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瑶族金锣舞文化

2020-10-09 10:05谭秋盈
艺术大观 2020年15期
关键词:瑶族传承文化

谭秋盈

摘 要:2014年07月16日,广西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金锣舞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金锣舞文化能更好地体会瑶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本文试从金锣舞的由来、金锣舞的表演形式、金锣舞的艺术价值、传承的现状、传承途径来论述金锣舞文化。

关键词:瑶族;金锣舞;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5-00-02

金锣舞主要是产生于广西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是田东布努瑶的一个民间舞蹈,也是一个代表性作品。金锣舞的产生一开始主要是当地瑶族人民为了保护庄稼不受到野兽的破坏而创作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随着金锣舞的发展以及瑶族人民的需要,逐渐发展为庆祝丰收年和祝贺新年的祭祀舞蹈。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五月廿九,田东瑶族人民就会敲金锣,跳起金锣舞,表达内心的快乐以及对新春的祝福。金锣舞是瑶族人民宣泄情感的形式之一。[1]

一、金锣舞的由来

在广西田东作登瑶族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在瑶山大石山区的小村庄里住着一位名字叫旨维的小伙子。一天,旨维把粮食的种子拿到山里种植。村里的人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山里野兽多,即使种出粮食来也会被野兽吃掉。可没想到一年过去了,旨维种粮食的地方真的结出小米、玉米、南瓜等粮食了,却没有被野兽偷吃。村里人都觉得很奇怪,都很崇拜他。有一天,旨维去地里看南瓜,发现一个野人也在看他种的南瓜。旨维看清楚了,原来是一个雌性野人,这个野人相貌长得还不错。原来旨维种的粮食没被野兽吃的原因是这个野人在旨维种植粮食的过程中爱上了旨维,并且一直在帮他看着这些新长出的粮食。在野人的帮助下旨维种的粮食长得越来越好,旨维就同意和野人在一起了。经过十多天的相处,旨维发现野人心地善良,做工勤快,也同意和她住一起了。一日他们进山打猎不小心走散了,野人在一个山洞里听到了有锣鼓声就走进去看,她看到一群仙人伴着锣声在跳舞,在仙人中间挂着十面金鑼,旁边摆着四个铜鼓。野人在仙人离开后,就拿了两面金锣回去。野人把事情告诉了旨维,但旨维怕多事就把金锣藏了起来。有一年村里粮食大丰收,每个人都很高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野人就拿出金锣学着仙人跳舞,把金锣敲得很响亮。村里人听到了也过来一起跳舞。后来的粮食丰收的每一年,村里人都会敲锣跳舞,慢慢就形成了金锣舞,就这样流传了下来。[2]

二、金锣舞的表演形式

金锣舞不像其他舞一样可以个人表演,金锣舞主要是以多个人来表演,少则为3-5人,多则好几百人。在表演场地的中间会拉一条藤蔓或者是拉一根绳子,把金锣挂在藤蔓或者绳子上,这个金锣的数量根据人数而定。如果没有藤蔓或者绳子,也可以将金锣挂在木根或者竹子上,另外要确保金锣距离地面约为1.5米左右。在舞蹈表演开始前,首先是歌手吆喝一声,意为把同胞喊过来一起跳舞欢乐,然后就把大鼓快速推到表演场中央,随着鼓声,金锣舞表演者从表演舞台的各个方向跑过来集中在集中,形成一个男内女外的大圆场。

因为瑶族人民多居住在高山上,长期生活、劳动在山地使他们适应了自然环境,在山间来回走时,必须大步跨步且脚要抬高以至于脚不会被石头磕到,同时脚尖要用力点地,腰部也要扭动发力并且由于背着背篓也要含胸,减缓重力。这些走路的小习惯在金锣舞的跳舞动作里也有体现,如“高抬腿击锣”“靠步和急转点锣”“双槌过头和背击”。瑶族人民爱喝醉,所以在跳舞的时候,会表现出一副醉意,想倒而又不倒的样子,看起来铿锵有力、狂放。在服装方面,金锣舞的表演者主要是穿田东瑶族的传统民族服装,服装色调主要是黑色,黑中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彩带,这也是象征着丰收的喜悦。舞者们在表演时穿民族服装,时而刚硬时而柔软地敲打着锣鼓,时而高抬腿后仰击锣、时而靠步点锣,时而转身点锣,时而双点锣,时而单点罗,金锣声音时而铿锵有力时而静止,一个接着一个,节奏分明,动作迅速,乱中有序,序中有乱声音回荡。[3]

三、金锣舞的艺术价值

(一)传承价值

金锣舞是田东瑶族人民在重大节假日以及丰收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是田东瑶族人民千年来智慧的结晶。金锣舞作为瑶族人民的民族舞蹈,代表了瑶族千年的文化,是瑶族人民生活习惯的文艺表达方式,是瑶族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瑶族人民对祖先的一种敬仰以及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情的方法。瑶族人民通过跳金锣舞直观的、真实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是对自己民族历史的一种传承。金锣舞文化的传承,是瑶族人民的一种心灵寄托,是满足瑶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方式。[4]

(二)审美价值

瑶族人民长期居住在深山里,日常生活难免较为困难,加上山区的环境,瑶族人民就形成了特有的生活习惯,那么在长期养成的这些走路方式、举东西角度等习惯在金锣舞的舞蹈动作中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观众在观赏金锣舞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了解到瑶族人民的一些生活习惯,看到瑶族人民洒脱豪迈、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金锣舞表演内容气势磅礴,锣鼓喧天,舞者舞姿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结合,鼓声铿锵有力,能给观众带来身体上和情感上的舒适感,引起舞者与观众之间的共鸣,给表演者和观众带来轻松、快乐的感觉。

(三)学术价值

金锣舞是瑶族人民所创作,不是一时的兴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作,而是在整个舞蹈过程中将瑶族人民的情感、生活习惯融入其中,且历史悠久,见证了历代瑶族人民的变迁,是瑶族人民生活方式、习惯的沉淀。金锣舞的舞蹈动作、舞蹈道具、表演服装等都是瑶族人民的集体记忆,记录着瑶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瑶族人民的风俗,是瑶族人民长久以来智慧的结晶。金锣舞作为瑶族的一个代表性舞蹈文化,通过对金锣舞文化的深入研究,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探索出关于瑶族的文化味道,更好地拉近与瑶族人民心与心的距离,进一步了解瑶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金锣舞文化。

四、金锣舞文化传承的现状

田东瑶族金锣舞文化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瑶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金锣舞的传承工作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承人极少,且多为中老年人。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瑶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瑶族人民走出了大山,搬到了县城、大城市居住。瑶族青年人为了生计大多数去往大城市工作,瑶族青少年也为了学业去往城市上学,接触的舞蹈形式、舞蹈文化等多少都有别于金锣舞的形式,离开瑶山的这一大部分人逐渐汉化,受到别的文化的冲击,对金锣舞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那么金锣舞的传承自然多是留守在山区的一些中老年人。

二是当前金锣舞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金锣舞传承人的口头讲授来学习金锣舞,没有较为具体的文字记载。这样就会使得在传承的过程中,一些动作的不准确以及缺少应有动作的情况等。此外,在瑶山区的小学里,也没有相应的课程,这就导致了淡化了孩童们对本民族金锣舞的认识。

三是由于瑶族人民大多是居住在山区里,交通较为不便,瑶族村庄也较为窄小,开发的难度较大。

五、金锣舞文化的传承途径

(一)建立一支专业的金锣舞教学团队

要切实落实金锣舞的传承和发展,必须要有一支专业的金锣舞教学队伍,也就是专业的传承人、教师。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瑶民都汉化了,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瑶族人民也因此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较少的青年瑶民对金锣舞感兴趣,所以建立一支专业的金锣舞教学团队是非常有必要的。加强对这支队伍的训练,使其明白传承金锣舞的重要性,让他们切实地把金锣舞传承出去,培养出更多的金锣舞专业人才,使金锣舞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将金锣舞纳入当地小学课程

传承金锣舞文化就要从娃娃抓,当地的小学上的课程主要还是传统的课程,虽然偶尔也会有金锣舞的传承人来教这些小学生,但据了解只是在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梅林小学,而当地的其他小学,如新安小学等的学生并没有接触过金锣舞,这就导致了金锣舞主要是在梅林村、平略村这两个村的瑶民传承,而另外村的瑶民很少参与传承。因此,可以将金锣舞纳入当地的小学课程,同體育课一起,每周一节或者两节,这样将更好地在瑶族群众里普及金锣舞文化,更好地传承金锣舞。

参考文献:

[1]唐元超,蒋东升,马祥,李国冰,黄书朋.社会变迁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广西田东布努瑶金锣舞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05):44-47.

[2]黄书朋,蒋东升,王利春,郭莹莹,唐元超.社会变迁视域下瑶族金锣舞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7,39(04):105-107.

[3]黄书朋,蒋东升.社会变迁视域下瑶族金锣舞体育发展的社会文化选择[J].中华武术(研究),2017,6(07):77-79+76.

[4]何文钜.从金锣舞传承看瑶族文化保护的中和位育——右江流域瑶族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研究系列之一[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6(05):58-62+66.

猜你喜欢
瑶族传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瑶族民歌进校园初探
谁远谁近?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