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越来越多的会议“摆脱封锁”得以重启,会议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社交活动,正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如何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提升参会效率?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之前,行业需要共同应对会议的新常态。
首先,无论是会议还是展览,当下如果还没有开通“线上版”那可能就out了。随着全球疫情升级,“无接触式”签到被越来越多的参会者所推崇。“线上会议”可以完成会前注册,现场签到,参会者信息采集,展商展示等重要环节。
其次,在近段时间内的走访中,笔者发现,几乎各行各业的会议活动都在向“大规模”发展,无论是小型的新闻发布会还是学术会议,亦或是有政府官员参加的国际大会,加大“物理间隔”被认为是会期之间防疫的重要环节,以往被会议活动运用最广泛的“剧院式”布局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间隔一米课桌式”排型。这就要求会议活动有更大更宽阔的场地,不少酒店负责人表示,疫情之后更大场地的需求显著增加,酒店本身也对不同规模参会人数的会议提出了相应的会场面积要求。
再有,午餐和茶歇发生变化。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以往会议餐饮中最常见的“自助餐”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盒饭”所取代,不少会议主办方认为此举可以大大减少参会者对食物的直接接触,由厨房统一制作打包将更安全放心。此外,笔者发现,以往茶歇区那些美丽可爱的杯子蛋糕,别致的会后茶点也已成为过去,只剩下咖啡和茶饮,被取代的是人手一份的“点心盒”和一次性水杯。
接着,会议效率被参会者越来越重视。会期时间缩短,参会人数减少几乎是疫后所有大会的“不争的事实”,在疫情尚未完全控制的特殊时期,国外参会者无法前来,国内不少参会者也表示无法到场或者更愿意以“线上”会议参与,除了前面提到的完善线上会议板块,如何提升线下会议效率,紧凑会议各项环节,加快有效信息传递等对会议主办方提出了更高要求。
最后,在防疫常态化的今天,现场“消毒站”、分发“防疫小包”等也成了会议活动举办的必备物资,与此同时,现场取消麦克风、取消同声传译设备,取消现场引导员,用手机APP和更多的电子设备取代也被越来越多的会议主办方推出。虽然病毒限制了我们社交距离,但一味的社交隔离只会让各行各业停滞,如何采取新方法、新思维来适应会议的新常态,打造出一套既能保障公共安全又能满足参会者各项需求的会议新模式,需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积极来应对。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