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付
摘 要 隧道若存在岩溶,围岩应力分布将发生变化,因而隧道稳定性需引起重视。弄坤隧道穿越喀斯特地貌,存在大量溶洞,且溶洞存在于拱顶、边墙和仰拱等不同位置;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其应力和应变变化特征进行归纳,并对不同工况下隧道塑性区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根据现场测试的监控量测数据,并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为今后岩溶隧道的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岩溶;隧道;数值模拟;施工优化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提出,我国兴建的隧道越来越多。由于工程地质的复杂性,隧道修建过程中将难免碰到已有采空区或溶洞等,它们的存在将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其围岩稳定性需备受重视[1-2]。隧道开挖时,由于岩溶的存在,可能引发围岩冒落、仰拱或地表下沉等不良现象[3]。都汶高速公路董家山隧道、贵昆铁路岩脚寨隧道施工过程中等都因为穿越岩溶发生过安全事故,造成程度不一的损失[4]。
苏峰等[5]依托实际工程隧道,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含岩溶隧道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基于MIDAS数值软件对比分析了有无岩溶时隧道的围岩稳定性,为隧道施工提供了有利指导。许培等[6]在采用高密度电法对岩溶进行测试后,通过ABAQUS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玉渡山隧道稳定性,并对采用注浆加固后稳定性也进行了评价。黄磊[7]针对巴岳山隧道穿越采空区现象,同样采用了ANSYS软件以及理论分析进行了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发现了不同工况下隧道岩溶段围岩都会出现应力集中。苟德明等[8]依托鱼洞Ⅰ号隧道,采用MIDAS数值软件对隧道加固注浆后处治效果进行了分析,为穿越岩溶隧道加固提供了很好参考。可以发现,学者多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岩溶进行分析[9-11],主要原因是数值模拟软件不需要耗费物力和财力,非常经济。然而,MIDAS、ABAQUS和ANSYS等软件都是基于有限元的,自然界岩土体多存在裂隙、破碎且变异性大,可见采用有限元软件不太合理。
FLAC3D软件是基于离散元原理,可深入研究岩土材料的离散特性。为研究依托工程弄坤隧道的围岩稳定性,本文采用FLAC3D软件進行模拟,分析了溶洞在隧道顶部、拱腰和底部不同分布位置时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变化规律。为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对其拱顶沉降值与实际量测结果进行验证。
1含溶洞隧道模型
弄坤隧道埋深60~120m,本模型取平均埋深为90m。隧道跨度为14m,按上下台阶开挖,隧道高度为11m。边界条件分别取4倍横纵向长度,岩溶假设为圆形,溶洞探测结果大致为3m,因而岩溶圆形直径为3m。如图1所示,模型网格划分如图1所示。
在FLAC.3D软件建模过程中,选取Mohr-Coulomb准则,而刚拱架等看作刚体,采用线弹性本构模型。围岩分为Ⅲ、Ⅳ和Ⅴ级为主,本模型主要为Ⅳ级,围岩参数泊松比取0.3,内摩擦角为28°,黏聚力为0.6MPa,重度为22kN/m3, 弹性反力系数为300 MPa/m,变形模量为4GPa。隧道若施作二次衬砌后,.钢拱架加喷射混凝土采用壳体单元,密度2400kg/m3,弹性模量15GPa,泊松比0.3。
2工程案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弄坤隧道地处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隧道地处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热量丰富。隧区地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单元,峰丛山体高耸陡峻,最高峰海拔466m,洼地海拔301m,相对高差约165m,山体斜坡坡度较大,一般25°~40°。进出口处于斜坡坡脚附近。隧道埋深相对高差约90m。
弄坤隧道长708m,。弄坤隧道为左右分离双隧道,如图2,双向通行。隧道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Q4del)残积黏土,下伏三叠系下统罗楼组(T11)全~强风化页岩、二叠系上统合山组(P2h)中风化灰岩及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中风化灰岩组成。隧道区位于法福向斜南翼,向斜长约25km。隧区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岩溶及地下水发育。
2.2 稳定性分析
按现场开挖反馈情况,溶洞存在的位置分别存在于左右拱腰、拱顶,考虑未来情况,可能也存在拱底,所以分别对拱顶、拱底额拱腰进行了模拟,溶洞离隧道临空面距离为7m。隧道开挖模拟均为上下台阶法开挖,示意图见图3。
2.3 围岩稳定性模拟结果及分析
隧道不同工况下开挖后最大主应力云图,如图4所示。
对比分析图4三个子图可以发现,隧道周边围岩与溶洞中间夹岩主要以拉应力为主,且靠近溶洞附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可见不论溶洞存在于哪个位置,都对隧道存在潜在不利影响。当拱腰存在溶洞时,由于其不对称性,隧道相当于偏压隧道,对于应力集中区需要着重加固。对于拱底溶洞,可采用物探手段找准位置,进行注浆加固,若溶洞较大,则建议开挖回填。
隧道不同工况下开挖后围岩塑性区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
根据图5可以发现,当拱底和拱顶存在溶洞时,隧道围岩塑性区均为出现贯通,也就是说在该夹岩距离情况下,起到了保护作用,溶洞和隧道围岩变形没有相互影响;但溶洞在拱腰时,溶洞和隧道围岩的塑性区出现了贯通,可见该种情况隧道受到不利影响。对于实际工程,应当对该夹岩厚度进行探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是该种工况,即围岩强度,岩体力学参数类似时,隧道应该进行加固。
2.4 围岩变形数值模拟结果
根据监控量测相关规范,如图6所示布置了不同工况下隧道拱顶、拱腰和地表监测点。监测结果绘制如图7所示。
图7为不同工况下隧道地表沉降不同值绘制的曲线。根据图7可以发现:(i)溶洞位于拱腰时地表沉降比溶洞位于拱底和拱顶时较大,这和围岩塑性区变形结果是相似的,变形大导致沉降相应增大;(ii)监测点B处下沉值最大,这是因为隧道开挖应力重分布导致,而拱底存在溶洞时,对应的下沉也比较多,这是两者应力应变叠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