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海
教育中的一些人,一些事,非得往后若干年看,才能发觉其幽玄之美,“往后30年看今日之教育”,这种视界乃“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之另一个版本。不时翻看书房里那十张泛黄的学生作品,那是21年前让学生留下的年度文字,教书第二年的我竟莫名其妙地让学生留下了这些记忆,“我积极地反抗生活中辛酸的一面,虽然有时候,烦恼和痛苦缠绕着我,我便利用书来摆脱它。书里有另一个世界的是是非非,人情世事,它使我懂得不应该站在知识的门外徘徊,它教我懂得珍惜时间,汲取知识。”诸如此类的学生视角,常常被我视为珍宝,我愿意收藏更多这样的只言片语,让其抵达更远的彼岸,让其历久弥香。这学生所留下的力透纸背的文字,也不知能否帮她颖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对于其人生信仰与理想来说,在已是年轻人的她那里,应该有别样的注脚。
对于一本有厚度、有内涵、有味道的书来说,不同的人对待它的态度各异,就教师来说,其对于书的喜好应该有一种歇斯底里的情结,而这阅读能催生更多的教学创造。在追求教学的“技”到“艺”、实现由“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以“基于体验的身体的构造方式”和生命的敏思,去与具体的学生进行多元的对话,以提升表达与创造的境界。这一次次的教学践履中隐伏着诸多被忽视的细节,它们因其相似性而被无情地遗弃,殊不知,思维视域的拓展能够帮助我们激活单一的言说系统,从而在荒原中生长出幽美之花来。对于青年教师的生命成长而言,一次次的淬炼与履历,尤不可缺。
一本书:教育生命的突围
2010年暑假,生命化教育倡导者张文质老师邀我参与《教育生命的突围》一书的主编工作,彼时我们邀请了“1+1教育网”中近20位比较活跃的教师参加写作,他们大多为年轻教师,最终入选书稿的有14位老师。书稿两年后才出版。这些青年教师大体都是从2006年前后开始尝试在教余进行自媒体写作的,他们不满足于原有教学空间的那点儿资源,试图在新媒介中走出另一条路来,以此润泽生命化的课堂。
这是一次特立独行的教育探险,无论是叙事者,还是倾听者。自踏上教育生命的突围之路,就決定了我们必须采取前行的姿态,仰视星空,脚踏大地,使教学做合一,并重归于宁静而体验完整教育的幸福。康德说人只要对“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时常保持凝思状,自能获得常新的惊奇和生命的敬畏;又想起他的另一言说“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猛然知道,叙述的此刻,即是人的自我确认。教育的沉重并不因时代的更迭而有所改善,反而以其更强烈的杂多性干扰着教师的视听,要么沉默,要么言说,要么庸碌。摆在眼前的这些独特的教育世界,我更愿意用纯粹的视角去解读,在分享中探询自我图像所隐含的信息。醒觉的一刻,振聋发聩的声音如此刻骨铭心,这与讲述者的淡美、厚重与诗性紧密结合在一起。
生命能够抵达的地方,便是想象力的纯粹实践性兑现,协调着内在冲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于是,歌者的每一个步履都是铿锵的——指向教师有尊严的教育生活。侯登强老师通过对学生个体的不断唤醒,使生命的突围具有更强大的动因,其叙事风格已在《中国教师报》上多有展示,这让我们大受教益。他记录的许多细节都具有教育思考的价值,其智亦深,其情亦真。陈春老师的公民教育追求,道出了被遗忘的教育常识,他通过报纸、网络把“并非私见”的常识发表出去,这是现代社会与乡村建设中最有力的声援!他为我们带来富有个性与创造的声音,其“职业正10时代”中的案例与其博客写作《五(2)班纪事》一脉相承,都是教育观察的好文本,都是教学叙事的典范,渗透着公民意识的理性诉求。黄绍波老师的哲学思考多有隐喻,他从人类文化的源头寻找生命的节点,使其35岁前后的世界截然不同,随之而来的,则是他整合零碎文思所产生的意境,一个又一个的片段都能激发我们的在场感,能帮我们恢复言说的活力……在这些共同体的教育追求中,确乎有一种相互体认的信念在支撑着彼此的教学实践空间,而这些令人永远眷念的言说,便是教育中的幽玄之花。
回看这些热情似火的初心般的文字,我依然激动。“言语”生命在摸索、积累、整合与突围中,充满了感召人的魅力。有所接续,有所嬗变,无一不指向教师个体的思想之美。我愿意看到更多教师言说的自由,更多青年教师表达的自觉,愿彼此心中永远升起一面教育的旗帜!
一本内部刊物的守望
2014年春,教育局局长说要办一份内部刊物,他找到了老权商量此事,这大手笔的教育就此展开,于是就有了此后6年的编辑历程。最初是3人,后来换了1人,同时又增加了3人。除了执行主编老权之外,其他5人都是兼职的,即一边继续在一线上课(端姐兼宣传办的业务),一边选编来自师生的稿件。端姐的年纪较大,厚积薄发的她,早已著有《芳林美叶》(传记文学)、《书头戏尾》(读书论世)两本好书,其他几位都是青年教师,网络大V老权也已著有《狼狈时代》《所谓教育》两本犀利辛辣的好书。一群年轻人,不问冬夏与春秋,不计名长与利短,只是默默地耕耘着,直至最后,共有33期的杂志留存于各自的书架上,它完成了其历史任务。一本小小的内刊,在某些人眼里并算不得什么,可是她却传承着今日之学校所必须的某种教育信念与精神信仰;一群年轻教师的敲敲打打,并不能改变什么,然而大家对于文脉的承续却有许多内在的认同与共情。
在年轻教师生命成长的道路上,他们到底在守望着什么呢?阿超虽然年纪轻轻,但在兼职编辑部的工作之前,早已是一位优秀的高三语文教师,多次参加高考查卷工作,在学校的语文教学领域也算是一个领军人物了。在这多年的兼职编辑中,他的行动令人深受感动,试想肩挑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加上兼职,却得到一些不公的待遇,而他还能笑对命运小儿的各种戏弄,这到底需要何等坚毅的意志力啊!他在灯谜的推广上做了大量的扎实工作,在教育叙事等栏目的选稿上则不断为年轻教师提供了“教学经验之反思”的展示平台。或许,我们有许多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然而他羸弱的躯体里竟然藏着巨大的力量,在结束了这段五味俱全的兼职编辑之后,他应聘到了私校,开始了另一段教学之旅。小舟是我往日的同事,他是最后一位加入编辑部的青年教师,这些年,他走过4所学校,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不断走向不舒适圈”的成长定律,以此成全教师成长的生命自觉。他笔耕不辍,常常用“下水作文”与学生一起体验读写的苦乐,常常带领学生开展演讲与辩论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常常用革新的方式在课堂内外与学生共同感受成长的情趣。阿李则是一所职校的青年骨干,他在诗词领域早就积蓄了大量的经验与资源,只要有时间,他就能为各位看官提供雅俗共赏的诗词大餐,既有他自己的大作,更有他那一群志同道合的诗友之佳习。
编辑部的年轻教师,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擅长领域,或隐藏不露,或安详柔美,或幽微静谧,他们似乎都有一种交互观照与共鸣滋养的暗语,唯有到他们的作品中去品赏,方能有所证悟。这大概就是几年来,他们在这不怎么起眼的共同体学习中所守望着的一份人格魅力与生命韧性吧!
一个省级课题的朝圣
2015年春,学校申报省级课题,竟出乎意料之外地获得了通过。于是,十几位青年教师有了一场关乎“教学与生命成长”的独特之旅,对于不少人而言,这是“第一次”高规格的教学磨练与提升,或许也是“最后一次”充满诗意的“教学共同体”之学习。之所以这么说,皆因在“重要的历史时刻”不抓住机遇,其专业的自我发展就无从谈起。而这么重要的课题——该年度该实验项目揭阳地区唯一获得省教厅立项的课题,竟得助于教育组组长与我的五分钟交谈,他拯救了这个课题,冥冥之中,为一所年轻而古老的学校带来了一次实力与文化提升的良机。
观身边的许多青年教师之成长,在其教学生涯的第一个、第二个五年中,如果没有主动地争取更多的机会磨练教学的意志与品质,确乎会深陷于流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而课题研究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推动力,几乎是全方位的。为此,我们把这次基于自身教学困惑而争取到的省级课题研究当成是专业成长的一根救命稻草,教育的现实境遇不断地证明了此语并非虚妄!在寻求“合作性同事”关系的建构过程中,课题组的青年教师之间相互公开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事实”进行相互的批评,从“课堂事件”出发去发现“小事物的伟大意义”,在这众多“教学案例”的剖析与学习中,我们一以贯之地守护日常教学实践中每位儿童的学习,这样一来,我们获益匪浅。在课题研究的四个主要阶段的每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志于学与道”的青年教師,其专业的视域在探求中得到了延拓。“那些尊重每位儿童的尊严,如同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课堂、珍视自己的教育哲学的教师们,往往都背负着受难者的宿命”(佐藤学 语),在这里,朝圣之路荆棘丛生,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要将“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找到通往“幽玄之美”的路径。这是我们在课题实验结束之后,时时思虑的命题。
两年的教学实验,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可谓破冰之旅;对于学校的办学品位而言,则是一种教学经验的震荡和文脉的召唤。从整个实验历程的纵深方向来看,其非合理的、微妙玄通的细节足以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有所顿悟;从教师个体的横向比较来看,其精神成长的丰富性则有许多不可言喻的玄妙之意。这幽玄之美,就在近21万字的课题成果集《行知路上的教育朝圣》里面。
一张校报的再集结
2020年,一个殊之又殊的年份,校报《陶梅苑》要复办,这又是一个令我感到无比意外的决定。那天在校长室所议定的这件事,大概也花了五分钟时间,在如此简短的时间里敲定一件如此重要的事,此举仅为确证“聚人心”乃教育之常识耳——“师”之所欲,长在我心!在强制型的管理模式中,人心背离,在其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定势下,教师多有怨气,教学的创意与教育的创造多受打击,想象力的窒息与思维品质的矮化是显而易见的。欲根治此一沉疴,非得靠文化的包融与人文的润泽不可。记下此语,其实仅仅是为了自我提醒:复办“公学”十年来,历史的根脉千万不可腰斩,而文化扬弃的过程也是去伪存真的过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再过十年吧,届时,我们就可以“验证”当下的一些执着之信念了。
一张校报所能起的作用原本是很小的,但当其整合与凝聚了众多青年教师的心力之后,其所发挥的良性互动效应,却给人带来了春天般的诗意期待,这是有温度的教育对教师心灵的呵护。我们先是邀请了四位年轻教师参加选稿与校对工作,到底谁能胜任这样的工作呢?若是按照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管理惯性,则无人想干这“累人心”的活儿,故“再集结”时仍得以共同的价值认同为前提,在注重人文情感的基础上,多为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搭建舞台。几位青年教师果真说及自身毫无经验,难以担当此一重任,但可尝试为之。青年教师的实践勇气,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她们在文化理念的高屋建瓴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但是她们却能抱着学习者的心态审慎地做事;尽管她们在文字细节的处理上缺乏敏感,但她们却能始终如一地用心去发现美。依凭这四人的力量,我们又为更多的年轻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引力擎,起码,在教学研究、学生成长与书画教育等项目上,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又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
这生命成长的力量是从内部生长起来的。它坚韧,可以抵御外界的一切诱惑,让教育回归原点;它大气,可以横贯中西通古今,让教育走向深处;它安静,可以在道法自然中守望圣人之道,让教育唤醒灵魂;它温馨,可以接纳万物而保持本色,让教育温暖人心。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的第一章中写到:“观念的改变和人类意志的力量,塑造了今天的世界。”虽然未来不可预见,可是很多“结果”已然内存于“过程”的付出之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依凭观念的改变,在这一念之间的直觉力判断中,有教者对课堂现场的细节敏感与内在省察,经由一次次的行动叠加与分娩般的阵痛,经由读之信息输入的整合和写之信息输出的创造,自能获得专业成长的高度,随之彰显教育的气象。在教育朝圣者的眼里,选择静悄悄的课堂变革之路,一种深远的、充实的、玄妙的意蕴,悄然埋下伏笔,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竟是那人文魅力所滋生出来的幽玄之妙花!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市梅塘镇梅峰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