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张
在高考化学选择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来检验学生的各种能力,而选择题往往因它的灵活多变、涉及知识面广、知识容量大、解题方法技巧的多样性而备受关注,同时选择题还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做到稳,快,准。这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那么学生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怎样避开“陷阱”顺利解题。
一、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避开“陷阱”
一些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对概念掌握不清、理解不透,就难逃一“劫”
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
例1:下列物质是电解质的是 ( )
A. NH3 B.Cl2 C.NaCl D.硫酸溶液
解析:此题很容易错选D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要明确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自身电离而能导电的化合物”,A项是化合物,但NH3溶于水导电是因为生成的一水合氨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B属于单质,C项符合电解质概念,D项是溶液,不符合概念。答案为C项。
二、 灵活运用物质的化学性质避开“陷阱”
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停留于记住,更关键的是要会灵活运用, 避开命题人设置的每一个“陷阱”,以不变应万变。
例2:把6molCu投入含8 molHNO3和2molH2SO4的稀溶液中,则标准状况下放出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 )
A .2 mol B.3 mol C.4 mol D.5 mol
解析:该题利用稀硝酸的性质,设下了“陷阱”很多同学只考虑到Cu与稀硝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很快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3Cu+8HNO3=3Cu(NO3)2+2NO↑+4H2O,从方程式可以看出,Cu在反应中过量,按稀的酸计算,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2mol,这样,就恰好掉进了命题人设置的“陷阱”而错选了A项
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在硫酸中同样具有强氧化性,仍可以和过量的Cu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3Cu+8H++2NO3-=
3Cu2++2NO↑+4H2O离子方程式可看出,由反应时按Cu、H+ 、NO3—的物质的量这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NO的物质的量为3 mol。答案为B选项。
练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健盐中的低钠盐的钠离子比氯离子少,所以低钠盐是一种带负电的物质
B.市售的各种保健药品都能达到保健作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
C各种矿泉水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对人体有益
D.“神十”宇航员用的“尿不温”,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
三、克服定式思维避开“陷阱”
例3:在①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
②4FeS2+11O2====2Fe2O3+8SO2反应中+2价铁和-2价硫都被氧化;
③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得电子数与氧化剂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这3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①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分析 該题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NH4NO3中氮元素显+5价和-3价,而②、③中铁元素和硫元素被氧化,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已成了不变的事实,所以错选人其实若仔细审题就会看出,②中的硫元素并不是—2价,而是—1价,③中的还原剂也不是得电子,氧化剂也不是失电子,而应是还原剂失电子,氧化剂得电子,因此在解题中要注意这种张冠李戴的错误,该题正确答案为D.
练习:100g46%的乙醇溶液中含有氢原子个数约为( )
A.5 NA B.6 NA C.10 NA D.12 NA
解析:该题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只考虑CH3CH2OH分子中的H原子, 却没有考虑到水中同样含有H,而掉进了“陷阱”,错B。答案为D项。
四、正确运用化学用语避开“陷阱”
正确运用化学用语,则完全可以避开“陷阱”,注意隐含条件从而能快速作答
例7:能证明胶体微粒比溶液中电解质微粒大的操作是( )
A.丁达尔现象 B.布朗运动
C.渗析 D.电泳现象
解析:丁达尔现象、布朗运动、电泳现象是胶体的三个性质,而不是化学中的实验操作。答案为C项。
练习:某容牧中HCO3- SO32- 、C032- CH3COO-等四种阴离子,若向其中入足量Na2O2后 (设溶液体积不变),溶液中上述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
A. HCO3- B. SO32- C. C032- D. CH3C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