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山区稻田草鲤鲫混养综合技术模式探讨

2020-10-09 11:30谢春凤覃华兰肖卫罗庆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张家界山区

谢春凤 覃华兰 肖卫 罗庆华

摘 要:介绍了稻田养鱼除草防病控虫、增肥力提效率和稳产降本增效等方面的优势,从田块选择、田间工程、水稻品种选择与种植方式、鱼种选择与放养、日常管理、鱼种收获等6方面总结了张家界山区稻田草鲤鲫混养的综合技术措施,并提出了山区平板式稻田养鱼模式注意要点。

关键词:张家界;稻田养鱼;山区;综合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20)08-0076-03

Abstract: Rice-fish farm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Western Hunan, which has integrated rice production and aquaculture, and reduced the application of pesticides and occurrence of diseases, pests and weeds, producing  higher added values of paddy fields, and more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green agriculture in Zhangjiajie, rice-fish farming is booming.  Its advantages for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soil fertil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stabilizing yield and cost reduction are introduced. The integrated technical measures for the polyculture of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arp (Cyprinus carpio) and crucian carp (Carassius auratus) in paddy fields of Zhangjiajie mountainous area are summarized from six aspects: field selection, field engineering, rice variety selection and planting methods, fingerling selection and raising, daily management, and fingerling harvesting. The key points of the polyculture mode of rice-fish farming in mountain area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Zhangjiajie; rice-fish farming; mountain area; integrated technique

中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1]。稻田养鱼是一种典型的稻田绿色综合种养模式,具有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推广区域广等特征,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稻田养鱼既抓住了“米袋子”,又抓紧了“菜篮子”,也抓好了群众的“钱夹子”,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促进产业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举措,是培育地方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稳定国家粮食安全、传承农耕文明的重要支撑[2-5]。

中国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和四川等省份[6]。湖南省稻田养鱼主要分布在武陵山脉的湘西地区以及五岭、罗霄两大山脉的湘南地区,生产上以自发分散为主,技术上以平板式稻鱼共生为主[7]。2018年,湖南省建立了百亩示范片131个、千亩示范片19个、万亩示范片4个,发展稻田养鱼面积达2.5×105 hm2。

张家界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隆起與洞庭湖沉降区结合部,位于28°~30° N、109°~112° E,澧水中上游,属武陵山区腹地,中亚热带山原型季风性湿润气候,光热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张家界现有耕地面积1.19×105 hm2,农业以单季水稻为主,主要为丘陵山区微流水式的多级梯田,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水源涵养充足,比较适合稻田养鱼。为探讨绿色农业生产潜力,近年来张家界市积极推广稻田养鱼,开展了稻田草鲤鲫混养综合技术研究。研究表明,养鱼稻田的水稻比同类型未养鱼田块的水稻增产12.73%~17.35%,稻鱼米口感香糯清甜、绿色安全,稻田养鱼模式实现了水稻增产、鱼增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稻田养鱼的优势

稻田养鱼是利用稻与鱼互利共生,合理配置时空,符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发展要求,具有增粮、增肥、增收(三增)和节地、节肥、节工(三节)等优势的一种立体化、生态种养结合模式[5,8]。

1.1 除草防病控虫

一般水稻单作田块生长有大量的稗草、牛毛毡、鸭舌草、节节菜等杂草,与水稻争肥争水争光,危害水稻生长;而稻鱼共生的稻田,鱼吃掉田中的草芽、草籽及一些水生植物,可有效防除稻田杂草,促进水稻生长发育。鱼类还取食稻田部分菌核和大量病原菌,摄食水稻基部大部分老病叶鞘,可有效根除病源,增强稻田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控制纹枯病等病害[9]。鱼类也取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等,取食稻田昆虫虫卵,捕食稻脚部位及落水的稻飞虱、稻叶蝉、稻螟蛉等害虫,降低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危害发生[10-11]。

1.2 增肥力提效率

一方面鱼类通过取食稻田的杂草、昆虫虫卵、水稻枯枝落叶等各种田间“废料”,其排泄的粪便均可被水稻利用;另外一方面投入的鱼饵料,一部分被鱼类所摄食,剩下的部分则变成了稻田的肥料,能起到了增肥保肥的效果,提高土壤肥力。稻鱼共生环境下,草鱼、鲤鱼等在稻田里四处游动、吃食,翻动泥土,使土壤颗粒变细,增加土壤松暄度和通透性,提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12-13]。经示范点土壤取样测定,稻鱼共作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6.28 g/kg,而水稻单作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25.6 g/kg,稻鱼共作的田块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均高于水稻单作田块土壤。

1.3 稳产降本增效

研究发现,稻鱼系统中水稻产量能保持不变或有增加的趋势。鱼类吃掉水稻的无效分蘖及分蘖较弱的稻穗,使较大空间和较多养分向主穗及分蘖较强的稻穗供给,显著提高结实率,增加稻谷千粒重,有效提高水稻单产,提升稻米品质。由于农药、化肥等用量明显减少,省工、省本,农药残留和面源污染也得到有效控制,生产出优质绿色稻谷和鱼类,既保证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又实现了稻鱼双丰收,显著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稻田草鲤鲫混养的综合技术措施

2.1 田块选择

稻田养鱼的田块选择应注意:一是阳光充足、地势平坦、倾斜度低,相对集中连片,不易受旱、涝、洪水影响,远离人员集中居住地,土壤肥沃的田块;二是水源充沛、有保障,水质良好,无污染;三是田块基实牢固、保水力强、耕作层深厚不漏水,排灌方便,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事操作和管理。

2.2 田间工程

采用平板式稻田养鱼,稻田田块内四周挖宽4 m、深25 cm的鱼沟,田块全年保持蓄水,还需完成以下田间工程才能保证收益:一是高标准田埂修筑。为防止田埂坍塌或是大水漫埂跑鱼,在插秧前需要加宽加高加固田埂。二是进出水口要对角设置,分别设在较高的地方和较低的地方,可以保证稻田进水水流均匀及田内水体充分交换,有利于水稻和鱼种的生长发育。三是制作拦鱼栅,在进出水口处都要设置拦鱼栅,可以选择铁丝网或聚乙烯网片制作的拦鱼栅,高度和宽度要分别大于进出水口15~20 cm。安装时,把拦鱼栅的两边及下端插入泥土中,并压实泥土,上端要高出田埂,防止跑鱼和有害生物进入。

2.3 水稻品种选择与种植方式

稻田养鱼的水稻品种应选择耐肥,抗倒伏的中、晚稻品种,抗病力强、株型紧凑、叶片直立、高秆粗壮、耐水淹的优质稻品种,如农香32和甬优9号,株高达160 cm。田块为平板式稻田养鱼模式,采用宽窄行的插秧方式(宽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40 cm、株距12 cm)种植水稻,有利于水稻边际效应增强光合作用、确保草鱼水体活动空间、便于农事活动等优点。培育无病虫壮秧,5月10日插秧,插足基本苗(农香32为12万/667m2、甬优9号6万/667m2),确保插秧质量,5月下旬全部栽插完毕;收获时间:农香32为8月中旬、甬优9号为9月下旬;加工稻谷,品牌包装销售稻米。

2.4 鱼种选择与放养

稻田养鱼鱼种的选择应以草食性鱼为主,适当搭配少量杂食性鱼类混养。鱼种要求体质健壮、鳞片完整、灵敏活泼、无伤无病、规格整齐,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泡消毒,有条件的应在鱼苗投放前10 d,用25 kg/667m2生石灰泼洒消毒,确保田源清洁。全年鱼类投放分3次:(1)4月下旬,投放鲤鱼夏花(体长1 cm)5 000尾/667m2+大口龄夏花(体长3 cm)鲤鱼50尾/667m2;(2)5月中旬,投放鲫鱼夏花(体长1 cm)5 000尾/667m2;(3)7月上旬,水稻齐苗后,投放250 g大小(体长15 cm)草鱼40尾/667m2。放养时加入田水,使其水温趋向一致,再慢慢放入田内。

2.5 日常管理

2.5.1 水位水质调控 稻田养鱼的水位水质管理既要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要顾及草鱼、鲤鱼、鲫鱼的生长习性,应根据水稻不同阶段的生长特点来调节水深,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水深,有利于鱼类生长。一是水位应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特点来调控。水稻生长初期保持浅水位,一般保持水深6~8 cm;水稻孕穗期到灌浆期是水稻需水高峰期,也是草鱼生长旺季,水量加大,应调高水位至水深20 cm左右;当水稻生长进入后期时,抽穗灌漿成熟,应调低水位,一般调整水位至水深10~12 cm。二是根据天气及水质变化及时换水。当水温超过35℃之后应该及时换水降温,并适当增加稻田水深深度,确保水体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2.5.2 饵料投放 稻田中鱼类主要以杂草以及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在收割稻谷后可适当投放米糠,有条件也可适当投放菜籽饼等鱼食料。

2.5.3 施肥用药 鱼类摄食浮游生物及嫩草后的排泄物能够肥沃土壤,因此水稻种植基本不需要施用基肥。在水稻生长后期,视情况需追施45%硫酸钾复合肥15 kg/667m2以延长水稻生育期,便于鱼类生长,并获得较为理想的收益。稻田养鱼田块常年蓄水,通过“水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虫草害,故养鱼稻田水稻发病率低,基本上不需使用农药;如特殊年份需要用药时,建议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科学用药,避免危害鱼类。

2.5.4 加强巡查 稻田养鱼除抓好技术措施外,还要做到勤巡查,用声波、光线、围挡和笼子等方式防止猫、鸭、鼠、蛇、鸟等危害鱼类,全面做好防逃、防洪、防盗、防敌害等工作。要坚持勤巡田,经常对拦鱼设备上的杂物进行清理,保证进出水流畅。

2.6 鱼种收获

分两次捕鱼:第一次为翻田之前(3月下旬),主要是收获前一年未达到销售规格的、继续留在田内养殖的鱼;第二次捕鱼为9月中旬,水稻即将进入黄熟期,稻田需要排水收割水稻,鱼将无法在田里生活,需要将鱼捕出。平板式稻田养鱼只需在出水口安装淌箱即可将鱼捕出,也可用地笼网、抄网捕捞。将达到规格的商品鱼及时捕获上市,其他不规格小鱼待水稻收割后,将稻田重新灌水放入稻田继续养殖,待第二年捕获上市。

3 平板式稻田养鱼模式注意要点

稻田养鱼的优越性明显,采用平板式稻田草鲤鲫混养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否则会造成鱼类吃掉稻苗,影响水稻产量。一是水稻品种应选择高秆粗壮、抗倒伏强、耐水淹、抗病力強、株型紧凑的优质稻品种;二是注意放养鱼类质量,鱼苗做好消毒措施,要选择体表光亮,个体活力强的鱼苗;三是在水稻生长中期,稻茎已经老练,稻叶挺直而远离水面,可适当调高水位,既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又确保了草鱼水体活动空间,达到空间、养分利用最大化;四是要合理投放饲料,促进鱼生长快、产量高,确保饵料充足不间断,否则喂食不足,鱼在饥饿的情况下也会跳起来吃秧苗。

参考文献:

[1] 吴 涛,黄 璜,陈 灿,等. 我国稻田养鱼技术的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17(10):116-120.

[2] 李荣福,王守红,孙龙生,等. 建国70年稻田渔业的发展成就与历史经验[J]. 渔业致富指南,2019(14):14-18.

[3] 王强盛,王晓莹,杭玉浩,等. 稻田综合种养结合模式及生态效应[J].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8):46-51.

[4] 李 竣,陈 洁,姜 楠. 中国稻田养殖现状及发展前景[J]. 农业展望,2019,15(1):61-65.

[5] 将 军.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情况[J].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9):6-7.

[6] 中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J]. 中国水产,2020(1):16-26.

[7] 黄 璜,刘小燕,戴振炎,等. 湖南省稻田养鱼生产与农业供给侧改革[J]. 作物研究,2016,30(6):656-660.

[8] 范 伟,陈 斐. 工程化稻田养鱼[J]. 农家顾问,2014(4):46-47.

[9] 陈 璐,陈 灿,黄 璜,等. 稻田生态种养对农田生态效应的影响[J]. 作物研究,2019,33(5):346-351.

[10] 韩光煜,李孝熙,张 杰. 稻田养鱼对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控及效益分析[J]. 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7):10-11,13.

[11] 吴建兵. 浦城山区稻田养鱼模式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2018,36(2):8-9.

[12] 徐 莹,傅志强,黄 璜. 武陵山片区稻鱼种养模式发展现状与前景[J]. 作物研究,2019,33(5):455-460.

[13] 周兴兵,刘 茂,张 力,等. 稻田养鱼模式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20,26(1):80-83.

(责任编辑:肖彦资)

猜你喜欢
张家界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张家界的幺妹儿哟,张家界的酒儿……
山区高速公路中小跨径桥梁设计
张家界的四季
湖南省张家界:无人驾驶巴士挑战玻璃桥
山区
张家界推500亿旅游项目深圳招商
小龟捕鹰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