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小丽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阐述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当前乡村人才的总量、结构出发分析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困境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引培结合”共育乡村人才,破解乡村人才瓶颈,以期对地方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引培结合;乡村人才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18-0242-03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s forwar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ccelera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stimulating rural vitality. The key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people.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necessity of rur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dica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talent team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current total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rural talent,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ombin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to jointly cultivate rural talent, and breaks the bottleneck of rural talen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rural talent team.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ombination of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Rural talents
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汇聚全社会力量,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猛,从事农业生产组织、设备作业、技术支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等管理服务的人员需求旺盛,农业经理人应运而生。物联网、无人机在农业中的应用不断推广,传统农业产业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市场竞争由单纯的技术竞争转向技术、质量、管理及营销等综合水平的竞争。农业要持续良性发展,不但要有懂技术的人才,还要有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才能推动实现乡村农业科技化、增长快速化和生产经营多样化。只有建立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做好乡村振兴的带头人、引路人,带动农民共同发展致富,提高乡村人才整体素质,从而推动农村、农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才能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才在农村发展、乡村振兴中的智力支撑作用,通过人才引领农业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发展又能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及提升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空间[1],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产业带动效应,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人才培育良性互动。
1 乡村人才队伍现状
现实情况是,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出生的多数人才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城市的大部分人才又不愿意去农村工作。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才特别是有文化、懂技术、素质较高的农村青壮年纷纷转向城市求职生活,农村人才不断流失[2]。據国家统计局年末人口情况统计显示,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134 091万,其中农村人口67 113万,占总人口的50.05%;2018年末,全国总人口139 538万,其中农村人口56 401万,占总人口的40.42%;农村人口及比重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1)。
农村人力资本的流失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现有农村人才大都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能力较弱,对新技术、新业态接受程度低,对参与新型农业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农村实用人才较少。据统计:2016年末,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1 422万,其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6 023万,占19.2%;年龄在36~54岁的14 848万,占47.2%;年龄55岁及以上的10 551万人,占33.6%;按受教育程度分,小学及以下的占43.4%,初中水平占48.4%,高中及以上仅有8.2%[3]。
而从人才分布来看,当前乡村人才队伍仍以种植业为主,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技能的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市场服务型人才较少。2016年农业经营人员中92.9%从事种植业,从事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占比仅0.6%。生产型和传统技能型人员居多,特别是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及高端产业迫切需要的新型专业人才,如信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尤其匮乏,无法满足服务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 制约乡村人才发展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由于乡村整体建设水平较低,尤其是道路交通、燃气、上下水等基础生活设施建设还处在较为薄弱的环节,科教文卫等各项公共服务不到位,与城市间的差距较大。据统计:2016年末,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8.6%,有码头的占7.7%,有高速公路出入口的占21.5%;全国仅有11.9%的村通天然气,25.1%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使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的农户占47.7%,仅有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81.9%的村有卫生室,54.9%的村有执业(助理)医师。
薄弱的基础设施,滞后的公共服务,极大地削弱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大量高素质、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人才转向城镇发展。由于教育资源匮乏,乡村学校规模日益紧缩,学校软硬件设施不到位,师资及生源不断流向城市,农村子弟进入周边城市就读,考入大学后很少再回农村。地方政府对农村人才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力度不足,缺少引导促进农村人才培养提高的有效平台,留不住进入农村工作的人才。农业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4];农村人才的“空壳”化、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严重阻碍乡村建设的步伐。
3 “引培结合”共育乡村人的路径
3.1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3.1.1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在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下,各级地方需改变传统“重城轻乡、重引轻培”理念,充分领会落实“三农”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扶持投入,结合乡村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服务设施,扩大基础生活及配套设施的覆盖面积,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开发与应用,通过项目扶持、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乡村商业、文化、教育、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均衡配置公共资源。以乡情、亲情为纽带,营造返乡置业良好氛围,引导乡贤回乡开发产业、落户公益、文化事业项目,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与综合治理水平,切实解决农村产业发展落后、居住环境差、教育水平低等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形成各方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的良好局面[5]。
3.1.2 打造地方特色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与乡村人才培育良性互动。
各地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考察乡村自然资源,结合资源特征及当地的风俗民情,鼓励支持有地方特色和地方优势的企业发展壮大,以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导向,改革传统生产方式及管理理念,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加工特色农产品,并扩展对应的销售渠道,发展乡村第三产业,构建一体化经营特色产业链,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业态的同时进行,为乡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动力[6]。搭建创业扶持平台,扶持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项目,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运营、市场营销、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指导,提供金融支持,解决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与乡村人才培育良性互动,助力乡村振兴。
3.2 引培结合,建设乡村人才梯队
3.2.1 畅通体制机制,引进各类人才。
以紧贴农业和农村发展为原则,畅通体制机制,围绕本地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制定有效措施,吸引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旅游、金融等高层次、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多元文化、懂农业技术和信息化、农副产品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优秀高层次人才,要给予政策奖励、物质扶持、激励措施,在上升空间上给予一定倾斜。使之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带头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桥梁纽带作用,加快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3.2.2 拓宽培训渠道,培育本土人才。
农民是最懂乡村的人,是最希望乡村振兴发展的人。充分调动农民的乡土情怀,积极组织本土农民参加对外交流、研修、培训等,拓宽农民的视野,开拓新的事业平台,创造农民发展机会和农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汇集每个人的力量一同推动乡村发展,打好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7]。
(1)培养产业引领型人才。
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养当地致富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热心帮助群众的乡土人才,重点培育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的责任心和影响力,着力培养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民经纪人、青年农场主等产业经营型管理人才队伍,鼓励支持他们做大做強地方特色企业,带动本土农民就业增收。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把自己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周边群众,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力争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对于推动当地农村要经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政策扶持和表彰激励,让本土人才心甘情愿地“留下来”[8]。
(2)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以落实《高职扩招专项工作方案》为契机,由农业部门牵头与教育部门合作,逐步提升本地青壮年人才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实践能力。整合农业、科技、就业、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围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聘请农业科技专家、乡土能人,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点单式” 实用性技术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专业技能,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9]。
(3)建立地方农业科技专家库,实施送科技下乡服务,培养乡土人才。
建立由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的专家学者及有“三农”经验丰富的乡土人才组成的农业专家库,结合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各地主导产业,对标产业需求,精准选派专家对口指导服务,将相关专家匹配到产业链上,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带到乡村,着力搭建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平台,引导涉农专业毕业生回乡就业,吸引人才与项目配套资金投入,与村民共建共享,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插上腾飞的“双翼”。
(4)发挥涉农高校学科专业优势,培养乡村振兴的“三农”人才。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农高校承担着满足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需求的重要责任,应立足新形势新背景,契合乡村人才的需求变化,突破普适性人才培养传统,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乡村人才校内培养模式与校外实践途径,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10]。
农业类毕业生是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涉农高校要按照农业农村所需综合型、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求灵活设置相关急需专业或开设专业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把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要求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加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校校和校户深度合作,打造适应农业产业需求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采用灵活多元教学模式,将“三农”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之中,使教学环节与农业生产环节紧密结合,通过“田间课堂”“土中讲台”,实现学生学习、实训、实习、就业和研究一体化,为涉农人才的业务素质提升、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条件。乡村也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定向委培等模式,从初高中毕业生中选择培养有志于农村工作的青年乡土人才。
4 结语
破解农村人才困局,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各地必须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营造就业创业良好氛围,汇聚政府、农业、科技、教育等各方力量,分阶段、分层次引进培养各类各级乡村急需人才,逐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强农富民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代龙.巴东县乡村人才振兴思路探究[J].清江论坛,2018(4):59-62.
[2] 方守红,张浦建.浅议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引进与培育[J].新农村,2018(12):3-4.
[3]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7-12-16.
[4] 刘玲.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困局及破解思路:以亳州市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6):141-143.
[5] 管必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8):212.
[6] 周昊天.鄉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发展研究兴:运营特征、发展困境和路径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17):32-35.
[7] 曹中秋.打造人才引擎助力乡村振兴[J].人民论坛,2019(23):70-71.
[8] 刘碧,王国敏.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研究[J].探索,2019(5):116-123.
[9] 陈凡学,孙兴民.农职院校“四培”助力乡村人才振兴[J].江苏农村经济,2018(12):60.
[10] 郑宝东,周阿容,曾绍校,等.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