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国长城及其历史文化内涵

2020-10-09 10:04汪春美
艺术大观 2020年7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文化遗产

汪春美

摘 要:长城是我国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中重要产物,具有重要的文学、教育、科学以及社会等价值,是汉文明“对立”思维方式的物化载体。“无形”长城见证了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从物质生活到社会生活,再到精神生活之间的融合之路,作为我国核心文化价值的集散地,体现出了汉文明变通的思维方式特点,是我国民族文化财富与精神象征。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历史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7-00-02

长城遗产价值主要包括长城的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同时还包括长城所承载的管理制度、军事防御以及建筑技艺等建筑价值,还包括长城地带环境与社会文化等现象间规律性关系的探讨价值。因此,在中华文明演变的过程中,对长城遗产中核心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帝国文明的见证

我国古代社会法制体系从战国时期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郡县制方向转变,并且战争主要以获取土地与人口为目的,这是长城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长城的修建主要是农耕民族用来防御游牧民族,长城从建设至今,经历了不同时期,长城由于自身战略价值与一些因素,对农牧之间长期互动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决定了不同时期帝国文明的兴衰。

从建设至今,长城历经了中原农耕政权北部边界南来北往的历史演变,也见证了农牧民族间在政治、经济以及文明方面的对立和融合。

长城虽然是人为的防御工事,但客观上,长城却是中国农牧业生产的分界线和中国农牧业的交错带,这自然也就成了农牧民族之间争夺优势土地资源的焦点地带。比如我国古秦国为了获得土地,对北方游牧民族发起了战争,产生了大片生产区。通过我国历史能够发现,不同统治者利用农耕社会大力修筑长城,比如从战国到清代均有修建长城的历史,其修建规模有一定的差别。分布在目前不同县区的长城主要是一体防御工程体系,比如道路、墙体以及后勤等。[1]

二、“对立”思维方式的物化表现

(一)边地居民交流的集散地

自长城修建后,从战国时期开始对其逐渐进行修缮,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了不同朝代,最终形成以石砖为材料,以墙体为主的立体式防御体系。刘邦统治时期建设的长城,以“故塞”为边界。在汉武帝执政时期,为了便于出使西域,同时将西北匈奴隔绝在外,并且擴展了自身的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隋代修建了长城,到了明代将长城作为重要的边防,这也成为当时明代防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并且通过修建形成了军防体系,主要以军堡、墙体以及关城等为体系核心,极大丰富了其功能,比如观察、通讯以及隐蔽等,并且在此基础上关城、军堡等也是当地居民贸易、南北交流的集散地。[2]

(二)农牧民族间矛盾与融合的直接体现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国南北地区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较大程度上使文化价值取向有所不同。史前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会根据气候的不同而南下,长此以往逐渐成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正常事务,到了公元前2300年,游牧民族南下对中原农耕民族产生了较大威胁。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长城修建是工作的重点,一些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修建长城作为防御,比如韩、赵、魏等国家均进行了长城的修建,其主要目的是处于防御作用。战国中后期,南北冲突较为激烈,在以长城为防御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型防御方法,为了对北方游牧民族实施防御,把中原国家之间修建的墙体用来防御,并将其移植到北部边境,秦、赵、燕三国开始修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长城。自此以后,中原国家与北魏、金等区域性政权,为了防御南下游牧,修建了不同规模的长城。周王朝在征伐期间建设了最早的长城,以后便长期在中华北部区域中应用,形成了农牧民族之间矛盾与融合的直接体现。[3]

三、“变通”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一)农牧融合交流的平台

长城气候以及地貌处于过渡带,其气候与地质条件有所不同,决定了生态结构不同,这也导致了不同族群民俗民风和文化有较大差异。秦以前,游牧民族互不相属,草原游牧民族政权统一,此后以长城为主的农牧民族间的互动是我国文明演变的主要旋律,此种演变过程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主要是因农牧之间经济、生活方式以及政治利益等受到长城生态环境、民族构成以及经济结构等影响,不同民族之间极易产生冲突,为了避免不同民族之间发生冲突,在国家政治战略层面需要进行一定变通,发生冲突的主要标志便是长城,使农牧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在此基础上为农牧之间的有效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沟通平台。

(二)发挥对内吸引和凝聚、对外融合的作用

我国历史从公元前4世纪,农牧政权冲突较为激烈,其中修建长城可对有效缓解冲突,同时还可使社会持续有效稳定。在进行长城修建的过程中,对于草原民族而言,在南下期间受到交通的影响,所以长城逐渐为形成一种新型交通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长城中的一些关堡以及相关设施,使北方交通体系得到全面完善。长城区域交通网逐渐形成,并且在对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长城沿线产生了贸易市场,同时形成了物质集散中心地,从而长城成了聚合力量的中心,对内产生较强的凝聚力,对外发挥着桥梁作用。

四、“规矩”核心文化价值观的集散地

(一)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我国文明的发展经历了部落、古城、王国以及现代文明,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打破了一定界限,比如文化、自然等,这在较大程度上可有效扩大交际范围,并且也是不断学会采用何种方法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和谐相处的过程,在此期间,不同时期产生的共识能够体现不同时期的核心文化价值观。

(二)文化传统的沿袭

民族在进行融合发展期间与中华民族统一过程具有较高的同一性,中原在早期便有郡间置。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也进行了行政机构的有效设置,以此对边防实施巩固。秦帝国在义渠故地设置了三郡,西汉中央政府设置了职管,主要是兼管一些产品的交易。通过行政机构与游牧部落职官的设置,使北方地区出现了多种民族的融合居住。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能够使农牧民族进行融合,其中此种融合具有更深层次。此外,唐代以长城南北为标志,构建了地域与政权,其中所构建的地域南北有一定差异,并且政权以族群为主,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长城成了南北战略要地。从国家治理角度分析,由于一些民族主要是以农业或者畜牧业为主,国家在对其管理期间采用了双轨制实施管理,比如在农业民族中制定州、县制度;在畜牧业民族区域设置不同等级官职,比如南北面官、属国以及办事大臣等,实行胡汉分治,也可以根据当地居民风俗习惯进行治理。长城不但是边疆的防御边界,而且还把不同文化相互连接与融合,也是跨文化融合与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可大大提高区域思想意识,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古代,长城区域中经济、文化的发展有所不同,发展较快的便是中原经济,是目前全国内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并且也为文化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所以通过修筑长城会体现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差异,其中少数民族文化在发展期间会受到汉文明的影响,时至今日较多民族发展了古文化,比如《论语》《孝经》还有《礼记》木简、帛书以及纸质的汉文经,其中汉文字被翻译成民族文字,同时在长城地带不同民族中有较为广泛的流传。同时,我国一些儒家思想在流传中逐渐融入少数民族生活中,形成了一种民族习俗。此外,一些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在农耕文明中有较大体现,如服装、坐具以及饮食等。

五、结束语

我国社会发展以来,文明建设主要是由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构成,中国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这对以长城为中心的民族融合意义重大。此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实体中,长城主要是社会治理理念、文化交流、人们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现。人类文明包含文化价值、社会治理体系等,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处理行为中核心文化价值观是其重要依据。文化遗产价值是不同子系统形成的价值体系,不同时代与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别。在认知体系中,主要以科学与艺术为主导,并在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长城价值,“有形”长城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物,是汉文明“对立”思维方式的物化表现,在多个领域中具有较高的价值。然而我国核心文化价值中,长城是文化价值体现的集散地,使农牧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有较好的体现,实质上这是汉文明思维变通的特点,这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

参考文献:

[1]黄立平,傅惟光.认知历史文化保护金代万里长城[J].理论观察,2019(08):137-139.

[2]李姝昱.董耀会: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N].光明日报,2018-11-10(004).

[3]任凤珍,钱越.长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当代价值——基于长城经济文化带的思考[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40(02):135-140.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