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洪昌
当前,一些学生喜欢进行文学创作,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但纵观学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由于学生年纪尚小,历练不足,会出现素材积累缺乏,文采不够,语言乏味等问题,其中情感问题是学生创作的“拦路虎”。
感人心者,莫乎过情。文章中如果充满作者的真实情感,那么它必能扣开读者心扉,成为一篇好文章。因此,好的作品,情是会处处洋溢着的。有的作品直抒其情,情溢之处,如浪拍岸,动人心弦。例如,毛泽东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等,其情抒得真切,感人肺腑。也有些作品,表面看起来作者的情感没有直接表露,但是,如果细细品读,就会发现文字之下流淌着作者的浓烈情感。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只是淡淡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将自己的念妻之情和哀愁之情勾勒得透纸而出。
只有用情作文,方能将其真切的情感,源源输给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因情创作,物我两忘,常常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自己的情感跟随着与作品中的角色一起,共历喜怒哀乐,常致失态。例如,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朋友来看他,发现他躺在房子里,仿佛生病的样子。朋友一问,路遥大哭起来,说:“晓霞死了!”朋友以为是路遥的亲人去世了。后来才得知,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一个角色。又如,明代汤显祖写的《牡丹亭》,因用情太深,使其中的角色蕴涵的情感丰富且真切,角色具有感染力,而导致读者和演员死亡的事件。据记载,有个娄江俞姑娘,读完了《牡丹亭》,因伤心过度,竟然断肠而亡,成了一时新闻。有个姓商的杭州女演员,由于她参演了《牡丹亭》,最后走不出杜丽娘角色情伤,郁郁而终。在《牡丹亭》中,情节曲折离奇,杜丽娘因思念柳梦梅过甚而郁郁死去,化作鬼魂来与柳梦梅相恋,最后因情而还魂,得以大团圆结局。这个故事情节怪诞离奇,但读者却容易接受它,为它流泪伤心,甚至丢了性命。为何?这是因为《牡丹亭》的情真切,具有情感强大的感染力。
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到情,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讨论情感的作用。例如,讨论《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与焦仲卿之间的爱情,以及作者对他俩同情的情感。艾青《我爱这土地》对国家深沉的爱,等等,这些作品都能加深学生对用情作文的认识。
那么,是否只要拥有情,学生就能写好作文了吗?未必。拥有情还得学会抒情。教师更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抒情方式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抒情,使文章达到感人的目的。
笔者认为,要达到对学生抒情的指导,让学生在创作当中恰当的进行情感抒发,须着力以下几点:
首先,行文戒出现无病呻吟、滥抒情感的问题。这是学生在创作中常见的问题,有些属于情感抒发直露而显无力。例如,见到广阔无边的大海,有些人就只能直呼“啊!大海!你真大!”有些则是为文而造情。这样的虚假而泛滥的情感充斥在文章当中,不仅产生不了感人的力量反而引起读者的反感。学生当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滥抒情感,往往出现“情不够口号凑”的问题。行文当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激动和感人出来,只是滥用了啊字和感叹号。例如,“啊!我是多么的激动!”“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我是多么的悲伤!”这种文章让人觉得情感干巴巴,生硬造作。真的强烈抒情,应该是从肺腑吐出的心声。
其次,作文中的人物抒情,要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和特征。这样的抒情才真实可信。例如,《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话英雄”的情节中,曹操用手指着玄德,然后自指着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这个细节,体现了他掌控天下的自得之情,符合他的自负与霸道性格特点。又如张飞,他的性格直爽豪放,脾气暴躁,当他去杀吕布的时候,他的话就不同,只见他哇哇大叫:“吕布听着,曹操道你是个无义之人,教我杀你!”张飞这段话,就抒发要杀吕布之情,体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这段话移到刘备身上就不合适了,体现不了他的老谋深算的性格特征。所以,人物抒情要与人物的身份特征结合起来,不然作品情感不伦不类,无力苍白。
再次,无情不文,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抒情的揭情、赞情、诉情三种方式。
在一些作品当中,作者通过文中的人物各色表现来进行批判,所有的手法就是揭情,是指作者揭露作品中人物的丑恶之情,它抒发的是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憎恶感情。如,虚伪造作、奸诈冷酷、毒辣凶横等,都属于揭情之列。例如,在《儒林外史》中,作者运用了辛辣的揭情方式,通过范进、周进等人的言语行为,深刻地揭露了在封建社会中,一大部分汲汲于追求功名富贵的腐儒知识分子的丑恶灵魂,把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摧残刻画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所谓赞情,是指作品中对人或者事情抒发赞美之情。它们有颂友情、抒豪情、抒希望之情等等,例如,食指的《相信未来》,抒发了人们在逆境中学会好好生活,学会自我护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感。
所謂诉请,是指作品中人物抒发的怀念、欢欣、愤怒、忧伤、苦恼之情。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了苏轼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词人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又如,陆游的《书愤》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颂以及对国家收复国家失地的热切的盼望之情等等。
总之,好作品,情总会流露其间。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就是要激发学生用情和如何抒情,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