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蒋兆和《流民图》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2020-10-09 10:05郭媛
艺术大观 2020年15期

郭媛

摘 要: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中于构图、笔墨及其造型采用了与传统中国人物画不同的表现手法。他的绘画充分体现真实的情感生活其中提到 “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蒋兆和先生在《流民图》中运用了西方写实的绘画手法与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相融合,加上群像并置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整体与局部相统一,并加强了人物线条的表现力度,使人物造型的刻画神形兼备。

关键词:蒋兆和《流民图》;真实情感;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5-00-02

一、《流民图》中人物肖像的艺术特点

2013年在中国美术馆参观 “与时代同行——中国美术馆50年馆藏作品大展”。其中蒋兆和《流民图》、刘文西《祖孙四代》、周思聪《人民与总理》等著名绘画作品。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深深震撼了我,早年间在美院本科时期就临摹过《流民图》局部,但在美术馆现场看到的原作效果更加动人心魄。画面没有表现人物间的互动情景也未呈现出具体的故事情节但在蒋兆和先生的笔墨下把这些人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蒋兆和先生曾说只有真实的才是最感人的,而这幅作品给观者呈现了敌占区人民苦难的真实生活场景,被誉为20世纪上半期的最大一幅真实反映人民苦难的爱国主义史诗。

蒋兆和先生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领军人物,他因结识徐悲鸿先生受到其写实艺术与发展改良中国画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了解西方现实主义艺术加之自身的中国传统绘画修养逐步形成了具有中西融合艺术特征,他在写实主义的影响下创作出了大量的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他的绘画充分体现真实的情感生活其中提到 “我当竭诚来烹一碗苦茶,敬献于大众之前”。[1]这一平淡的话语表现了他坚定为大众服务的艺术信念和独特的艺术品质。他的作品《卖小吃的老人》《流民图》等都是他运用中国画笔墨语言来表达人物内在情感的代表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流民图》。蒋兆和先生运用了西方的写实造型手法与中国传统的人物绘画艺术技巧融合的技法与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使画面整体与局部统一,使得人物刻画神形兼备谱写出了一首沁人心扉的历史人物诗歌。

20世纪初中国处于战乱受压迫的时代,带给人们的是恐惧、饥饿和逃亡。蒋兆和先生在当时的敌占区看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现状,他以强烈的人文情怀写实与写意语言融合下,既求得中国画的笔墨气韵又具有写实造型,极大丰富了整幅绘画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他曾在其人物画讲义中提到中国传统艺术融入西方绘画技法为中国绘画艺术的进步与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画中的人物与真人相同大小,蒋兆和先生采用了电影滚动的屏幕方式呈现出当时生活现状。他没有着重表现人物挣扎呐喊的激烈场景,而是用平淡的话语来加重描绘了人物形象形态更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画面中捂着孩子双眼的母亲无助的坐在地上,无法给孩子果腹的无奈与痛苦失去家园的她们今后又何去何从,她身后那群躲避着轰炸的妇女围成一团保护着襁褓中探出脑袋的孩子恐惧地看着天空及一个母亲拉着一个瘦弱的孩童另一只手无力地抬起掌心向上似祈求似渴望。还有失去劳作土地的农夫、痛苦绝望的妇女、饱受病痛僵卧地上的老人,蒋兆和先生运用生动的笔墨语言描绘出处境艰难而不同形态的人们,这些人物情感表现显示出其对现实生活与心理状况的强烈把握。他用画笔将人物展现在静止的画面中,将无限悲痛的情思融入笔墨之中,那种饱含苦难压迫的场景让观者触动情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不摹古人,不追时尚,面向生活,融汇中西”。这是蒋兆和先生概括了他一生的艺术道路和理念。其中“融汇中西”这四字也正是蒋兆和先生一生艺术道理所奋斗的重要课题。蒋兆和先生创立了中国画造型的基础课程,以西方的素描加以中国画的白描水墨结合的手法构造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物画。弱化了西方写实手法中对光影的表现强化了中国画的“骨法用笔”。“骨法用笔”是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六法之一,作为最早中国画对人物的结构造型方式,蒋先生认为其是与西方解剖相似的绘画手法。西方重光影而中国画要强调结构弱化光影的存在,但不是完全的摒棄光影。蒋兆和先生的人物画由此脱离开西方素描的限制,转为了更具有中华民族特有艺术风格的写实人物画,他将西方的解剖透视熟练的转化为中国特有的“骨法用笔”着重强调人物结构与笔墨形式。在中西融合的方法下使得画面中人物造型更加的准确生动,画作中写实人物和传统的笔墨语言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大家营造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写意画的经典画作。蒋兆和在《流民图》中用精湛的笔墨语言塑造了战乱年代苦难人民的众生相,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革命性。

二、《流民图》中中国画传统绘画理念与西方写实语言的结合

蒋兆和先生在表现《流民图》中把西方的写实艺术语言融入了中国传统笔墨绘画之中,他的“为民写真”中真就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人,那种富有感染力的悲剧色彩的现实主义精神只有借助写实的手法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呼唤出人们心底最强有力的声音。整个画面中既有中国画艺术中所强调的笔墨气韵,又不失具象艺术语言的力度与风骨。

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当时汴梁城中百姓的生活场景,但仍是运用传统绘画的勾染方式。直到五四运动后随着写实主义方式带到中国,蒋兆和先生感受到西方写实绘画对形象的刻画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强烈震撼力,这种绘画手法恰与他心中想要表现相一致,他以此为切入点将西方写实语言融入中国写意画中。他采用了中西融合的特有的绘画方式,不仅没有照搬西方绘画里注重光影的造型手法,也没有缺失中国绘画中笔墨的表现形式,他对绘画的理解认识进一步解决了写实与笔墨之间存在的矛盾。蒋兆和先生既强化了用笔的力度,加以皴擦的方法融合了与写实素描关系的表现。中西融合作为蒋兆和先生的艺术特色巧妙的描写了人物造型的重要结构,添加了真实感也增强了人物神态和内心的表现。在这幅现实主义历史巨作中蒋兆和先生为表现前面人物的形象突出又利用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白描的手法虚化表现后面的人物,这种处理方法使得整个画面空间感更加强烈,增加了人物的形象的表现力。

《流民图》约长26米、宽2米,以长卷式的构图方式画面采用散点透视将人物形象很巧妙地结合在起来,整体与局部、主体与部分的统一使得笔墨恰到好处。蒋兆和先生的绘画不是用干笔擦出的素描效果,而是用中国画写意的方式去大笔挥毫,表现出人物强劲有力。画中的人物是具有中国画特点有笔墨,浓淡干湿,笔笔写出,所以画面带给大家生气鲜活,气韵潇洒,画中的人物与笔墨生动传神。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在南齐谢赫六法中也以“气韵生动”为首,就说明气韵在人物造型上的重要性。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也是体现人物外貌结构和气韵所在。蒋兆和先生用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笔墨来描绘人物个性、气质达到“神形兼备”的绘画目的。这幅画作中最难忘感人的是《流民图》中一位母亲的形象,站着的母亲怀中抱着死去的孩子,孩子散落着头发双眼紧闭手脚自然垂下,而母亲无助又悲伤地看着女儿。同样画面中失去土地的农夫悲愤地握着锄头、无助病痛的老人瘫坐在街头等等,这些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每一个局部都具备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他巧妙地融合了写实与写意之间构架全新的笔墨技法,从而加强了中国画的表现能力,更表现了蒋兆和先生强烈的人文情怀和爱国精神。

三、《流民图》的艺术影响

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中最具代表中西继承与融合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画从传统绘画转向现代写实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更是中国画采用写实绘画表现民生群像的重要里程碑。《流民图》这幅作品创造出有别于传统人物画又不同于西方人物绘画的具有新理念的中国画,不论从人物形象、笔墨技法和绘画理念都来自中西绘画之长相融合。这幅作品的出现将原有的中国画传统审美转化为突出人文等的精神层次。

蒋兆和是一位钟爱写实的艺术家。他“无超人逸兴之思想,无幽嫻风雅之情趣”。他说自己的绘画并不是一杯美酒而是“一碗苦茶”。他出身于贫寒家庭,一生为苦难劳动人民写像,每一幅画都是他手中的“一碗苦茶”,而他所创作的《流民图》也恰好体现了这一理念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悲剧色彩。他的《流民图》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篇章,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的佳作带给后世不可言喻的强烈震撼力。

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中反映了人物和当时社会背景的独特艺术语言及绘画理念,将中国绘画与西方写实艺术的融合推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作为20世纪以来中国画的重要模本,对如何运用写实手法表现时代人物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继而推动了中国画在后世画坛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兆和.蒋兆和人物写生讲义[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