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构建

2020-10-09 04:00张超卢浩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创新实践创新能力

张超 卢浩

[摘 要] 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校及社会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创新能力培养;以创新成果、创新榜样反哺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构建以创新实践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实践;创新能力;生态系统

[基金项目] 2019年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创课题

[作者简介] 张 超(1986—),男,河北沧州人,北京化工大学,硕士,机电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机械;卢 浩(1995—),男,新疆昌吉人,学士,研究方向为化工过程虚拟仿真。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192-02    [收稿日期] 2019-1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为培养和提升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发挥传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的优势,补齐创新活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短板,构建以创新实践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发挥创新能力培养中各要素的协同作用,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的现状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高校作为新时代青年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历史使命。高校通过开展创新论坛、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积累,大学生创新意识普遍提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创新能力的意愿更加强烈。但是传统的创新活动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注重创新活动的数量和参与学生的人数,缺少对创新实践全过程的质量把控,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缺乏对创新实践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开题、轻过程,重成果、轻能力的现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传统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活动缺乏科学规划。组织者注重活动数量,追求参与活动的人数,以此体现活动的影响力,但是对活动质量缺乏严格管控,活动各个环节缺少连续性,多种创新活动缺乏统筹规划,不能协同开展。这使得参与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往往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开展创新实践,不能在创新活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2.传统大学生创新活动对创新过程实践不够重视。活动注重考察学生的“新奇想法”,注重开题环节,但在课题确定之后缺少跟踪指导,使得很多学生的创新项目因得不到及时指导而半途而废。学生没能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得到能力提升,学生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创新热情逐渐衰退,创新活动出现大量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3.创新项目的考评缺少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估。传统创新活动的考核一般以学生的结题报告、论文、专利作为评价的参考标准,而缺少对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考察,无法全面评估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

(三)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机制问题

1.创新指导体系建设滞后。高校创新活动的指导体系主要依托学校的教师资源,尤其是任课教师。高校教师在承担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很难把大量时间精力投入到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来。随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学生创新团队的数量显著增加,对指导教师的需求更加迫切,指导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2.创新项目和创新经费来源相对单一。大学生创新项目一般是由学生在活动主题范围内自主提出,或者来自老师提供的创新课题,课题缺少实际意义,甚至缺少科学依据。学生创新实践中的产生的实验材料和测试费用没有专门的报销渠道,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实践的需求。

3.創新成果缺少实际意义,没有推广应用的价值。部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还停留在为创新而创新的恶性循环中,创新成目标主要是发表文章、申请专利以应对活动要求,缺少对是实际课题的深入分析,创新成果无法服务于实际生产生活,不能真正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二、基于实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

构建基于实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就是结合实际在研课题、企业迫切需要、市场现实需求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课题,同时依托学校教师、企业导师、朋辈学长加强创新实践指导体系建设,把创新课题立项、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能力提升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创新实践从“演习”转变为“实战”,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良性生态循环。

(一)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体系

提升创新实践课题质量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体系,拓展课题来源,在原有学校教师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企业课题、市场需求课题,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回归创新本质,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实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企业和市场的创新实践课题,不再局限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可以帮助同学们真正走进企业,了解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专业学科的认识,更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二)构建以实践课题为基础的创新实践指导体系

在实践课题的基础上,建立以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为主体,以朋辈学长为重要补充的创新实践指导体系。该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指导能力,不仅解决了实践课题指导教师资源紧缺的问题,也缓解了学校、企业科研助理人员紧张的问题,实现多方的共赢。同时,经过创新实践培养的优秀同学,可以成为创新实践指导的朋辈学长,弥补教师、企业导师指导时间不充分的问题,也可以实现指导体系的传承和发展。

(三)构建“自给自足”的创新实践支撑体系

挖掘创新实践项目自身潜能,解决创新支持资金问题。科研项目和企业项目自身具有相应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企业项目,往往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类课题的经费都能得到保障。这种问题导向的创新实践,能够间接的引导创新活动评价机制,转向解决实际问题,回归创新的本质。另外,通过创新成果的间接转化,例如向校外中小学、小型企业提供相关技能培训,也可以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筹集资金。自给自足的创新实践支撑体系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证,并不意味着创新支撑体系的自我封闭,要充分利用各类创新立项及相关竞赛,争取更多的支持,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构建多体系协同作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

充分发挥多体系协同育人的作用,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逐步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实践体系、以课题为基础的创新指导体系和能够“自给自足”的创新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等创新需求主体的协同作用,在满足各方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不断补充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支撑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创新培养体系的长远发展。

实践证明,基于实践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需求的整合,形成合力,有效解决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创新实践的持续开展,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符繁荣.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7).

[2]张玉利,白峰.基于耗散理论的众创空间演进与优化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38(1).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创新实践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