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俊
【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启发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可以有效利用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写好景物;合理利用传统节日,指导学生写好活动类、叙事类的作文;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习作的语句变得优美;更可以多渠道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不再“写完了事”。生活,成为学生观察和描写的对象;生活,让学生的习作变得言之有物,让学生有话可说。
【关键词】 环境 传统节日 想象 多渠道修改
说到作文,很多学生就皱起了眉头,拿到题目,总覺得无话可说,甚至无从下手。其实很多学生一开始并不怕写作文,只是因为“没什么可写的”而头疼。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语文教师只要让学生多留心观察周围,到生活中去发现,就能摆脱这个困境了。陶行知先生提醒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一、有效利用生活的环境,解决“写景”难
学生在校园里的时间是最长的,学校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观察、欣赏景色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春天,万物复苏,草木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看到了从泥土中探出头的小草,欣赏到了枝头绽放的桃花、梨花等,在色彩斑斓中感受春的绚丽。夏天,小池塘里的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学生驻足观赏,看荷叶的摇曳,赏荷的多姿。秋天,校园中弥漫着桂花的香味,学生循香漫步校园,辨别丹桂、银桂的不同,再从橘子外衣的不断变化感受水果的成熟。冬天,金黄的蜡梅迎风绽放,让学生闻一闻花香,摸一摸花瓣,学一学蜡梅的傲骨。一年四季,校园中都有景可赏,学生有话可写。从校园的一角再向外延伸,四季的美景便尽收眼底了。
二、合理利用传统节日,解决“叙事”难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很多传统节日都延续了下来,这些传统节日里可是藏着好多“小秘密”呢,合理地利用一下,就可以创造许多生动的事例。
恰逢中秋节,笔者开始默默思考如何让学生写好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作文,临放学前,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并且布置学生去准备了。
作文课开始了,笔者大声宣布:“今天,我们再来过一个中秋节!”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学生兴奋地叫起来。“中秋节要干什么?”“赏月、吃月饼!”学生的声音格外响,“现在赏不了月,那我们就——”“吃月饼——”学生抢着说。笔者故作神秘地说:“今天的这个月饼,可不是你想吃就吃的,而是凭各人的运气。”话音刚落,教室里就是一片的叹气声。“怎么了?”“我觉得我的运气肯定不好。”“我在担心,拿到的不喜欢怎么办?”不过,也有人说:“那么多月饼,肯定能拿到我爱吃的。”“万一不是自己喜欢的,就跟同学换。”真是各有各的想法呀。
摸月饼开始了,学生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在所有人的关注中,一个个排好队,依次到讲台摸月饼。而笔者则不时地提醒他们:“看看他的表情,你觉得他怎样?”“他摸了好长时间呀,他的手一直在干什么?”“你拿到月饼,最先做的是什么?”“快点,快点,不然就没了哦!”……很快,学生就人手一块月饼了,而笔者当起了坏人,让他们干看着,不许吃,于是,有人就有小动作了。“宁宁,你在干什么?”学生的视线马上转了过去,旁边就有学生说:“他刚刚偷偷咬了一小口。”“哈哈——”教室里发出一阵笑声,马上又有学生叫:“小豪在舔月饼!”在大家的关注下,小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过了,开始品尝月饼,学生们开心地吃了起来,笔者提醒他们边吃边观察其他同学的表现。
吃完月饼后,笔者又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了之前的事情,然后让他们动笔写作文。这回,奋笔疾书的人多了,交头接耳的人少了。作文交上来后,笔者发现,每个人所写的篇幅都比以前的要长,语句更通顺,而且很多人写出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感受等,还用上了“欢呼雀跃”“眉开眼笑”“迫不及待”等成语,水平大有长进。
一次吃月饼,不仅解决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还让学生增添了写作的兴趣,学会了写自己的感受,一举多得。
三、启发大胆想象,解决“平淡”难
刚开始写作文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被学生不知道怎么写具体、写生动,很多人的作文只有骨头,没有血肉,如流水一般平淡无味这样的问题困扰。其实,学生之所以无法写出优美的语句,是因为他们只会简单地记叙,而没有展开想象,“流水账”怎能打动人呢?
说到秋天,学生会说:“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是金黄的。”……然而学生却并没有深切的感受,再让其写具体些,就不知道怎么写了。
周末的时候,笔者让家长抽空带孩子到周围的农田去转一转,让孩子亲眼去看一看,用手机拍一拍田野里的景象,为即将开始的写作寻找可写的内容。
作文课上,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我看到田里的大豆鼓鼓的,很饱满!”笔者夸一声:“‘饱满一词用得好!”有的说:“妈妈告诉我‘大豆摇铃千里金,我觉得这话真是妙!”“你妈妈说得真好!”笔者朝他竖起大拇指。还有人说:“我发现了一种草,它跟蒲公英一样传播种子,用力一吹,就飞起来了。”其他学生睁大眼睛看着他,脸上满是羡慕。“这个种子随风飘荡,去寻找自己的家啦!对不对?像不像小小的降落伞在飞舞呢?”小脑袋都点起来了。 有的说:“我看到了扁豆。”追问:“扁豆是什么样的?你能形容一下吗?”学生便会接着说:“扁豆像月牙一样弯弯的,还像葡萄一样长得一串串的。”“这样一说,大家就明白啦!”
知识来源于生活,到生活中去就能学得更好,这话一点不假。
四、多渠道激励,解决“修改”难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的每一篇习作,教师都会精心批改、修改,而仅仅靠教师的修改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要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每次写作文,笔者都会提醒学生写完后自己认真读一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不过,学生水平有限,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于是,笔者将修改作文定为第二课时的一大任务,要让每个学生都来试着修改自己的作文,怎么改呢?笔者选择了两个办法:
1.榜样示范
每次的作文,班里总会有那么几篇较好的习作,这些就成为笔者课堂上的范文。笔者会在课堂上朗读这些习作,并且在写得好的地方停下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好在哪里,还可以怎么写等。用这些好句子给学生做示范,也让他们明白应该怎样写。虽然网上有很多精彩的习作,但笔者发现学生对自己同学的作文更感兴趣,印象也更深刻,因为榜样就在身边,动力更足了。
2.批注提醒
学生的每篇习作,笔者都会很仔细地批改,在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在可以拓展的地方给学生以提示。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习作后,再提醒他们先看笔者写的红字,认真读一读,思考怎么解决。有了“批注”的指导,学生就知道如何下手,能在原来作文的基础上写得更生动了。而部分优秀的学生也给笔者启发,使笔者更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其他学生。
有了方法,自然要让学生去实施。笔者会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修改,大部分学生都能多多少少地修改一些语句,作文草稿上有明显的修改痕迹,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些进步。
三年级的作文,还只是一个开始,学生的作文水平仍很低,和高年级相比,内容都很简单,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生活大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有意识地收集可用的材料,不断积累素材。生活,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更教会学生如何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