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摘 要】生活自理能力,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有的能力。小班幼儿由于个人发育、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等原因,自理能力较弱,这对幼儿独立性的培养和终身发展是不利的。本文以某园小班年级全体幼儿为调查样本,从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与如何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教师;家长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一个人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自己独立穿脱衣服、独立如厕、独立进餐等。以某园小班年级为例,其中近半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未达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小班幼儿的标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看完书或玩过玩具后,不能将其放归原处;有教师的指导也不能顺利地穿脱衣服;约三分之二的幼儿,如厕后还需教师帮助擦屁股。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方能在今后的生活中融入社会健康成长。从小开始逐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只对他们未来的生活有益,而且能使幼儿养成独立、自信、勤劳的优秀品质,学前教育作为幼儿终身学习的始发站,我们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一)家长过于溺爱
许多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做的事情,家长代为包办,尤其是隔代教养的家庭,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家长以“爱”为名,过度包办代替,剥夺了幼儿成长的机会。幼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习以为常,能力退化,遇到一点问题就不愿尝试了。
(二)怕幼儿添乱
家长都知道要让幼儿学会独立就餐,但是许多家长在家中还是喂饭。为何明知不对,还这样做—幼儿自己吃,会把饭撒得到处都是,还要再去收拾,更累!有的家长上班忙,早上为了节约起床时间,直接自己给幼儿穿衣服,时间是节约了,但是也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
(三)错误的观念
有的家长认为自理能力不用锻炼,等幼儿长大了自然就会了。殊不知能力是要培养的,没有什么是自然而然就会的。家长包办会让幼儿产生依赖心理,与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产生差距,会让幼儿感到挫败与压力。
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中,帮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正确意识。由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幼儿自身发展水平,幼儿在这个年龄阶段,还不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因而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平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让幼儿明白这一道理,比如通过《不爱用手的小河马》的故事,让幼儿明白自己长了一双手,就是帮助自己做事情的,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以表扬促进步。教师细心观察,发现幼儿的进步与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在鼓励中幼儿会越来越棒。爱模仿是幼儿天性,加之幼儿渴望教师的关注与表扬,自然就会向得到表扬的幼儿学习。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的力量,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品质。
(二)教给幼儿正确的生活自理方法
幼儿通过模仿来学习,教师与家长可采用直观示范的方法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吃饭方法……教师一定要给予幼儿正确的示范,在教师的示范中他们学习模仿,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课程游戏化,寓教于乐。将小班幼儿需要学习的生活技能编入儿歌,融于游戏。例如,在教小朋友正确的洗手方法时,配合儿歌“小朋友,爱洗手……我的小手白又净。”幼儿在快乐的歌声中,学到了正确的自理方法。
(三)提供充足的锻炼机会
教师在区角游戏中,给幼儿准备相关的练习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操作区,准备许多带扣子的小衣服,有助于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使之学会自己扣扣子。在阅读区,张贴区角规则,提醒幼儿将图书放归原处……丰富多彩的区角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生活处处皆教育,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并运用生活中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机会,使幼儿在锻炼中得到进步。
(四)家园合作共同培养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仅靠教师与学校,更要看家长与家庭。有的幼儿在学校,刚刚学会自己用餐,回到家奶奶说:“宝贝,你自己吃饭会弄撒的,奶奶喂!”这样就剥夺了幼儿练习的机会,在学校刚刚学到的技能在家庭中得不到练习,怎能得到进步呢?家庭成员之间,要达成共识。妈妈说:“宝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奶奶说:“宝贝还小,想做什么奶奶来帮你。”像这样家长的教育理念都没有统一,幼儿又该如何去做?因此,家庭成员之间要拧成一股绳共同教育幼儿,家长要认同并配合教师的教育方法,家园合作才能达到“5+2>7”的效果。
拥有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学会生存、走向独立的起点,给幼儿一双能干的小手,有助于培养幼儿勤劳自信的品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锻炼积累的,需要教师、家长幼儿的共同努力,在今天的努力中为幼儿明天的自由翱翔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徐月娟.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