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萌璇
摘 要:“一带一路”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也为民族声乐传承提供了契机。广西民族声乐理应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发展价值,创新传承方式,从而在新时代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文章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特征,系统总结出了广西民族声乐创新与传承策略。这由此为广西民族声乐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发展方式,实现有效传承,提供必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民族声乐;创新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8-00-02
民族声乐是我国群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有了用音乐描绘大自然描绘生活的场景,这样的音乐处处贴近人们的心灵, 很容易在百姓中产生共鸣, 使音乐逐渐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一定的社会作用。“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的沟通和交流,为沿线省市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与传承提供了契机。当前,整个社会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大改变了广西民族声乐的传承环境,这要求广西民族声乐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环境,积极创新表现形式与传播渠道,适应人们的声乐认知、接受与审美特征,才能巩固其群众基础,从而在新时代环境下获得健康传承。而“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大型国家工程,为广西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谋求广西民族声乐发展策略,指导广西民族声乐的健康传承。[1]
一、加强广西民族声乐表现方式的创新
民歌产生于原始社会,《诗经》便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早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就有一百多篇民间作品。广西民族声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形态,每一种形态的民族声乐也呈现出个性化的风格特征、表现方式与审美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所形成的区域间、民族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人们形成了独特性的声乐审美理念与情感追求。在当代审美文化平面化、娱乐化、消费主义倾向的“世俗主义”现实环境中,声乐研究与创作领域是民族声乐理论发展滞后、作品创作雷同、演唱风格单一、教学观念过于西化乃至于单一化,从而造成民族声乐的发展陷入僵局。广西民族声乐要想更好地契合一带一路时代背景,推送出与一带一路相关,并且迎合人们审美理念与情感追求的优秀声乐作品,则还必须加强对声乐表现方式的创新。[2]
2018年1月5日,广西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广西中国-东盟经济文化促进会承办的“‘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2018广西新年音乐会”,推送出一系列立足于广西民族音乐艺术所创作出来的优秀声乐作品,包括《广西尼的呀》《藤缠树》《刘三姐遇上阿诗玛》等。这些作品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广西民族声乐的艺术风格、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同时在题材内容、创作方式、表现手法方面也呈现出鲜明的创新性特征,广受中外观众的欢迎和青睐。诸如《刘三姐遇上阿诗玛》融入了广西与云南两种民歌和声腔,尤其是对于云南“打歌”元素的表现,使人们对于广西民族声乐艺术产生耳目一新的體验。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不同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价值,同时也展现沟通、交流、创新、发展的一带一路主题;既实现了对广西民族声乐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促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欣赏、训练和表演广西民族声乐的兴趣,实现了对广西民族声乐艺术的有效传承。[3]
二、创作一带一路题材的民族声乐作品
从广西民族音乐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促使广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有助于世界人民理解中国文化、理解广西文化。创作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优秀声乐作品既促使广西民族声乐能够顺利地参加各类展演活动,而且也可以在随后的重复表演、广泛传播过程中形成以点带面的民族声乐宣传效果。
当前,声乐艺术家需要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结合广西本土地缘特征和多民族音乐文化特点针对广西本土音乐教育的现状积极创作“一带一路”题材的优秀广西民族声乐作品,一方面表现民族大团结、展现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刻画少数民族幸福生活、彰显少数民族积极对外交流之类的声乐题材,另一方面从“历史”“现代”与“未来”三个方面来进一步深挖与“一带一路”题材相关的优秀声乐作品。从“历史”角度来说,声乐艺术家可以积极分析广西民族声乐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内与国际层面的声乐文化融合、交流、传播方面历史故事。声乐艺术家也需要努力挖掘群众对外沟通、交流过程中发生的优秀历史故事,创作出优秀声乐作品,传达出沟通、交流、合作、发展的主题,赢得人们对于广西民族声乐的好评。民族歌曲来源于群众,有着丰富内涵。从“现代”角度来说,声乐艺术家需要根据地域特点挖掘群众幸福生活、热情好客、积极发展方面的题材,创作优秀声乐作品,使人们对于广西人民生活现状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而从“未来”角度来说,声乐艺术家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广西民族声乐的形式表现群众对于未来生活方式、民族关系的追求,进一步强化人们对于广西民族声乐的好感。这些声乐作品既与“一带一路”相关,能够顺利参与各类展演活动,同时也具有鲜明时代感,契合人们认知与审美心理,激发人们欣赏、训练、表演广西民族声乐的兴趣,推动民族声乐的健康传承。[4]
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体交流活动
“一带一路”倡议还致力于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而文化沟通与交流则是打造共同体的核心力量。广西民族声乐需要立足于“一带一路”发展背景,借助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现代媒体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这样的背景下,可以把广西民族音乐艺术作为与其他国家的桥梁纵横联系,促进广西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和进步团结,进而促进广西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广西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因在于为广西民族声乐提供了丰富的登台表演的机遇,激发广大艺术家积极挖掘“一带一路”相关的声乐题材,创作出优秀民族声乐作品,从而借助各类表演平台,来提高广西民族声乐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展其群众基础。当前,虽然已有《广西尼的呀》《藤缠树》《刘三姐遇上阿诗玛》等声乐作品在“一带一路”文体活动中崭露头角,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效应,但总体来说,数量还比较少。基于此,广大声乐艺术家应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广西民族声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相关的文体表演活动,除了“一带一路”舞乐集萃展演、“一带一路”世界音乐大会之外,还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文艺晚会、“一带一路”艺术演出周、“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巡演以及“一带一路”主题统领下的其他方面文体活动。广西是多民族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民歌形式,如壮剧、布洛陀、彩调、侗族大歌、桂剧、采茶戏等多种壮族民歌。如果条件允许,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声乐艺术工作者、艺术团体可以主动策划和实施“一带一路”相关的民族声乐竞赛、民族声乐展演、民族声乐交流之类的活动,从而为广西民族声乐以及其他民族声乐艺术提供更加丰富的、区域间乃至于国际间的表演平台,推动民族声乐的创新与发展,不断地呈现出优秀声乐作品。广西民族声乐还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大型舞乐展演、表演、竞赛活动,在一带一路相关舞台上大大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实现更有力和更有效传承与发扬。[5]
我国民族声乐在一带一路环境下需要运用外国受众熟悉的方式介绍和传播具有包容性、时代性的音乐文化,整合传播,融音乐于故事、情境之中,运用现代科技加强音乐对外传播的效果,也需要积极构建跨文化传播体系、差异化传播模式、立体化传播手段,需要了解国外音乐形式,明确中国特色基调,打造音乐包装故事,借用华侨等多方面的力量,和政治捆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碰撞中提升自我。
总体来说,“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大型国家战略,具有突出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研究民歌能增加民族凝聚力,对发展广西传统文化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强民族声乐的国际化发展促成了其传承的一个重要策略。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也积极借势“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区域发展,而这也为广西民族声乐提供了新的创新与传承机遇。声乐艺术家需要积极加强广西民族声乐表现方式的创新,高校声乐教师也可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鼓励学生去传承创新一带一路题材的民族声乐作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文体交流活动,推动广西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最终借势一带一路实现对广西民族声乐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朱晓慧.“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族声乐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传媒论坛,2019(07):172-173.
[2]刘畅瑞.广西近现代声乐作品的民族性及发展探究[J].黄河之声,2019(03):31-32.
[3]聂卫华.中西声乐文化的比较与弘扬民族声乐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8(11):196-202.
[4]黄重宁.广西民族声乐的继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9(01):78-79.
[5]徐敦广.传承与创新——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发展之省[J].文艺争鸣,2019(07):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