乎是展览中用料最少的作品,因这种“空气感”的绘画技法瓷碗显得格外透亮。
(二)立体感
与使用了薄画法的《蕴》不同,杨诚的《金碧漓江游船鸣》利用厚堆形成凹凸立体的油画肌理,将山石的厚重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画面更加磅礴大气、苍劲有力。由袁元创作的《敦煌女儿》(图2)利用刮刀或画笔将大量的颜料铺于画布上塑造,颜料层层叠压,画面生动且富有激情,形成视觉强烈的肌理效果,此画获得了本届全国美展的银奖。
(三)点彩效果
点彩画法由法国画家修拉提出并实践,而后也不断有画者进行尝试,本次美展中《讲台日记》的作者田炳云便是如此。这幅画的尺寸为190×170 cm,画者将讲台上的物品放大呈现,使得画中物品远远超过现实尺寸。远观时便觉得震撼,走近细看会发现作者用极小的笔触点涂整个画面,这一大一小的表达方式使得画面显得丰富有趣。[2]
(四)平面化与朦胧感
美展中有部分作品画面和题材相似,但是画家所运用的油画肌理却不尽相同。例如刘芳的《行走的记忆》(图3)和曲宝来的《时光——2》(图4),两幅作品都采用房屋的构成感组成画面,房屋和天空在构图上的比例也比较相似。在技法运用上两者各有不同,《行走的记忆》通过平涂色块显出整齐的边缘线,画面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和韵律感。而《时光——2》则是利用笔触手法虚化房屋的边缘线,增强了画面的朦胧感。两者通过完全不同的笔触效果表达了各自对记忆与时光的理解与感受。
(五)流淌与滴洒效果
流淌效果主要使用油画媒介剂稀释颜料,将液态的颜料涂抹在画布上,利用重力、笔触、浓度、等方式控制其流淌方向和面积,形成画面所需的肌理效果。而滴洒法是利用喷笔或者牙刷蘸取颜料后喷洒或滴溅在画布上, 形成一种朦胧和斑驳的肌理效果。李磊的《能不忆江南》和康蕾的《乐园·刺痛》便运用了此类方法。[3]
(六)颗粒质感
油画的肌理效果非常丰富,既能细腻又能粗糙。油画颗粒质感的常用方式是将有肌理效果的物质媒介掺在画底或颜料中,物质媒介往往是常见的材料,比如布、沙子、玻璃、石膏粉等。郭争光的《鼓浪屿印象——暖阳》(图5)有着较强的颗粒感,磨砂感的肌理效果使画面独特又具有视觉触感,表现了油画肌理的多样性。[4]
二、结束语
本届美展体现了油画创作的肌理之美,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绘画水平,对于油画肌理效果的探索虽有多样的表达但未见新突破。技法的更新会带来很多新问题与新挑战,同时也会给油画的发展带来更广阔的表现领域。相信今后的油画创作者能拓新油画技法,更娴熟地运用油画肌理升华作品的内心情感和创作主题。
参考文献:
[1]张译丹.漆画语言的再探索——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漆画展纵览[J].美术观察,2020(01):22-23.
[2]耿鑫瑶.肌理材料——油画艺术的触觉魅力[J].美术大观,2010(01):179.
[3]沈明璇.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肌理表现[J].艺海,2018(12):64-66.
[4]林历.古典油画创作中的罩染技法与运用浅析[J].染整技术,2018,40(0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