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忘了我这个演员,永远记住江姐

2020-10-09 11:15
润·文摘 2020年9期
关键词:江姐儿童

于蓝,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因为饰演电影《烈火中永生》里江姐一角,为几代观众所熟知。此外,她还在《革命家庭》《龙须沟》《林家铺子》等影片中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至真至善的银幕形象,曾获新中国“22大影星”、金鸡奖终身成就奖、“最美奋斗者”等荣誉。近日,这位将毕生献给电影事业的老艺术家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用生活滋养角色

于蓝1921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于蓝一家逃难到关内,几经辗转勉强立足于北平。当时她经常见到日本的装甲车在城里横行无忌,感觉车轮就像碾过自己的胸口一样,“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参加抗日。”1938年,怀着对革命的无限憧憬,年仅17岁的于蓝穿越封锁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于蓝被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为了正式演员,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革命文艺生涯。

本以为演戏只是玩儿,启蒙老师熊塞声给她上了一课,“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于蓝慢慢明白文艺能唤醒民众参加抗日,她从事的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于蓝牢牢记住了扑向火热的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铁律,并贯穿了她的电影生涯。

在《龙须溝》中,于蓝饰演的是一位有着多重性格的北京妇女“程娘子”。由于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这个角色,她便去了天桥一带,观摩老百姓生活状态;也去了德胜门晓市,揣摩妇女数票子时的神态和挥鸡毛掸子的动作;还去过很多大杂院,与劳动妇女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经过反复练习之后,于蓝最终找到了角色的感觉。

她总是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从最真实的生活细节中捕捞塑造人物的根基和灵感。她总结自己的表演艺术,“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永远的“江姐”

“江姐”这个人物形象,在一代中国人心目中,几乎就等同于于蓝的那张脸。事实上,也是于蓝第一个发现了这一题材,并牵头把它搬上了银幕。

1961年,于蓝在医院偶然读到了小说《红岩》的几个片段。她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一出院便找到书的完整稿,一口气读完。“在那些日子里,江姐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感动之余,于蓝产生了将《红岩》搬上银幕的想法。

如今,许多人回想起江姐,印象深刻的总是她绣红旗和平静赴死的样子。于蓝准确的演绎,为人物赋予了不同于脸谱化英雄人物的生动灵魂。回忆起这一角色时,于蓝表示,“我就因为她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气节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这个角色。”

为了写好剧本,于蓝和导演水华前往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等地采访,与《红岩》的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广泛接触了从斗争中幸存的共产党人。光是整理出来的资料就有20万字。从大量真实的素材中,于蓝触摸到了江姐真实的性格特征——冷静沉着,随时准备牺牲,但并非毫无牵挂,并非铁石心肠。

同样憎恨日本侵略者,同样被敌人抓过、坐过敌人的大牢,同样怀着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相似的人生道路和经验,让于蓝把江姐“演活了”。当江姐被敌人从牢房里押出去,那一句平静而深情的台词:“同志们,永别了……”让人深信江姐也一定会这么说。

儿童电影拓荒者

1971年,于蓝在干校劳动时不慎从屋顶跌下严重受伤,面部神经受损,她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舞台。虽然无法继续从事心爱的演员事业,于蓝的一生依然与中国电影牢牢联系在一起。

1981年,于蓝以花甲之年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于蓝说:“得知这个消息是在六一前夕,刚好是我过60岁生日的时候。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没有半点犹豫。”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儿影厂成立之初条件非常艰苦。起初儿影的厂房,只能设在北影厂传达室边一排杨树后面,临时建造的一排极其简陋的平房里,一些拍摄设备和办公用具都是于蓝向厂家打欠条赊账借来的。为了招兵买马,解决拍片的经费不足和器材短缺,于蓝四处奔走,一刻也不停歇。

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右手无名指比别的指头短一截,就是那时的一次事故造成的——当时冬天没有暖气,门是用几根弹簧绷住的。一次于蓝开门时,手指不慎被截断,其实当时的医疗条件可以通过住院后做多次手术接上。但于蓝想到刚建厂,“那么多事等着我做,哪有时间啊!我想反正我又不弹钢琴,手指头不要了,缝上伤口就回来工作了。”

儿影也缺人才。于蓝就不拘一格用人才,同意美工拍片,“我这个人有这么点好处,发现有才能的人,就给他们发挥的机会,看看他们的才能怎么样。”

在于蓝任厂长的那十多年,儿影厂的导演阵容可谓“豪华”,张艺谋、冯小宁、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这些后来蜚声国际的导演,曾在儿影厂完成了他们最初的实习作品。十多年里,儿影厂先后拍摄了《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红象》《少年彭德怀》《鸽子迷奇遇》《哦!香雪》等儿童电影,这些电影温暖和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长。

除了带领儿影厂开创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于蓝还先后领导创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童牛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传播中国儿童电影文化、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对于名与利,于蓝始终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家朴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时常说:“你们也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

(一航整理)

·于蓝精彩语录·

1.在我自己的表演生涯中,每个角色诞生的过程,都给我带来了许多难忘而幸福的经历。人民群众是我的好友,也是我的老师,给了我创造的依据和活力。

2.我做出什么了不得的贡献吗?演员就是最占便宜。我们那么多人在摄制组里,人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江姐。你是不是就比别人贡献更大?一点也不是。别人贡献并不见得比你小,只不过他担任的那个职务,比如说就是拿道具,观众看不到。你不能那样去比,那样去衡量。

3.我沾了江姐太多的光,难为情;我希望大家忘了我这个演员,而永远记住江姐和江姐的精神。

猜你喜欢
江姐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红色基因与艺术传承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歌剧《江姐》的故事(三)
“江姐”大战“鼠小弟”
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