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2020-10-09 04:00王新政邱斌夏媛媛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新工科教学改革

王新政 邱斌 夏媛媛

[摘 要] 自2016年提出新工科概念后,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教育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的新工科项目,旨在推进新工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已经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是深化高校工程教育范式的改革。文章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了在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些改革措施。

[关键词] 新工科;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桂林理工大学《计算机知识及应用初步》课程团队项目(kctd201910);桂林理工大学2019年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9B15)

[作者简介] 王新政(1980—),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邱 斌(1987—),江西贵溪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夏媛媛(1981—),河南郑州人,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176-02    [收稿日期] 2019-11-06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全面反思。下面简要地分析了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材内容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的内容普遍比较陈旧,仍以简单的概念介绍和办公操作为主,鲜有涉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内容。同时,缺乏与专业相结合的交叉融合教学内容的研究与设计,无法较好的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在其专业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对学生后继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支撑不够[1]。

(二)对计算思维能力方面的培養不足

计算思维是一种对解决问题非常有效的特殊思维方式,其适用范围非常的广。它包含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教育的要点就是让人都能创造性地、聪明地利用计算机的基本机制,作为他们邂逅想法、挑战和机遇的关键途径。而目前大学生计算机教学中,对这方面很少有涉及,即使有些教材有所涉及,但内容大多比较抽象和泛泛,缺少系统和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建立这种思维能力。

(三)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全面的认识

本课程基本上都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此时学生的专业课尚未开设,所以学生无法很好地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在其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这也导致了学生不愿花时间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钻研学习。

(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师资队伍不稳定

目前,高校普遍没有或只有少数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任教师,而相当数量任课老师都是临时聘请的,这些老师都来自不同的岗位和专业。从而造成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队伍的不稳定,也给教学技能的提升和人员队伍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五)学校管理层对本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的管理者普遍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许多管理者甚至认为该课程只是简单的教学生如何的打字、排版和上网等,而这些内容在中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已没必要在开设或不需要安排过多的学时[2]。因此,一些高校一味压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从而造成无法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以加强学生信息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措施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具有高度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工程创新的能力,但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已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亟待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环境、变革教育模式,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养。

(一)加强与其他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无法让学生把计算机技能与所学专业和行业很好的对接。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服务于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课程,计算机是当今众多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本工具。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是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在某一学科专业上精通,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不仅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同时也要具有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解决未来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把计算机融合和渗透到其他的学科应用领域中,这就要求对计算机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等进行研究和设计。

(二)在教学教程中融入新理念、方法和手段

新工科要求高校培养的是新时代专业工程人才,强调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的能力;而素质则包括职业伦理道理、社会责任感等[3]。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受业、解惑”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悟道、求业、生惑”培养模式上来,同时,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老师不能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求真务实,焕发激情,做更好的自己,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来。在教学手段上可以把IPad、智能手机等我们身边常用的信息化工具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同时,鼓励学生参加MOOC,MPOC等网络课程的学习,多渠道多维度的获取知识。同时,鼓励老师使用雨课堂等智慧教学手段,将各种形式的材料上传到平台实现共享,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授课不再受制于教室、办公室、计算机的位置,拓展了“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空间与时间[4]。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积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正视自我,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渠道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让学生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个人素养。而让学生毕业后顺利的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当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有目的性的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增强社会竞争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积极参与企业调研和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5]。只有建设好了一支人员稳定,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有较好的保障。这需要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具有坚定改革的决心,只有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制度,在资金投入上给予相应的支持,改革才能够取得成功。

三、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渠道和手段,同时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做出调整。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也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及时更新和建设课程教学的内容,构建出“宽、专、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1],方可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

参考文献

[1]何钦铭,王浩.面向新工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1):39-43.

[2]张金玲.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6):45-47.

[3]史春薇,杨占旭,王吉林,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育人模式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19(10):1-10.

[4]范通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理念的变革:思维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5(4):47-50.

[5]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3.

猜你喜欢
新工科教学改革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