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蓓蓓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声乐表演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不同的特征,这就导致不同地域表现出的艺术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多样化的深夜艺术对于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来说,产生的影响不可忽略。在岁月的长河中,民族声乐艺术的内涵直接展现了在不同历史环境下,我国的音乐风格以及不同民族的情感取向,对于我国民族音乐素养的总体提升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简单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呈现形态进行简要分析,探究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取向思考,旨在促进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
关键词:民族声乐;声乐艺术;审美取向;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9-00-02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的差异较为明显,不同民族战线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有所不同,但其中的主要类型包含曲艺说唱、戏曲演唱以及民歌演唱三大类型,而其中又可进行进一步的细分,不同的声乐艺术中还有着不同的门类,并且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背景下新歌剧、新民歌演唱以及西洋唱法民族化演唱等新型的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涌现。随着我国近年来时代的逐渐进步,相关研究人员认为需要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进行进一步地强化了,解声乐艺术中的审美取向以及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变化,对于取向的转变以及审美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1]
一、民族声乐艺术的呈现形态
民族声乐艺术是我国审美取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声乐艺术不仅仅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农耕、渔猎时期产生的诸多文化物象是一种符号以及集体精神的延续,这种遗产展现着我国文化的历史性和多样性,其蕴含的历史价值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宝贵财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研究人员将发展目光放在了被忽略已久的民间社会,通过调查和分析记录了由我国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民族声乐艺术,通过这种方式能夠有效延续我国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展得到更多的文化资源,保证华夏民族的文化品格,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熠熠生辉。[2]
(一)研究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主要意义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维观念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无论是对美的追求还是对生活的向往,都导致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的审美观念有一定的差异。而由于民众对美的欣赏以及追求存在差异,这就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进行研究,能够有助于现代艺术研究人员了解我国具体的民族音乐体系,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审美理论,通过对审美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了解我国目前社会进步的具体状况和现代大众的审美趋势。除此之外,民族深夜的发展展现了鲜明的时代变化,能够通过对不同时代人的审美进行研究,了解时代的发展背景。人们总是善于总结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所以对民族声乐的审美经验进行研究能够促进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并且在历史的长河中,民族声乐更多的效果是娱乐大众的生活,所以声乐艺术还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3]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的文化内涵
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包含了大众的审美,也包含了民族的情感和语言风格,同时还展现了某个时代的音乐风格和大众的审美观。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组成内容,民族声乐在发展。需要我们引起注意的是民族声乐艺术和审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审美又是声乐艺术发展中最为根本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审美是密不可分的,但声乐艺术的发展根源来源于审美,是在审美的推动下发展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果仅仅凸显声乐艺术或者应用审美来进行品鉴,则无法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进行审美取向的引导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这对于现代研究人员了解我国不同时代的民族文化来说有积极意义。[4]
二、关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取向思考
(一)声乐艺术的审美倾向呈现多元化发展
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发展来说,其中的声乐艺术是历史长河中中国民族的文化瑰宝,虽然在时代的变迁下,人们的审美取向出现了一定的转变,民族声乐艺术也受到了大众审美的趋势,出现了变化,并且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加入了一些国外的国际化审美风格,通过中西结合或民族融合的形式,将其中的精华进行有机的结合,抛去其中的糟粕,能够建立更为创新且独到的中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时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是一种优势性的变化,存在于我国不同的声乐艺术形式中,并且相关文化管理部门也在大力鼓励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民族声乐艺术进行推广和传承,通过这样的发展形式最终能够形成多元化的民族声乐艺术,这样才能满足现代人群的声乐审美需求。[5]歌词是声乐作品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歌词可以表达演唱者内心的想法和诉求,若咬字不清晰就会导致听众听不懂,从而词不达意。如今的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一切得发展的非常迅速,就会有部分歌者想要突出个人风格或一味追求节奏、高音而忽略歌词的表达,甚至认为只有学习民歌才会学习吐字和咬字,其他唱法不需要如此严格,含糊不清也无所谓,民族音乐对咬字和吐字比较重视,但也会有咬字不清晰的问题发生,而民歌主要通过歌词表达中国韵味和精气神,试想一下民族歌曲在演绎过程中听不清唱的内容,那么就完全不能将意思表达出来,而一腔正气也就付之东流。优美的旋律主要靠人声传递,将歌曲的感情和内容完整传递,歌词是演唱者和听众之间交流感情的渠道,事实上很多资历老、优秀的歌者都是字正腔圆的。[6]
(二)创造古今融合的审美取向
而在现代全球化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融合趋势也有了极大的转变。人们在现代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在不断追求传统和当代审美情绪的融合以及中国和外国的审美情趣融合,通过多元素的有机结合能够使更深层次的审美艺术取向得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借鉴并吸收西方声乐艺术的表演特征和唱法形式。我国民族唱法主要将归韵分为十三辙,为了方便记忆,采用十三个归于十三辙的汉字朗读训练,演唱者才能更好地运用。在古代,声乐家使用“凤头豹尾猪肚囊”来分别比喻字头、字腹和字尾之间的联系,对字头和字尾的要求是灵动活力,而字腹就需要有持续性且丰满,三者良好配合即可达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圆。想要轻松、灵活地唱,舌头和嘴唇之间需要很默契的配合才行,点到即止,不能太过于强调子音,否则就会感觉咬字笨拙从而使声音连贯性被破坏。而在西方的声乐唱法中有不同的语音特征,第一种为舌尖音(舌头轻轻敲击上齿根背后并即可回缩),例如d(的)、t(特)、l(了);第二种为舌前音(舌根往上由齿根推出),例如j(鸡)、q(期)、x(吸);第三种为舌根音(通过舌根和软腭挡气发生的声音),例如g(哥)、k(科)、h(喝);第四种为平舌音(舌尖在下齿后顶出再通过舌面推出),例如z(姿)、c(呲)、s(丝);第五种为翘舌音(翘起舌头,气流从舌头两侧发出),例如zhi(之)、chi(吃)、shi(诗)等。此外还得重视字头发声的位置,要给人一种唱得很松、从额头唱出而不是喉咙硬挤出的声音,想要做好就得在吐字前保持面罩位置为兴奋的状态。
(三)声乐审美取向的世俗化变化
现代时尚文化的发展与声乐艺术审美转化的世俗化发展之间产生的关联性极强,时尚文化主要是在时代的发展下,为了满足现代社会民众的精神需求以及审美需求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声乐艺术在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民众的审美情绪得到提升,但如果过于高雅,缺乏世俗化的审美情绪则会导致艺术形成一种曲高和寡的形式,并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化普及。导致人们逐渐抛弃声乐艺术。流行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时现代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声乐艺术的特点以及审美情趣,就需要注重于声乐艺术的世俗化转化。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重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领域,将其加入更多的大众化元素,则能够有助于提供更多的新型生育形式,声乐艺术的发展符合社会基层情绪,具有大众化的特征。[7]
三、结束语
由于我国具有多民族性和地域广阔的特征,并且发展历史极为悠久,这也决定了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具有极高的丰富性,这对于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声乐艺术形成来说,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而随着近年来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群需要意识到民族声乐的美,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声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中.分析民族音乐与民族文化主体性[J].北方音乐,2016,36(19):15.
[2]胡睿.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取向的探索[J].北方音乐,2015,35(18):28.
[3]冯倩.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探究[J].音乐时空,2014(06):95.
[4]王仕祥.关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J].大众文艺,2013(07):130-131.
[5]权辉.20世纪中国民族声乐审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王志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6.
[7]申宝忠.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审美特征浅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06):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