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杰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在学校舞蹈教育中,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质量,需要在舞蹈教育中加入民族民间舞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于传统民间舞蹈的全面、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丰富舞蹈的表演和创作形式。基于此,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当前民族民间舞在学校舞蹈教育中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改进舞蹈教学模式的有关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舞蹈教育;教学现状;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4-00-02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个民族的文明古国,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既独特又相容的历史文化,在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文化和信仰等方面有着独特性。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民族和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在文化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使民间舞在内容和形式上非常丰富。民族民间舞作为传统舞蹈中的重要形式,通过富有美感的舞蹈获得了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地朋友们的喜爱,被称作是世界舞蹈艺术中的瑰丽之花。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受到不同区域文化的熏陶,实现了不同风格的融合,也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舞蹈表达体系。在学校舞蹈教育中进行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民间舞蹈、民族文化,提升舞蹈表現能力[1]。针对当前学校舞蹈教育的基本情况,通过积极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内容创作和表达方式的创新,有利于丰富和拓展有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民族民间舞的类型和特点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使艺术形式在表达上呈现出了差异性,并且通过代代传承的方式,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比如芭蕾舞,在意大利孕育,在17世纪的法国宫廷逐步成型和发展,并在19世纪的俄国走向繁荣。经过将近四百年的发展,芭蕾舞对于世界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同民族民间舞与文明发展紧密相关,与西方芭蕾舞的数百年历史相比,我国的民族民间舞历史更悠久,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进,流传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舞的形式和内容也在持续变化,但是依托于不断传承的历史文化和炽热的民族情怀,实现了不间断的发展。民族民间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积淀,随着时代变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民族民间舞的类型是多样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其分类也有着差异。比如,依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可以将民族民间舞划分为狩猎类、原始信仰类、生殖崇拜类、征战类[2]。狩猎类主要是表现狩猎、模拟兽类等内容,原始信仰则主要表达对于图腾的崇拜以及相应的祭祀内容。征战类则主要是与出征以及操练有关的舞蹈,生殖崇拜类主要是祈祷部族人口能够不断繁衍。这些舞蹈构成了原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支柱:参加劳动、保卫家乡、保持团结、后代繁衍。
从古到今的民族民间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祭祀以及祈祷活动有关的,比如土家族、回族以及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中,有超过九成的舞蹈都与祭祀和祈祷有关。这些舞蹈表述了历史和现实中人们的民族习俗与生活内容,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生活习俗的变化,这些舞蹈现在主要变成娱乐舞蹈的形式了。
民族民间舞在表达形式上,通常需要道具进行配合。很多舞蹈也都是手持生产生活用具以及乐器来完成的[3]。通过舞蹈与民间技艺的结合,具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比如,盾牌与武术的结合,刀剑与舞蹈的结合、说和唱的结合,实现了舞蹈、诗文以及音乐之间的三位一体,具有了丰富的表达空间。
同时,民族民间舞在发展过程中,还具有较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体现在适应性、群众性、继承性以及地域性等。
适应性是指它体现了时代和潮流的变化,能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民间舞融合了生活的理解、民情的感受与体验,形成了独特的表达形式。
群众性是指它是对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通过群众集体表演等形式,实现了集体创作和集体传承的效果,受到人们的喜爱。
继承性是指通过一代又一代人们心中的民俗记忆和文化情怀,能够将民俗与人们的集体记忆联系在一起。
地域性则是指受到自然环境以及地理空间的限制,在不同区域的民间舞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丰富多彩的,也有着很强的娱乐特征,通过集体表演的方式,有助于强化人们之间的共同认知和感情联系。
二、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民族瑰宝,其中,民族舞蹈又是用肢体语言形式书写的独特文化,是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中的宝贵结晶。在古代,由于部分民族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没有形成文字记录的习惯,主要使用舞蹈来表达和记录宗教信仰和对应的事件,因此,在民间舞中包含大量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记录。
学习民族民间舞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过在舞蹈教育中加入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内容,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不同民族在文化背景、民族特色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民间舞的传承也是有利的。
(二)民族舞通常具有丰富的个人情感,对于理解舞蹈艺术和提升肢体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舞,可以更好地体会舞蹈在表达情感以及精神方面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创作都是有利的。
(三)通过民族民间舞中的学习和教学互动,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综合性的人才是有利的[4]。
三、推动舞蹈教育中民族民间舞传承和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提高民族民间舞的普及率
从根源来说,民间舞来自民间,是与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的。通过深入街道小区,借助于广场舞等各种形式来推广民间舞;通过文化下乡等形式,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推进民间舞的推广。通过艺术教学的方式,在包括中职、中专等学校中普及民间舞蹈。
这些推广形式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群众素质,陶冶情操,对于学生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教育形式,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在学校教育中推广民族民间舞有多重形式,比如編写合适的教材、开设与民族民间舞课程,通过课外舞蹈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提升舞蹈教育的软硬件质量。
(二)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舞蹈教学方面的转业人才主要来自各个艺术院校。这些学校在学生培养数量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但是从人才素质要求以及整个文化行业的发展来说,仍然存在着较多不足。在人才培养中,通过深化改革,将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展示出来,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民族民间舞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掌握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通过融合表现力、节奏以及风格,教师能够将民族民间舞的精髓传授给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保护与创新并行
民族民间舞的基本特征是以本民族的舞蹈语言表现本民族的题材。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特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语言。如《孔雀舞》《荷花舞》等,虽出现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但都是以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动作、韵律为载体进行创作的[5]。如藏族的“哑巴舞”,虽然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脚声中,松腰松胯、三步一点等动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舞蹈语言。这些舞蹈作品在表现民族性题材的手法上都没有离开本民族的舞蹈语言。因此,当代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创作,应该充分反映该民族的典型心态,体现民族的精神实质,才能创作出受各族人民喜爱的优秀民族民间舞蹈。好的艺术作品不仅要传承优秀艺术,更要重视创新,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民族民间舞也不例外[6]。真正的传承发扬是有所保留地创新,即在保存和传承优秀传统民间舞的同时,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在保留自身的传统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除了要理解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形态和理念之外,还需要深入到原生态的环境中,理解这种舞蹈形式和内容所代表的文化内涵。通过在舞蹈教学中使用创新的方法,将民族民间舞中的优质内容表现出现,既有利于我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能够推动民族民间舞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当然,推动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刘慧.新时期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戏剧之家,2015(08):167.
[2]曹沛婷.民族民间舞传承规律和发展趋势[J].神州,2014(12):36.
[3]高鸣.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形态演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3):35-39.
[4]仝妍.关于中国当代舞蹈“现代性”的思考——以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3):7-10.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6]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