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民先书画人生之精神

2020-10-09 10:04任亚地
艺术大观 2020年6期
关键词:吴昌硕中国文化精神

任亚地

摘 要:绘画艺术是作者对客观物象的感性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思想与精神的表达。绘画如果仅仅停留在对表象世界的表现,那从严格意义上讲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中国传统书画向来注重精神的传达,注重笔墨所承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在目标上有一个根本性的不同,中国人画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修缮自己完美人格和实现完成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吴民先;吴昌硕;精神;中国文化;文脉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2

吴民先,这个名字与他的家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即陌生又熟悉。他擅书,能做各体书,尤精于石鼓文,其书风凝重浑厚,且有新意;绘画则传承“海派”金石一脉,并以花鸟见长,偶涉人物、山水。画格雅逸清新,极富文人气息。他的诗清新平白,意境高远,自作题画诗,往往直达胸臆,佳句迭出,在当下书画界中甚为少见。他桃李满园,画誉远播,多次被邀赴日韩台举办书画展。在学术和专题史料的研究上也有建树。他就是一代宗师吴昌硕的第四代孙——吴民先。

吴民先别号汲野、苕翁等,是吴昌硕的嫡系曾孙,浙江省安吉县人,少年时随母生活在蘇州吴江,在吴江完成小学、中学学业,1960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历任如皋县石庄中学教师、吴江县教研室教研员、苏州教育学院艺术系主任,现任苏州吴昌硕研究会会长、西泠印社社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顾问、吴昌硕纪念馆学术顾问、日本东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他家学深厚,其母沈蕴真是晚清著名大书法家蒙庐老人沈景修的曾孙女,毕业于上海昌明艺专,与先生父亲为同窗学友,写得一手好字“连赵朴初先生都认为是‘当世罕有其匹”。其父吴瑶华为现代大书法家于右任文书。吴民先有如此深厚的家学渊源,平时耳濡目染,浸润其中不想成书画行家也难啊!其实不然,1940年吴民先降生于日寇侵华猖獗日炽的逃难途中,战争使他与父亲长期分居二地,1949年其父亲侍于右任去了台湾,可以想见,其日后生活的种种艰辛。直到1977年,先生才由苏北调回苏州工作,与家人一起生活。先生诗曰“懵懂龆年别故乡,乱离身世历沧桑。”[1]

一、自觉——秉承家学

江南文化底蕴深厚,姑苏为文人荟萃之地,有书画雅好者众多。得知先生是吴昌硕嫡系曾孙,就有人想前来拜会进行交流。他回忆道:“一次,苏州文化人江洛一问我, 你是吴昌硕的后人,我说是啊。你印章刻不刻,我说不刻。你画画不画,我说不画。你书法写字不写字。他说了一句话‘很可惜”。“你应该把吴昌硕的艺术继承下来” 江洛一的话犹如滑过夜空的流星,一下子点燃了先生心中奋斗的激情,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像似堵在火山口之岩浆。虽已年届不惑,但使命感使他有了人生目标与动力。

二、自省——参悟艺道

荀况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往今来,能自省者,皆有成就。“自省”,不仅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更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格特质,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能力和方法。先生十分自律,没有因为年龄而急于求成,他从画史、画理入手。国画讲究“以书入画”,书法是绘画之基础,他就遵循着传统的研习方法,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他不仅有先辈“内省”定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更有得吴越天地灵气之悟性,所以提高很快。吴昌硕 “以古为新”,用篆籀笔法入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为此先生在对传统书法精研的基础上尤其对石鼓文进行了着重研究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86年他的石鼓文书法作品入选国际临书大展,这是对他数年努力成果最有效的肯定。由于他方法对,路子正,他的绘画一下子也得到许多同道的认可。但他并没有以酷似缶翁笔法的绘画为满足,在此基础上开始广泛吸取传统养料,研究八大、徐渭等诸多名家作品。他以古人为师,博采众长,以同道为友,交流学习,虚心求教。还时常拜会王个簃、沙孟海、程十发等书画大家。他不仅与前辈同道请益求教,还时常与前辈求教探讨作诗、作词之心得。1987年《吴民先诗书画特集》在日本顺利出版,由此而被关注。次年即应邀赴日本冈山为水墨画“虎杖会”主讲吴昌硕生平艺术,兼作吴昌硕流派书画技法指导,并举办了个人作品展。从此他频繁与日韩进行书画交流,并多次被邀举办画展。其中在日办展就5次,作品入选日本相关大展8次。

十年的勤作深耕,他的书法已在对缶翁书法研究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拓展,甲骨钟鼎草隶各书体都有涉足,在实践、创作面扩大的同时,对吴昌硕书法艺术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把握和发展。有历代名家经典内化滋养,不仅在书体的选择上趋于多样性的表现,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内蕴上也在求其丰富性的体现。《集散氏盘》1987年作,在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已经把吴昌硕在石鼓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线条书写性化到了钟鼎文书体的创作中,书法创作已进入到了主动性表现的情感抒发。参悟入道,已渐入佳境。[2]

先生“二十读史,三十学诗,四十学书,五十学画”。“想做一个艺术家,至少要具备‘人品‘聪明‘学问三个条件,而以‘人品为最主要”。他不仅有古时文人较为全面的修养,更有古贤士人之精神。“先生人品高洁,心源正直,狷介有度,俨然古君子风;接物待人,又如春风秋月,和谐圆满,一派前修雅度。······及先生中岁,声名、事业已腾越苏州,政府又素重先生才干,将以文化局要职征举,先生坦诚而谢之,对曰‘心在讲堂。先生处事无私,家藏吴昌硕文物及相关资料,皆为累世遗珠,且市值日隆,而先生从未质之金银,恒以文化精粹视之,比来,已分数次捐赠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吴江博物馆等处。古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先生有景行高范,而示人仅在细琐,盖人之立品,天地自有明鉴也” 。自古有“画如其人”之说,当观者在他的作品前面时,会感受到一股清雅雄厚之气扑面而来,在感受灵动画面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置身于纯净之境。傅抱石说“中国画之一切,直接明其精神,间接助其笔墨,此中国画之基础”。《葫芦先生镜片》1996年作。这是他相对较早的作品,但他对吴昌硕金石派书画的那种气息、修养和笔墨功夫的把握却都已经到了一定的高度。他把握住了艺术的本质,物我合一, “笔踪措思,参与造化”,注重文化精神的呈现。

画不以四时为准,能得神韵,便有了诗情意趣。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反对造意做作、匠意雕琢,无写意性的中国画是无灵魂的笔墨堆积。写意需真意在心,更需诗意在胸。

三、自信——大道传薪

2019年11月 “归去来兮——吴民先书画作品展” 在苏州美术馆成功举办,这是先生从事艺术研究创作40年来的一次阶段性回顾,也是先生新征程的一次开启,“师缶弘艺——吴民先艺术工作室”在苏州市职业大学随展同时挂牌成立。值此,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日本前内阁总理鸠山由纪夫及国内相关人士等专门发来了贺电贺信以示祝贺。中国著名书法史论家、书法家朱关田先生则以四尺整宣写了“三绝诗书画,缶翁善继人”墨宝送至画展开幕式。同时首发大型精装版《归去来兮——吴民先书画作品撷英》画册,其盛况已多年未见。“著名画家、作家易洪斌说:“当今画坛艺高者夥矣,自谓文人画者亦夥矣。惟如民先被如许淳厚之国学家风,著传统文史之学养修为,持神闲气定之文人心态,而又诗书画皆备于一体者鲜矣。即不谓民先为中国最后之真正文人画家,亦足跻身于最后一批真文人画家之列也”。先生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他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事业不遗余力,关心着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更是时刻心念着苏州市职业大学的发展,情系着艺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与教书育人。他邀请西日本书道协会会长、西泠印社名譽社员师村妙石来学校“师缶弘艺工作室”交流,与学校和学院领导、老师畅谈工作室今后工作设想和建议。他认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一定要进入到历史的文脉和语境当中才可窥其究竟。可以想见,“吴民先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对弥补年轻人中对传统文脉认知上的缺失将会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

四、结束语

百余年来,中国画经历了从“改良”“中西融合”“穷途末路论”,到当下对回归传统的思考。中国画的发展错综复杂,虽没有完全西化,但愈来愈缺失民族文化审美之内涵,已日渐失却自己文化的精神。当今我们国势日益强盛,理应反思既往的历程。绘画作为意识形态里的文化现象,必须让中国画回归到中国文化的立场,这是必要的民族文化自信,也是历史使命和时代的召唤。

参考文献:

[1]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汝悦来.归去来兮——吴民先书画作品撷英[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吴昌硕中国文化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用劲刻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