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传承机制研究

2020-10-09 05:10姜丹
艺术大观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

姜丹

摘 要:纵观丝绸之路新疆段,作为新疆区域内最大跨度的线状、多维度的文化景观、历史遗产以及生态廊道,是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的庞大的遗产复合体。本文引入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概念,兼顾景观生态和遗产保护的有机联结,强化对新疆乡土社会结构和地域文化的理解,将文化景观与线性组成的历史遗存进行空间整合,拓展了大型线性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方法与视野。

关键词: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遗产廊道;价值认知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號:2096-0905(2020)20-0-02

一、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理论框架

(一)何为文化景观遗产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于1992年12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指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人类罕见的、当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是在全人类范围内被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拥有普遍社会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其中包括了具有美学价值和人类有意识设计的建筑及景观;代表某种过去时态,并且已经完结进化的残遗景观;具有进化性的以及可持续发展性的传统社会性景观;与自然因素、艺术、文化相联系的濒危建筑及景观遗产。截至2019年10月,我国已获批 5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分别为:江西庐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杭州西湖、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广西花山岩画。

(二)文化廊道与遗产廊道

“文化廊道”一词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的“遗产廊道”理论,并且与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中的“文化线路”概念有着紧密的关系。“遗产廊道”是源自西方区域化遗产保护战略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因为具有“廊道”的属性,因此通常“遗产廊道”多被强调与具有线型特征的“遗产区域”[1]。遗产廊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为:路测绿色生态廊道、历史遗产、解说系统、游步道,与此同时遗产廊道保护方式也具有机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它不仅泛指大范围区域性的保护,也同样适应用于某一特定区域或者个体的线性遗产保护。

进入新世纪,随着“遗产廊道”理念研究的逐渐深入,众多学者开始探讨如何将线性遗产理论的实际落地,因此,随着我国线性遗产区域的整体性开发保护的发展,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属于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文化廊道”的理念随即孕育而生。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外关于廊道、线路遗产以及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早期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20世纪中后期,随着《威尼斯宪章》等国际权威性文件的颁布,奠定了世界范围内遗产保护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随之而来“绿道”概念被引入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并涌现出大批代表性著作,例如《设计结合自然》[2]等。20世纪末,随着人居环境和遗产保护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因而文化景观概念被正式提出。我国于20世纪 80 年代将文化景观的概念被应用于人文地理学等领域,21世纪后开始向综合领域延伸,对开展文化景观及遗产资源保护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近年来,文化景观遗产、线路遗产、遗产廊道等先后进入主流研究视野,遗产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入。

二、丝绸之路新疆段的价值认知

(一)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提出,他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随后这一命名很快被大众和学术界所接受并运用。[3]

从丝绸之路发展的段落、走向和功能来看,新疆的确是古丝路的重要枢纽区之一,更是是世界五大古文明汇集的重要区域之一,是古代中原王朝通向中西亚甚至欧洲的要道核心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各民族交汇、交融、交往的要塞地区。如今党中央在古代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时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成功联合申报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由此可见,新疆作为我国西部边疆的战略屏障,即是国家西部大发展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更是我国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丝绸之路新疆段在多方位、多领域、多学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二)丝绸之路新疆段遗产资源梳理

首先,丝绸之路新疆段是具有线状跨度特征的多维度的文化景观,自古便是古丝路上“使者相望于道”“贝贩往来不绝”的经济和文化腹地,并自先秦以来繁衍了众多古代民族聚落,段孕育了数以百计的古丝路城镇及建筑遗址,其次丝绸之路新疆段是拥有中亚腹地特殊干旱区域的景观风貌,在宏观角度具有完整的生态廊道特征,影响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居环境的发展走向。

因此对于此类大跨度、多维度、系统庞杂、分支多样的线型文化遗产而言,其研究绝不能停留于或文化或遗产保护的单一层面。对于其文化景观遗产的大尺度建构,应承担起对地域历史文脉的吸收,应该更多地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的创造。然而反观丝绸之路新疆段的研究现状,缺乏整体性、延续性,人为割裂古道遗产和遗产之间的联系性是问题的瓶颈,因为古丝路线路路上任何单体的文化遗产,其身份、地位、价值都难以代表整体线路的复杂多样性的展示。

丝绸之路新疆段符合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概念的特征,因此,希望能够此概念搭建起更具多样性的遗产保护框架 ,进而深刻见证区域文化的价值和历史文脉的传承。

三、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构建的实践研究

(一)推进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概念的本土化思考

文化景观和遗产廊道的概念虽为我国开展大尺度线状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也是构建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是突破当前保护困境 、提升其文化影响力的新举措,但根据当前国内外学术成果的输出情况可见,优秀成果相对偏少,针对在丝绸之路新疆段的地理范围内开展相关研究的著述更加罕见,导致目前尚无确凿的经验可循。同时,鉴于该思想起源和运用对象的背景差异,必须对其进行本土化调适。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在丝绸之路新疆段的认定标准上,协同遗产廊道保护的专家制订专门的识别标准,厘清遗产廊道资源整体的赋存状况;其次进一步查证历史沿革和现实状态,深入剖析各个重要遗产点的文化内涵,以及各种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作用等;之后应该对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保护资料,建立全面而科学的遗产档案;结合区域特征和特点,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从以历史为依据,依据考古、民族、民俗、艺术、生态、地理等个角度考察各遗产点的构成及属性,最终全面概括丝绸之路新疆段的遗产价值,以此实现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概念的本土化,并有助于充实古丝路西域人类文明史料以及学术研究体系的积累。

(二)丝绸之路新疆段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构建的实践方法探索

首先,根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区域的划分特点,选择新疆段作为研究对象,思考该遗产段落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出现的问题,分析适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计划导向的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学术现状,确定研究路线及可行性。

其次,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和实态调研,对新疆段文化景观遗产廊道建立相对全面和准确的认知,例如地理及区位、景观生态基础、历史沿革、区域发展现状、乡土社会特征等,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期基础。

再次,采集并梳理物质及非物质性遗产要素,厘清各要素的复杂线索,引入综合评价法,分析各要素在宏观、中观、微观层次上的特性与价值构成,建立层次分析结构和指标体系,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并建立评估模型,得出评价结果。

然后,分析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整体空间格局,以及段落空间、点状空间的数量构成、复杂性和现状碎裂程度,并提出廊道空间的整合策略,例如:基于评价结果提炼空间控制点,梳理各空间的现行约束力、文化景观序列等措施。

最后,基于生物多样性、知识和遗产保护体系,探索新疆段文化景观和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展示途径。例如:强化廊道生态及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聚落遗产地传统文化;构建科学的解说系统;完善服务站网的建设;以优秀的文化景观资源发展旅游业等。

四、结束语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框架的实施,丝绸之路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被列入了国家议事日程,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引入文化景观遗产廊道的概念,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时代框架下,进一步拓展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葛.对丝绸之路(新疆段)遗产廊厘文化景颜进行顽觉建构意义晌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06):91-95.

[2]柴文斌.论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的重要性[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6):30-35.

[3]王麗萍.文化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与实践以滇藏茶马古道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1(05):61-66.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
城市化视域下的中国佛教文化景观研究
隐逸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及其更新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区域特色文化与城市空间的景观语言生产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探析
新老校区文化景观传承研究
从乡土景观视角看新农村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