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是中国航天史上一个重要时刻。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成功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从这一刻起,中国迈出了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
五十载艰苦奋斗,五十载书写华章。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入太空,到火星探测器出征,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砥砺前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伟大的梦想
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口口相传的动人故事,诉说着对天空的向往,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翱翔天际。
明朝有一位名叫万户(本名陶成道)的士大夫,为了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坐在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里拿着风筝升上天空。可惜升空不久,火箭就爆炸了,万户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万户是史书上记载的“世界航天第一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万户命名,以示永久的纪念。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梦想是前行的方向,更是前行的动力。承载着前人对太空的渴望,中国航天人不懈努力、奋力拼搏。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东方红》那悠扬的旋律在太空中奏响,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这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开始用行动托举起民族的尊严和自豪。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短短数年时间,中国航天人走完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的路。
在此后的3年里,中国又连续发射“神舟二号”“神舟三号”和“神舟四号”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浩瀚的太空迎来首位中国人——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着“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了环绕地球之旅。在太空中,杨利伟展示了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向世界各国人民问好,向在太空中工作的同行问好。
西方国家进行载人飞行前,要发射10次甚至更多次试验飞船,中国只进行4次无人飞行试验就实现了载人飞行,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个奇迹。
在跨越式地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后,中国航天人稳步迈出第二步: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从神舟系列到天宫系列,从载人飞船到货运飞船……中国航天事业的高度不断刷新,距离梦想越来越近。
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从那以后,中国探月行动进展顺利,伴随着“嫦娥二号”卫星、“嫦娥三号”探测器和“嫦娥四号”探测器先后升空,中国航天人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其中,“嫦娥四号”探测器释放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在2019年1月3日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按照计划,不久之后,中国将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通过铲取、钻取两种方式采集月球样品,并带回地球。
一个民族的智慧、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标志性成果来体现。载人航天工程的辉煌实践证明,中华民族完全有能力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
伟大的创新
作为集中了众多高新技术的领域,载人航天工程一直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正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气魄,使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一开始就拥有了高起点。
在设计“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时,中国科学家瞄准国际上第三代飞船,研制三舱飞船,仅用几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工程的三大技术难题,研制出推力足够大,可靠性极高的运载工具;获得了空间环境对人体影响的足够信息,了解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条件并找到防护措施;掌握了可靠的救生技术及安全返回技术。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欧洲、日本相继提出新的大型火箭方案,国际航天领域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趋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航天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艰巨,研发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势在必行。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飞船对接
经过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一种全新的大推力运载火箭诞生了,这就是昵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2016年11月3日,“胖五”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取得了首飞成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2017年7月2日,“胖五”的第二次发射因发动机故障而失败,这对于航天发射成功率高居世界榜首的中国航天人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打击。毕竟,“胖五”在未来将承担中国许多重大航天发射任务,这次失利意味着很多项目的进度不得不推迟。
在困难面前,中国航天人没有气馁,经过908天的卧薪尝胆,他们找到了“胖五”的故障原因并进行改进,终于在2019年12月27日,成功将“胖五”的升级版——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送入太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依靠自主创新,正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一枝独秀的优势。
伟大的队伍
任何事业的建设与发展,都离不开人。中国航天奇迹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万众一心的力量。
据统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直接参加单位多达百余家,涉及单位多达数千家,参试的工程人员超过10万人。只要一声令下,前一天还在各地工厂的设备,第二天就能送至北京的总装车间。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助推中国航天事业跨越过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
“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分秒不差”……这是10多万中国航天人喊出的口号,反映出他们异常严谨的工作作風。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中国航天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中国航天人的初心。
当翱翔太空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完成它的全部探测任务,返回地球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在迈向世界航天强国的新征程上,中国航天人始终如一的奋斗精神,如同一个个火箭助推器,托举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向上——飞得更高,飞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