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指导模式的构建途径

2020-10-09 11:36葛燕芳
教育界·中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良性互动课内外阅读小学语文

葛燕芳

【摘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的阅读指导对学生个人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文章基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需求和阅读特点,对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指导模式的构建途径展开探究,从立足教材与学生,选择高质量课外读物;利用“求同存异”原则,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内容;创新评价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眼光这几个方面出发,构建中高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指导模式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

阅读教学能够将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形成综合学习素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较为明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基础,有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看法,虽然不同学生对阅读的学习需求以及在阅读学习中的特点并不相同,但都表现出来一个共同点,就是教材所提供的阅读内容已经远遠满足不了学生对阅读的求知欲,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课内外勾连阅读的积极作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一、小学中高年级阅读学习需要

学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年龄特点、学生个体特点决定了学习整体需要、学习部分需要都处在不断变化中,而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相比,在阅读学习方面产生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需要。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需要高质量阅读内容。经过几个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中高年级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教材当中的课文阅读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阅读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他们表现出对外界事物更多的探究兴趣,这种成长特点,对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方面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产生了阅读外延广泛内容阅读材料的需要。

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对阅读思维以及阅读方法的需要显得更加具有紧迫性。阅读思维与阅读方法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指导,是学生怎样阅读自己掌握的阅读材料的具体过程的展示,也影响着学生最终的阅读成效。不论是学生个人主观方面还是阅读学习客观过程,都显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需要有效阅读思维与阅读方法的科学指导,我们要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知程度,避免“重数量、轻质量”现象的出现。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分辨能力。具体来讲,学生在面对阅读材料时,应当能够判断出不同阅读材料质量是否过关,内容是否适合阅读,阅读材料的内涵是否能够对自身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作用等,并能够对不同阅读材料的价值高低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判断,进而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质量阅读内容,减少低质量阅读内容对语文学习产生的干扰。

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特点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阅读特点也不同,而学生展示出来的阅读特点正是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可以说将学生阅读特点与学生的客观阅读需要进行综合,就得到了阅读教学的正确方法。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探究心理愈加明显。面对相同的阅读材料,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探究的意识比低年级阶段更加强烈,这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增多以及个人生活阅历逐渐丰富具有正相关关系。学生认识的世界越广泛,那么学生产生的不满足情绪更加强烈,而通过阅读材料来认识外界事物,是学生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能够接触到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探究心理更加明显,想要掌握更多的阅读材料和对同一阅读材料开展进一步的探究。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掌握与运用的阅读方法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感知程度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认真对待程度以及对阅读方法探究等都出现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不仅影响个体学生在课内阅读的效果,也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探究成效,最终表现为对集体阅读学习效果的阻碍。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阅读中存在对外界指导依赖性大的特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虽然表现出来对阅读学习的探究心理增强特点,但在具体的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依赖教师的直接指导和课外教辅材料的间接指导,具有对外界指导依赖性较大的阅读特点。这种特点由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不足的客观性所导致,需要语文教师开展长期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加以改变。

三、构建中高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指导模式途径

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具有的阅读学习需要和阅读特点来看,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并不能仅依赖于学生的课内阅读,更多的要向课内外勾连阅读中寻找提高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探索提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成效过程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进行顺畅连接,构建出学生课内外勾连阅读的有效环境,并能够在这一环境中不断提高课内外阅读的良性互动,在整体环境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指导,从而对学生的阅读成效产生促进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构建中高年级学生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指导模式。

1.立足教材与学生,选择高质量的课外读物

小学语文教师在为中高年级学生提供课内外勾连阅读环境的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要素是教材元素与学生元素,不仅需要立足于教材课文内容,还需要与学生在中高年级阅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与学习特点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选择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需要,也能够适应学生阅读特点的高质量课外阅读读物,使学生能够在高质量课外读物阅读过程中得到更广泛的阅读知识,与课内阅读相辅助,能够有所提升,从而提高阅读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将相和》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成对课文内容的阅读后,向教师提出了想要阅读更多有关廉颇和蔺相如二人事迹的需要,而教师也认为,课文当中所展示出来的廉颇和蔺相如二人的事迹较为浅显,学生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掌握并不到位。因此,教师为学生推荐了有关廉颇和蔺相如二人事迹在内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基础史料,让学生了解廉颇和蔺相如二人所生活的时代、他们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他们当时的地位等等,让学生能够将这些阅读知识与课文内容相结合,对廉颇以及蔺相如二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所采取的不同反应和表现出的伟大人格有更深刻的感悟,进而使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不断丰满。

2.利用“求同存异”原则,引导学生思考阅读内容

“求同存异”原则产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但这一原则内涵丰富,应用在阅读教学中,也能够对学生阅读成效有提高的作用。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教师为学生构建课内外勾连阅读环境过程中,面对主题相似而内容却存在一定差异的阅读材料,学生应当怎样对待阅读内容,就需要在“求同存异”原则的指导下,积极看待课内外阅讀材料。学生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形成对阅读内容的深入思考,对学生在课内外勾连阅读中的阅读思维以及阅读方法,都能够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

例如,在《腊八粥》课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对腊八这一传统文化中重要时间节点以及相关的民间风俗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以此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同样介绍传统节日以及传统节日饮食风俗的汪曾祺先生撰写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两篇文章开展对比阅读,分别思考两篇文章是怎样对传统文化节日以及节日食物进行介绍的,叙事手法有无不同,其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又具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同时,由于沈从文与汪曾祺所处时代相近,还可引导学生从作者入手思考文章内容。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与我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文章、古诗文、诗歌进行阅读,并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教师通过这种“求同存异”的原则,使学生从不同维度对课内外阅读内容产生思考,增加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深入认识,提高学生对两篇文章的掌握程度。

3.创新评价方式,提升学生阅读眼光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在为学生构建课内外阅读良性互动指导模式中,需要有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开展独立思考,减少对外界指导的依赖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对阅读评价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提升学生的阅读眼光,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持续性提升。

教师在创新评价方式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活动体验,使学生愿意在活动中有所投入,促使学生得到的积极影响更明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手抄报展览、阅读思维导图展示以及阅读剧本创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对课内外阅读内容的转换。教师在上述活动中观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吸收程度,进而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使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知更加明确,提高学生的阅读眼光。

综上所述,课内外勾连阅读教学要以小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出发,教师通过构建课内外勾连阅读的良好环境,并在此过程中加强良性互动的阅读指导,以文带文,以篇带篇,不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阅读文本,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的阅读内容,改善学生的阅读思维与阅读方法,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眼光,开阔学生的阅读眼界,从整体上发挥课内外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修炼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爱东.统编小学语文阅读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江苏教育,2019(10):10-13.

猜你喜欢
良性互动课内外阅读小学语文
融合时代舆论监督中的媒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