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永琛
摘 要:中国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有最直接的接触。所以,面对这种发展情况,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之时,是十分有必要通过使用以及一些近年来发展出的高新信息技术来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大多数的这些高科技技术是值得使用的节能技术。通过应用该技术来对企业的水利工程施工,除了可以减少整体建设成本,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因此,本文将分析和探索周围的农田等水利基本建设新的节能技术。
关键词:水利建设;节能环保;应用
在中国水利建设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对老百姓的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水利工程来发电给我们提供电力,解决我们许多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带动了畜牧业和农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提供了便利。尤其在近些年来,我们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支持环保工作,所以节能技术就会受到国家热烈的欢迎,国家不仅会支持该技术前进,还会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去将该技术发展到其他行业,所以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到水利建设工程中就成了我们特别需要研究的问题。
1 节能环保新技术的概述
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弘扬国家环保政策,环保业在飞速崛起,并通过科学家们的探究,研究出了许多节能环保技术。我们经常说到的节能环保产业就是以减少资源浪费为目的,实现经济循环发展并推动人类自然共同发展的目标。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含节能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环保装备产业等。如果使整个的产业能够飞速的进步,真正实现其应用价值,就要利用多种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2 应用节能环保新型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已经使用新型的环保技术,可是还有些地方没有意识和应用到,这是整个水利建设面临的大困境,也需要我们积极的改进,下面就会叙述几个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尽管国家在不断强调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倡人类与社会、经济、自然共同存在,不可分离,可是还有好多地方还只是停留在口号上,人们并没有去思考去真正理解节能环保技术的含义与作用。还是会有许多目光短浅的人来追求表面利益而去损害自然环境,这些人往往不为了长远发展而考虑,所以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提倡的。全世界都在呼吁人民要环保,其实环保不仅仅是不扔垃圾,不排放污染气体这些方面,其实还主要是要求人们要节约资源,坚持人类与自然互相成长,互相尊重。可就算是在人们费尽心思大力宣扬的情况下,还是有些人去违背规律,去违背规则。就像在有些小的水利发电站中,节能环保意识很弱,不考虑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去把它高效的供给给其他产业。不注重管理,该关闸时候不关闸,把水资源就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错误做法应该得到严厉批评。也可能有些人思想很固执,并不去开拓思想,或者学习途径很少就会造成他们不容易接受新型技术,这就严重阻碍了新型环保技术的推广。
2.2 招投标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招标管理规则中,每个条理都有很严格的标准。在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施工方可能只会遵循所罗列的招标条件,但有很多时候招标要求中并没有把环保作为其中一个条件。这就会使施工方为了自己私利还继续使用老套的技术进行施工,这可能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也不利于把节能环保新技术普遍推广。
2.3 新技术自身的问题
我们国家已经消耗了很多资源来大力推广了节能环保新技术,并且其实通过每年的数据相比,此技术也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可是还是会有地区并不去应用此技术。这时候就要考虑新型环保技术自身的问题了,是否技术不完善,或者此技术并不实用等问题,然后进行实际考察看看这些问题是不是存在,如果存在,尽快商量对策去解决。
3 节能环保新技术利用的作用
3.1 进一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社会的发展、新技术的研发归根结底是为了社会、为了人们,其中我们研究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就是为了给社会服务、给人民谋利益。能够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让人类更加长久的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最大程度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研究目标往往以能源和资源为主,主要是想要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从而能够做到节约能源、资源,并进一步保护环境的终极目的。举个例子: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是不同的方式使用水资源就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些地区已经实施了滴灌技术,这就会节省很多的水资源,并且还有利于作物的生長。这样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让农作物增产增收,水利建设里使用各种各样的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已经是势在必行的了。
3.2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的是让我国经济得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改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促使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也不会受到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目的。受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引,各类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油然而生,继而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等的研发与应用,极具代表性,是新能节能环保领域发展的代表。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不可再生,当前也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将其代替,因此,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使其利用效率提升,从而实现低碳循环、节能环保的目的。
3.3 提高建设水平
工业生产离不开水,人民生活需要水,这也就是水利建设工程始终是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话题的原因。然而之前的水利工程在建设时所利用的技术相对来说都比较传统,导致建设成本提高的同时,也大大的污染了环境。现在,各类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在水利建设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以上所提到的问题,使得建设水平大大提高。
3.4 提高工程质量
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整个项目的最终效果,水利建设工程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以往水利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符合要求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抗腐蚀性较差,水利工程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很容易引起周围环境造成一系列的污染问题,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等方面。但现如今,新型节能环保技术在该领域广泛应用,虽然使得水利建设工程的成本有所提高,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施工成本也有效降低,更好地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4 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水利行业中应用实例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为达到节能环保要求,使水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配置须符合“三先三后”原则,即“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在调水之前,首先做好工程区的节水、治污和环保规划。“三先三后”原则将节约用水放在第一位,强调大力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障。
4.1 中水回用,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贵州省黔南州凤山水库工程设计中,将中水回用于市区绿化用水以及消防、市政,进一步利用中水可替代部分中、小型水库灌溉、景观用水等。受水区工业园区开展磷化工矿肥用水封闭大循环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减少工业园区污废水排放量,同时引入磷石膏综合利用、新材料、新能源等用水定额较小产业,降低园区用水定额。此外,严格限制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的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将区内高耗水工业转移到区外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结合工业产品升级换代,抓好工业内部循环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搞好节水器具的研制、生产和推广使用,减少城市管网漏损率等一系列节水措施。
4.2 推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措施
为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柴石滩灌区工程积极推进以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好土地整治工作,加强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稳产农田建设;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改造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因地制宜地分别推广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工程节水措施;在山区因地制宜建设集雨工程,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此外,在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加强水价改革力度,建立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根据地方标准确定各主要农作物的用水定额,确定灌溉水量,实行总量控制,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制度。
5 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水利事业的运用建议
5.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极为庞杂的工程,涉及到的领域众多,因此相关政策的制定与逐步完善对该领域的管理十分重要。例如项目招標、管理、建筑水平的考核等等,都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对其进行约束与指导。这样才可以更为有力的打造环保产业的发展,让节能环保技术在该领域得到高效应用。
5.2 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我们国家虽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还是在一些方面处于落后水平,并且我们的起步比较晚,所以我们要保持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发达国家再实施新型环保技术时的举措。并且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我们国家,为我们国家的环保业发展提供新的方法,为以后的发展也打下坚实的基础。
6 结语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然而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在逐步显现,随之人们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主要性,环保意识不断地提高,相应的环保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并逐步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去。作为国民重要工程的水利建设工程同样也不例外,节能环保新技术在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也顺应了社会发展对该行业发展要求。水利建设工程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节能环保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这类工程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可以更为高效地为社会与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志鹏.节能环保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节能,2020,39(03):115-117.
[2]包凤玲.水利建设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6):53+55.
[3]黄利.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4(02):142.
[4]郭强.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J].硅谷,2012(07):120+108.
[5]郑雪峰.浅谈节能环保技术运用于水利工程建设[J].科技风,2017(0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