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国画课程中引入绘画装裱教学

2020-10-09 10:05郭川
艺术大观 2020年15期
关键词:国画绘画创作

郭川

摘 要:在普遍的审美观念里,装裱后的作品是绘画的完整面貌,装裱可被看作是绘画从画家私人作品向具有交流与展示作用的艺术品转化的形式。本文基于绘画装裱与国画教学,从绘画装裱的概念和内容;作用和策略方面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目前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国画课程中引入绘画装裱教学,对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审美的提高均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国画;装裱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5-00-02

中国画(后简称国画)是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其课程结构以实操性强的实践环节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绘画审美和实践能力,此课程结构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成效较好,笔者认为,若加入一定比例的绘画装裱教学,或可丰富国画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在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上取得成效。

一、绘画装裱的概念

“装裱”是传统艺术中对书、画等艺术品进行装饰,用以展示、保存的技艺,其中“装”有装饰、包装之意,“裱”则是装裱艺术中独有的技法。传统装裱由纸、绢、绫等软质材料进行画作包装,常见形式有卷轴、册页、镜心等。装框以框材和玻璃等硬质材料进行包装,是现代常见的画作包装法,装框不用“裱”,却与装裱同样发挥着艺术品包装作用,本文“绘画装裱”一词将统称装裱与装框两个概念。

二、绘画装裱的教学内容

在国画课程中,装裱是艺术品制作的最后一步,学生应学会如何为画作制定装裱计划,因此,教学的内容应教授装裱的理论和实用技法而非专业技法。在此笔者列出如下内容并简要阐述其价值。

(一)装裱的基础——托心

“托”意为将事物托起,“心”也称画心,即装裱好的作品中画作本身那一部分。国画經托心后还原为纸张本来的平展状态,易于欣赏,很多绘画在托心后再进行简单的包装就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托心也是绘画装裱最基础的一步,是传统装裱技术的基本功,它利用纸与糨糊等简单原料加上手工艺来完成,学生在经过一定实践后,即能独立操作,由于传统装裱中有大量与黏合相关的步骤,所以根据近迁移原理,掌握托心技法,对于学生理解装裱意义重大,托心应为绘画装裱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

(二)装裱、装框

完整的装裱和装框有繁复的手工艺流程,涉及很多专业知识,[1]在以国画教学为中心的课程中,应更多传授绘画装裱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流程(以参观教学的形式),为学生学会为不同的画作制定装裱计划提供依据。这些知识和制作流程主要包括:绘画装裱的定义、元素特点、作用、搭配(装裱中的画心、镶边、上下隔水、天地杆、惊燕等,装框中的框才、卡纸、玻璃等);常见格式的作用和特征(挂轴、手卷、册页、镜心、镜框等);装裱与绘画的关系(材料特点要素对画面的影响)。[2]

三、绘画装裱对国画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普遍的审美观念里,装裱后的作品是绘画的完整面貌,装裱可被看作是绘画从画家私人作品向具有交流与展示作用的艺术品转化的重要形式,未装裱的绘画几乎从来不被当作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看待。所以,笔者认为在国画课程中引入绘画装裱教学,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源于绘画装裱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作品并能为不同作品制定装裱计划,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对艺术品美感的审视、对比、判断等手段进行深入的辩证思考,而装裱好的作品通过展览展示又能验证学生审美观念的质量,可以说,装裱是绘画创作过程的延续,相比于绘画创作对实操性技艺的考验,装裱更要求纯粹的审美能力(学生制定装裱计划,具体的装裱是由专业技师完成的),可以较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对于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则主要源于装裱与艺术品市场的紧密结合,一件作品面对着市场的两端,一端是由画家和装裱行业承载的制作方,另一端是由画廊、展馆、收藏者所承载的接受方。当一件作品的内容确定后,装裱是进一步提升其价值的手段,学生需了解艺术品市场对装裱的需求,这需要切实的考察才能做到,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一些即时性很强的应用性知识,从而反向的改进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使得其所学知识能更好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四、不同国画课程引入绘画装裱的教学策略

(一)小品画教学中的绘画装裱

本小节以《小品画与装饰的市场开发设计》①的国画部分为案例,该课程的教学重心是国画装饰的学习与应用,选择受装裱影响较大的小品画[3]进行教学。因此可通过该课程,探讨在国画小品中引入绘画装裱的教学策略。

1.分段学习,促进审美能力

为画作制定装裱计划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它要求学生首先能进行绘画审美,其次能将这种审美能力迁移到绘画装裱中去。所以在课程中分段教学,先完成绘画教学,总结其中与装裱相关的知识,另一阶段将其与装裱知识结合,通过练习制定装裱计划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综上,教师应将课程分为两段,第1段以绘画制作为主,教学知识点被分解为多个简单易学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后续的装裱教学中熟练地利用它们。目的是总结出绘画与装裱通用的知识。第2段以装裱教学为主,理论方面应完成绘画装裱概念、格式、元素的教学,实践方面进行“托心”的教学,最后依靠上一阶段绘画知识与本阶段所学知识的结合,通过实物分析、直观演示法(专业装裱师现场示范)使学生理解国画小品装裱中的各类元素的组织、搭配原理,进行装裱计划制定。目的利用装裱计划的制定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

2.分层评价,检验知识应用

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高校对大学生应用能力的要求,所以在本课程中,学生是否能实际的将所学的绘画和装裱知识相结合要利用不同群体的评价加以检验。

在课程的第二阶段,教师要具体制定展示装裱作品的展览计划,首先利用班级内部展览,互相评价来检验各作品的装裱计划制定是否完善,根据所获得的评价,再进行反思,总结知识应用的得失。再以校内或校外展览的形式,进一步加强总结学习。

以《小品画与装饰的市场开发设计》为例,国画部分的最终作业是实际装裱个人作品,并分两个层次进行展览,在班级内部的展览中教师依据展览汇报,指导学生评价作品,分析他人评价,从中获取改进办法,引导学生评价他人作品,反思自身知识应用;之后更广范围、层面的展览,以展览反响,教师评价进一步检验学生的知识应用。

(二)毕业创作中绘画装裱

毕业創作是美术类毕业生专业应用技能实训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展览是绘画进入艺术市场的重要环境,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课中的绘画作品,常通过展览展示的形式结课,因此绘画装裱是学生必须经历的环节。在课程中引入绘画装裱教学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过程规律。在此探讨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

1.反转学习顺序提高专业应用能力

按常规的制作顺序,绘画在先,装裱在后,但对于以展览形式结课的毕业创作,在创作前先进行绘画装裱教学,反转学习顺序,将使学生在预设好展示效果的前提下开始创作,这种逆向思维学习法可使学生的创作在具有应用价值的基础上开展。

如在长达20周的毕业创作中用第1-2周讲授绘画装裱,除了对基本知识的讲授外,要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应从制定创作展示方案出发,让学生以自身创作设想为蓝图,通过绘图、说明书阐述展示方案,在方案的批阅中教师应强调展示的效果、观众评价预想等内容,让学生在后续创作全程都与专业能力的应用紧密联系。

2.线上平行授课针对创作方向

毕业创作作品格式丰富,要促进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需针对各类画作的包装需求,在进行常规线下教学后,以线上教学的形式展开多个平行可选的绘画装裱分类教学,可针对学生们各不相同的创作方向。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创作类别录制视频,分别讲授不同作品的装裱知识,学生可自选学习1门以上的网课,教师通过线上平台远程答疑。课程中对多种绘画装裱格式的讲授应充实,教学内容应涉及各种轴如竖、横轴,手卷;册页如折、活页;框如镜框、L形框的讲授。如针对工笔类绘画的《团扇装裱》;针对系列小品制定的《册页装帧》;又如针对现代画风格的《特型框、组合框制作》。

线上课的优点还在于课程由多个平行部分构成,既落实了绘画能力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又解决了个性化培养和针对性教学在线下授课时对师资资源的大量占用。

五、结束语

装裱是将绘画作品应用到市场的一个普遍环节,以提升审美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将绘画装裱教学引入国画课程,可从一定程度丰富课程结构,改变学生对绘画的固有认知,使其站在市场应用角度思考其作品的制作和专业能力的运用,可较直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切实地提高的审美能力,是高校国画课程教学中值得尝试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王旭.王氏装裱技艺[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8.

[2]严桂荣.图说中国书画装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美]高居翰.诗之旅:中国与日本的诗意绘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猜你喜欢
国画绘画创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Jazz
《难忘岁月》(国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国画等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