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明
摘 要: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是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计算题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加强对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视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思维及习惯、奠定数学学习基础的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小学生实际需求及计算教学要求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效果提供更科学地保障。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计算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其教学追求不仅仅在于理解计算原理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能够通过计算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一、立足小学生实际设计趣味性计算教学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其认知水平非常有限,好动活泼,同时因为自控力等多种能力尚未有效形成,因此小学生在实际计算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枯燥的及计算教学缺乏兴趣等问题,影响这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要达到提高计算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需要在认真分析小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及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更有趣的计算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既符合小学生认知,也能够满足他们对有趣事物的追求,以此激发和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计算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内容设置对应的游戏情景,以生为本,在满足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更能够保障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二十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比赛等游戏活动进行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按小组数量用多媒体展示各小组的计算题,最先完成且正确率最高的小组获胜,或者采用竞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游戏情景的创建,既能够保障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通过激发出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够在玩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口算、心算等计算能力[1]。
二、根据学生计算中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要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明确学生在计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地教学,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完成问题改善,提高计算能力及计算准确性。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原理、概念及方式等重要计算能力,但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依然会出现正确率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有效性。针对此问题,教师要对不同学生、同一学生的不同计算问题进行汇总、整理、分析,明确学生在某一数学计算知识中的普遍性问题和容易犯的错误,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计算中的不足,为学生的查漏补缺提供支持。例如,在总结分析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容易出现乘积的小数点点错位置、在除法计算中商中间需要商0但没有商、被除数、除数扩大倍数不等、书写不规范等问题,通过分析可知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够牢固,以及对新知识理解与掌握不足所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如计算法则、计算要点等知识地进一步深入教学,要求学生牢牢记忆并掌握小数乘除法中的相关计算原理及法则,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对错题地重复练习,加深记忆效果,避免理论性知识理解不充分导致的计算问题出现。针对书写不规范问题,应引导学生养成使用草稿纸、检验等良好计算习惯,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2]。
三、加强对错误案例的运用,达到提升效果
學生的错题是矫正学生计算错误的重要资源,通过对典型错题的分析能够在提升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收集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普遍性错题、经典错题及不应该出错等多种类型的错题进行收集,在复习课等课堂中综合分析,为学生规避错误、提升正确率提供反面支撑。例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很多学生都出现了被除数与除数的扩大倍数不同的问题,教师首先可以选择几个错题,先由学生检查其中的问题所在,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回答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明确学生是否已经有所改善,之后再进行说明并正确验算,最后给出几个相关题目进行计算,检验学生的计算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主动权给学生,将错题集分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完成错题纠正,以此提升计算效果,同时教学有效性[3]。
小学数学计算不仅是小学阶段中数学学习的重点,更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在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有趣的教学课堂。同时应在明确学生计算中的不足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并充分运用错题作用,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
参考文献:
[1]杨显平.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2017,(38):67.
[2]潘桂梅.浅析如何提高小学中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7,(47):115-116.
[3]黄志斌.读与说,一对有效的翅膀——对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1,(10):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