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启兵 李钰敏
摘 要: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不仅可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而且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为新时代培养全面的人。本文分析了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通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为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通识课程的全面改革做出有益探讨。
关键词:新时代;艺术通识课程;美育;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02
一、新時代高校艺术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对新时代高校艺术通识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是以中央加强美育工作的精神为指导,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依据,具有可实施的理论指导和政策规范。
(二)对新时代高校艺术通识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是新一轮高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加强高校美育建设和全面提高高校学生艺术素养的核心途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对新时代高校艺术通识课程进行全面改革,是美育建设在新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不仅需要深入研究新时代美育的理论体系,更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艺术教育,形成可操作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为新时代美育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探索。[1]
(四)对新时代高校艺术通识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可以提高大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全面培养他们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正如著名哲学家席勒所说,人只有在审美境界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全面的艺术素养,是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通识课程改革的核心意义。
二、当前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育制度与观念
1.考核制度不健全,缺少通识课程的考核标准
在当前高校的考核体系中,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为主,对课程考核也主要以专业课程建设为目标,公共课程以及艺术教育课程只要开齐开足就达标,缺少实质性的考核标准和建设要求,因此,急需完善通识教育考核体系。
2.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课程建设
随着国家层面对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视,很多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在当前的考核制度下,各高校仍然重视专业课程建设,而对于通识课程,特别是艺术类通识课程,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甚至是学生都还没有足够重视。
3.教学观念陈旧,知识专业化倾斜明显
传统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观念陈旧,在大多数高校中,常常以艺术知识传授和经典作品赏析为主,知识专业化,缺乏通识性,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积极参与性。
(二)教育保障与实施
1.教育资金投入偏少,保障明显不足
在资金投入上,高校各学科之间差距非常明显,重点学科和各专业课程的投入占绝对多数,艺术教育和通识课程的投入往往仅够基本运行,甚至有的高校投入严重不足,让艺术教育课程和通识课程流于形式,直接导致授课教师和学生应付了事。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高校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艺术通识课程设置不合理。比如学分和课时量太少,常常作为公共选修课,班级人数太多,并因人设课,忽视艺术通识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的知识讲授方式和作品分析方法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掌握大量相关知识,甚至比教师的讲授内容更丰富,这就要求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要善于利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善于创新课堂形式,把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三)教育主体与对象
1.缺乏专业通识教师团队,通识教师不“通识”
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实施主体是教师,而教师团队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合作,甚至很多学校的通识课程没有专业的教师团队,只是在教学实施时分配给各学院相关专业教师,他们可能很“专”,但不一定很“博”,更不一定“通识”。
2.教育对象数量庞大,美育认知不足
艺术通识课程教学对象是全体高校学生,这对于每一所高校都是很庞大的数量,这些学生专业背景千差万别,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价值观也差异明显,同时,学生对传统公共艺术教育不重视,走形式,混学分现象明显,这对于统一教学大纲和评价标准的艺术教育通识课程来说,需要深刻反思和积极改革。
三、新时代高校艺术通识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
(一)改革教育观念
1.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强化以美育人的教育观念
我国古代便拥有“礼乐相济”的美育传统,至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新中国成立后,美育被明确写进教育方针;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美育政策,要求广大高校师生要积极领会国家政策,强化艺术教育新观念,重视美育通识教育。[2]
2.加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让美育成为必修课
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崇德、求真、向善、尚美精神品质,能有效摒弃当代社会中的爱慕虚荣、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应该将艺术教育通识课和德育通识课程一起纳入必修课程,真正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3.鼓励开放办学,让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融合发展
高校要积极加强开放办学理念,让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可以把优秀的社会美育家和美育活动引入校园,增强大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学校美育课堂带到社会,让美育不再是高堂之上的玄妙,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二)加强团队建设
1.在传统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加快整合艺术、人文、思想政治等专业学科的优秀师资,形成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师资团队,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适应新时代美育通识课程的教学团队。
2.团队成员的组成要科学化、专业化、通识化。让有经验的资深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召集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的优秀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整合社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形成人员结构相对稳定、年龄职称科学合理、学科背景专业化与通识化并存的教学团队。
3.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教师团队创新实践,加强校内外师资交流学习。一方面要对艺术教育通识教学团队的创新实践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也要对师资进修、培训等活动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相关交流、学习活动,让教学团队不断优化和完善。
(三)创新教学方法
1.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加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时代的教育方法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智能平台的优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利用艺术教育课程的实践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调查发现,学生对艺术实践课的热情比艺术理论课至少高出3倍,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学生对艺术实践和体验的热情,加强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打破单一的讲授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美的精神和品质。
3.利用开放办学的特点,加强校内校外的资源整合
随着国家快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的艺术陈列、展示场所不断增加,因此,我们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近距离感受艺术,与真正的艺术品面对面“交流”,直观的感受艺术魅力,潜移默化的领悟美的内涵。
四、结束语
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不完整的;通识教育是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离开通识教育,高校美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各高校要把艺术通识教育工作提到历史新的高度,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强化以美育人的教育观念;要充实和发展专业美育教师团队,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网络课堂的优势,让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真正做到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加强美育兴趣和艺术修养;更要把美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加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让美育融入到整个高校教育中,为新时代培养全面的身心和谐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莉秋.通识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美育课程改革[J].教育评论,2011(03):68-70.
[2]劉玲.关于通识课程设置的述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