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骙
摘 要:语文知识的应用不仅能够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之中得到应用,更是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传承。语文学科作为初中阶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为了能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更加充分的渗透,同时促使学生积极对语文学科进行学习,有必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渗透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仅能够在文化形式上得以体现,更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等民族文化精神。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载体,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渗透,不仅需要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精神具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更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以实现当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一、转变教学思路
(一)树立传统文化教学观念,强化教师的把控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能够对传统文化精神教学理念进行积极树立,有意识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精神之中的优秀文化渗透,并将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以促使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引导能力以及把控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进而实现教师对于当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整体设计能力的提升[1]。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寻找教学突破口
教师应该能够针对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工作,以保障自身能够对其具有全面的理解,特别是需要针对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对其中能够进行传统文化精神渗透的突破口进行寻找和确认,并积极将其与传统文化精神进行融合,之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能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充分的感受,进而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二、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一)应用视频教学强化学生的理解及认知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使用视频来对初中语文教育内容进行拓展,以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吸引,同时深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且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感受,进而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形象化和立体化。例如在对《三峡》这一篇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即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于三峡的新闻或纪录片,以强化学生对于三峡和相关历史的了解,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视角,也就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
(二)以学生为导向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帮助学生融入教学之中
在开展教学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导向”的工作原则对语文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以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快速、有效且全面的深入到教学情境之中,并对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充分发挥。例如在对《端午的咸鸭蛋》这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即可以引导学生对端午的习俗、饮食以及起源等文化内容进行分解以及掌握,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自主性[2]。
(三)将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进行结合,以强化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教师应积极将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进行充分结合,使传统文化精神之中能够具有与当今时代相符的活力、动力以及形式,以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且有效的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掌握,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解和认知的创新性,并且能够保障学生的认知和创新符合时代发展需求。例如在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深入的讲解,还应该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中国梦”为基础,针对新文化精神开展重点的讲解,以深化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有效培养。
(四)重视传统文化形式的扩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对诗歌、古文等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应用,以能够针对传统文化精神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和梳理,进而促使学生对优秀的文化、人物、人格、品质以及实例进行重点的关注,同时提升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以及接受程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习语文以及感悟传统文化精神的自主性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行充分发挥,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感受和认知,可以說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所以需要教师不仅需要积极对当前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进,还需要首先提升自身的饿传统文化水平,并对有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以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的对国家民族意识了解和吸收,最终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的提升,以及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闫永萍.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渗透[J].才智,2020,(18):137.
[2]汪真军.”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20,(18):125.
[3]罗惠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5):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