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场景设计赏析

2020-10-09 11:32支艳杰
炎黄地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复原设计者陈列

支艳杰

场景设计是博物馆展览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的场景运用中,根据不同的展陈需要,合理、科学的运用了丰富多元的场景设计手段,给观众以绚烂多彩的感受与体验。

2018年,正值海南省博物馆正式开放1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了“南溟奇甸”系列展陈。“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作为系列展陈中的三大基本陈列之一,立足于展示海南汉、黎、苗、回等民族的民俗风情,以民俗文化为主线,按民族不同划分,内容分为北部湾情、闽风琼韵、五指山风、天涯殊俗4个部分。在3个展厅约2 000m2的空间内,陈列展品约600件(套),图片、图版185张,全面展示了海南各民族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向观众呈现了介乎“仙凡之间”、如梦如幻的海南少数民族风情。

场景设计,指各种艺术作品中由人物活动和背景等构成的各种场面,在这里特指博物馆展览中一种被广泛采用的辅助展示手段,是一种带有深厚主题色彩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所表现的是特定的内容或主题情节。

“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中,广泛、灵活、生动的运用到了各种不同的场景,并与其它展览手段和方式有机结合,达到了良好的展陈效果。

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

复原场景。“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中运用了大量的复原场景。复原场景是根据展览内容的需要,复原自然场景或人文场景,视展览场地和展陈实际需要,按照1:1比例或微缩甚至放大比例进行设计。复原时,需科学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图片资料,如有现实存在场景直接复制和模仿为最佳。

第一部分之“火山文化”单元,用真实火山岩材质真实打造了一个火山岩的世界:石筑的房子、石垒的院墙、石围的篱笆、石铺的古驿道、村道等,再现了火山地区独特地貌、村落、民居等元素。

第二部分之“和畅之居”单元,展陈海南东部地区传统民居。设计者复原了现存3种主要类型的传统民居:南洋风格民居、南洋风格骑楼、多进式院落。设计者在艺术处理、表现手段、整体视觉感受、空间安排布局上都有所不同和侧重。

南洋风格民居代表——蔡家宅,有“侨乡第一宅”之誉,宅院四通八达,上下连通,堂屋、横屋以及前后井庭相互环抱,结构紧凑牢固,是一座庞大而完整的二层三厅四合院中西合璧式建筑群落,整幢建筑高大森严,气势非凡。设计者按缩小比例复原,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有助于观众更全面、整体地观察和了解场景所要表达的内容。微缩版虽没有原型那般宏伟,却精致特别,别有一番滋味。

海南合院民居延续了大陆闽粤传统民居中常见的合院式空间布局。多进合院式传统民居的基型是由门楼、前堂、后堂、厢房和院墙等几个基本要素组成的,集中分布于琼北的文昌和海口等地。限于场地的实际空间,设计者只是按比例复原了文昌多进合院的门面建筑体和木架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大挑檐、连廊、双层窗、酒瓶栏杆等特征表现得很到位。但是,这仅限于建筑物外表的展现,缺乏整体感。为了解决这个缺陷,设计者巧妙地在打开的大门位置用油画手绘内部布局的原始图片,利用透视给人一种视觉的延展,这样一来,纵深感出来了,视觉效果也变得不一样了,房屋的布局结构也表现得非常清楚。观众走到这里,看到的是一座院落围合感很强的带有海南地域特色的建筑体。

南洋风格骑楼是南洋华侨回乡修建的一种中西合璧的商住建筑。由于南洋风格民居和多进合院分别采用了整体复原和局部复原,为了避免重复,设计者选用剪影形式来呈现,不仅丰富了展览的展出形式,增加了展览的韵律感,而且松紧有度,层次分明,观众参观起来也有重点和关键点,极大地增强了观众对于展览欣赏的兴趣。

第三部分之“五指山风”单元中“船形屋”的复原场景,所要表现的是海南黎族古老的民居形式,需展示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通常的做法是采用橱柜式陈列,将展品置于展橱中,或平放,或悬挂,再加上说明牌,附上几张相关照片,也可以表现该主题,但这样的手法难免老套和一般化,缺乏整体感和特定的氛围。而采用场景式的表达,其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座复原的干栏船形屋,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茅草,内为山石灶供妇女做饭,椰碗、陶碗、陶盆、米缸、藤凳、盛物竹筐、藤衣篓、扎染架、鱼篓等衣食用具就地悬挂堆放,食居一屋。栏下为猪狗鸡,整个场景生动逼真,更具浓郁的海南黎族特色生活气息。显然,场景式的表述,其效果要远远超过通常的橱柜式陈列手法,更能体现展览的需求。观众也可从场景中,直观而清晰地了解这一古老民居的日常生活。加上半景画场景蓝天、白云、远山、树木等,再配合多媒体的声、光、电技术加以烘托,虚实结合成一幅完整生动的“立体画”,这样不仅丰富了展示内容,而且更易让参观者接受,并使其印象深刻,从而达到展示目的。

半景油画式场景。半景油画式场景是运用150至180度的圆形画面与地面塑形衔接为一个整体,气氛营造媒介主要是油画,同时配合相应的场景道具,使观众置于这个画面所营造出的场景氛围中,来了解整个场景所要陈述的故事。“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中很多部分也运用了这一陈列手法。

第三部分之“再临苗寨”单元,为了表现苗族人民的一种生活状态,设计者选择复原两个大的场景,一个场景是走来的迎亲队伍,即新郎和几个伴郎带着礼物迎娶新娘的情景,把所要展示的苗族服饰穿在与真人等比例的硅胶人身上,使其与背景墙上画的人、物、景融为一体,地面塑形与油画巧妙衔接,过渡自然,前面三维实物场景与后面的二维图片有机结合,利用透视给人一種视觉的延展。另一个是苗族人民晒山栏稻的场景。晾稻架用山竹搭成,中间布满横木条,山栏稻一把一把卡放在横木条上面,一个苗族女子正站在晾稻架下面把山栏稻递给架子上的男子,边上一个女子挑稻子,一个女子捣稻子,一幅繁闹的劳作场景和后面的远山苗寨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苗族服饰和劳作工具,而且让观众感觉置身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类似的半景油画式场景还有第四部分中的“拉网捕鱼”“船上人家”等单元,通过精心布置结合成一幅幅“立体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虚拟场景。虚拟场景是一种通过各种视听设备进行演示的动态场景,具有动态性和模拟真实性的特点。随着现代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得博物馆场景的展示效果散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第一部分之“火山文化”单元,根据展览需要设计了一个踩水车的小互动,人们站在水车上踩,可看到背景图上火山石围成的稻田里,流出灌溉水来,同时也能听到水声,看到水稻的生长期(发芽—禾苗—出穗—成熟),它的设计主要就是借助计算机三维成像等科技手段,使二维平面的影像产生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新技术的不断介入,场景复原也由“实”走向“虚实结合”,未来展示设计也将继续采用这种营造氛围和互动体验的方式。

综上所述,可见场景对陈列主题具较强的支撑力,这种展示形式的成功运用,或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形式有机结合,使得展陈内容生动而形象,更加直观化,充满感染力,使观众参观时增加代入感,产生身临其境的良好体验。

场景设计的遵循规律

场景作为一种重要的展陈形式,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通过“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的成功实践运用,笔者认为在实际运用中,场景设计应遵循以下几项规律和原则: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展陈设计的最终目的与遵循原则是“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这亦是场景设计的首要原则。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要知道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才是怎样来表达,不能一知半解或模棱两可,使设计脱离内容,造成形式和内容的不协调,更不能凭空杜撰,一味的哗众取宠。

从展览的实际需求出发,科学合理设计场景。由于设计者水平的良莠不齐,脱离展览实际滥用场景现象屡见不鲜,很容易破坏展览的整体效果。不同的展览有着不同的实际需求,设计者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考虑和设计。

场景中展陈手段的有机结合和与时俱进。场景中应当合理、综合利用各种新的展陈技术和手段,比如最新的声、光、电技术,沉浸式的虚拟化体验,观众亲身体验的展览互动等。

在经费和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最新、最时尚的技术手段,才能达到更好的展陈效果和观感体验。同时,这些技术和手段要有机结合、穿插使用、浑然一体,不同场景间才能错落有致、各有风情。

作者单位:海南省博物馆

猜你喜欢
复原设计者陈列
复原力是一笔人生财富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出售中
组合与构建
发掘及复原恐龙化石
浅谈如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贪官“自我量刑”,满足了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
责成而不劳 费事而不功
服装市场品牌 陈列现状和未来解析 陈列与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