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隋唐生活百态

2020-10-09 10:09周占英
甘肃教育 2020年16期
关键词:百态诗歌

周占英

【关键词】 诗歌;隋唐;宫廷生活;百态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20)16—0154—02

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在这一时期内,整个社会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积极态势。隋唐的大一统,使得民族大融合,经济大发展,为文化的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诗歌的兴盛[1]。研究这段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辉煌的封建历史,除了查阅相关史料,我们还可以通过流传下来的隋唐诗歌中的只言片语,去一窥那个时代的昌盛。

一、诗歌里的宫廷生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帝王之家无私事,帝王的家事关乎着天下兴亡。无论是短命的隋朝还是国运长久的唐朝,都大兴土木,修建过辉煌的皇家禁苑,选美天下,充盈后宫。

隋唐五代时期是后宫人数膨胀和宫闱制度走向完善的階段,其中以风流天子隋炀帝和唐玄宗时代的后宫最为兴盛、人数最为众多。无论是杜甫笔下的“先帝侍女八千人”,还是白居易的“后宫佳丽三千人”都真实地反映了隋唐时期帝王后宫队伍的庞大。

这些后宫美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既有王宫贵胄,又有仕宦之家,还有一小部分普通人家的女子。论姿色自是无须多言,就连作为皇帝的李隆基都赋词夸赞“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唐玄宗酷爱音乐,因此,他对宫中精通音律的女子宠爱有加[2]。从词的内容来看,唐玄宗对这个女子的容貌和气质是十分欣赏的,暗含爱慕之意。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这是曾经担任过唐玄宗首席宫廷诗人的李白在《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中的描述。这首诗描写的是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或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日的一天,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任职翰林的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三首,这是其中一首。白居易在他的《长恨歌》中这样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尽管《长恨歌》具有政治讽喻的色彩,却细致地刻画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令人遐想的爱情生活。

朝会是宫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在隋的基础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官僚机构进一步健全,与庞大的后宫相比,繁杂的官僚系统毫不逊色。隋唐时期诗歌中有许多反映上朝和退朝的情形。“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这是唐朝诗人贾至描写百官上朝情景的诗句。这首诗把皇家的豪华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严肃隆重的场面描写得活灵活现[3]。杜甫在他的七律诗《紫宸殿退朝口号》也描述了百官退朝时的情形。“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香飘合殿,花覆千官,无不显示着大唐帝国的兴盛与繁荣。

历史虽已远去,但从这些诗歌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宫廷生活的奢华,而这奢华的生活只属于帝王之家,是那些权贵阶层暗暗生羡的,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可望而不可即,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二、诗歌里的权贵生活

隋朝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过渡,诗歌最终在唐代灿烂繁荣。唐诗与《诗经》不同,唐诗的创作者绝大多数都是权贵阶层,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许多诗作,仅仅是他们这个阶层眼中的隋唐,尽管他们其中也有杜甫、白居易这样一些关心民间疾苦,刻画普通百姓生活的诗人。

唐朝经济的发展,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政治上,唐朝实行了宽松的政策,对诗歌的掘起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尤其是科举考诗赋,是唐诗兴盛的又一社会原因。唐朝时期,上至宫廷生活,下至百姓生活,无一不可入诗,内容比隋朝时期丰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存。

唐朝文人间以诗酬和是一种社会风尚,“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给张九龄的《酬张少府》,全诗写情多于写景,着意自述“好静”之志趣,抒发了闲适生活的快意,并表示出自己对天地间的大道理有所领悟,已经能超然物外[4]。从表面上看似乎很达观,但从诗意中不难发现,还是不经意透露出了一点点失落、苦闷的气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又有老朋友的真挚情谊。诗由“邀”到“至”,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而这里的“田家”也许并非真正的农民,而是放弃做官归隐的仕宦阶层。

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的千古绝唱,尤其是那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迈、开阔的情感,更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宴会送别浑然一体。唐朝战事较多,边塞诗歌以其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雄浑壮阔的风格在唐朝众多诗派中赢得了无可替代的一席之地,并且不可撼动。这些诗人多有边塞军旅生活的经历,他们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共同的创作宗旨,但因个体的创作行为呈现出了共同的风格而独树一帜,这些诗作有力地反映了当时将士们的边地战斗生活[5]。

在这种文人之间的特殊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仕宦阶层的生活状态。他们因为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潜心创作大量的诗歌,无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既有寄情山水的闲适,又有政治前途上的诉求。得意也好,失意也罢,都较为真实地记录在他们的诗作中。

三、诗歌里的市井生活

在唐朝诗人中,正是有了像杜甫、白居易这样的现实主义诗人,才使唐诗中留下了诸多表现市井间普通百姓生活的诗作,才为后世研究唐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这些诗作不但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也帮我们了解到了史书里记录寥寥的仕宦阶层以外的普通百姓的生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我们通过白居易的《长恨歌》了解到“安史之乱”中马嵬坡前的那场兵变,作为帝王的唐玄宗,连自己的宠妃都无法保护,何其凄惨。但我们真正了解“安史之乱”中普通百姓的悲惨遭遇,却是通过杜甫的“三吏”“三别”。 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作“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史”。“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通过杜甫的诗,百姓的凄惨之状跃然纸上,如在眼前[6]。唐朝的百姓创造了大唐的昌盛,但在兵祸面前却是那样的无力,而原本强大的大唐也在这场兵祸中由盛转衰。

如果仅言战乱中市井百姓的生活,不足以全面地展现隋唐的生活状态,我们不妨看看白居易是如何描述和平时期唐朝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是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期盼着天气暖和起来,可是老翁却巴望着天气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就不值钱了,这里通过矛盾的心理描写,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但是,更可恨的是百姓还要遭遇赤裸裸的抢劫,“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此外,还有白居易的另外一篇作品《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人脸对着大地,背对着太阳,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揮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农人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农人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一个“惜”字似乎违背人之常情,却真实地反映了农人此时的内心[7]。

皇家极尽奢华的宫廷生活,仕宦阶层游山玩水的闲适自得,抑或政治上的患得患失都与他们无关,他们是生活在盛唐最底层的一群人。梦回大唐注定只是一个虚妄的“梦”,若回得去,我们也只是那些生活凄惨的百姓中的一员。何不珍惜眼前,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彭定求等.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2.

[2] 蘅塘退士.全息本唐诗三百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176.

[3] 耿建华.唐宋诗词精译(诗卷)[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6:131-312.

[4] 邓安生等.王维诗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0:144-145.

[5]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7.

[6]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9-200.

[7] 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58.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百态诗歌
地铁百态
百态研究所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图说事相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