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职业化时代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0-10-09 04:00孟婧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37期
关键词:职业化人才培养

孟婧

[摘 要] 与传统翻译相比,职业化时代的翻译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翻译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高校培養的翻译硕士在很大程度上并未达到时代要求。论文从三方面剖析了当前我国翻译硕士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翻译硕士人才的新型路径,以期为翻译硕士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翻译硕士;职业化;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8年青岛科技大学人文社科项目(18XB27);2016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政产学研全作培养模式与机制研究(SDYY16012)”

[作者简介] 孟 婧(1978—),女,山东淄博人,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外语教学、翻译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37-0043-03    [收稿日期] 2019-11-25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跨境电商平台,移动应用、进出口贸易、海外工程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新型翻译业务激增,标志着翻译职业化时代的到来[1]。职业化时代的翻译业务已不仅限于口笔译,对翻译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也超出语言能力范围,强调技术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职业素养及服务意识等[2]。在此背景下,对翻译专业人员的培养应重新审视,在职业化背景下开展对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其价值不言而喻。

二、翻译职业化时代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语言服务业发展迅速,原有的以个体行为为主的翻译已无法适应行业的新发展。

(一)翻译方式日趋团队化

历史上,翻译主要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今大型国际活动增多,涉及的翻译活动在规模上越来越大,翻译也变为一种团队行为。在翻译形式上,单打独斗已不复存在,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的翻译团队逐渐成为翻译市场的主力军。在内容上也会出现同一文本涉及多种语言的问题。职业化时代翻译项目的客户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口译或笔译服务,而是需要翻译提供方即语言服务企业具备更大的处理产能、更高效的处理流程和更有效的成本控制。

(二)翻译对象以实用文献为主

当今时代,实用文献、产业文书、政府组织机构文件等日益成为翻译的主要对象(谢天振,2014)。民意测验机构Flash Eurobarometer曾经在2011年对来自27个欧盟成员国的13752名互联网用户进行了“在线用户语言偏好调查”,结果显示,42%的受访者称他们从未用外语在网上购物,可见若要为国外客户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就必须解决语言问题。

(三)翻译技术的运用逐渐普及

传统的翻译以纸笔为主,在语言服务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翻译工作者面临着机器翻译的巨大挑战,未来的翻译工作模式将会是人机协同翻译,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除基本的口笔译能力外,必须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领域,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并熟悉翻译项目流程管理。

(四)翻译需求由“外译中”为主转变为“中译外”,本地化需求加大

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将本地化定义为跨国公司把特定产品转化成在语言和文化上都符合不同目标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完整过程[3]。从翻译角度来看,随着“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大量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政治文本等内容需要借助翻译向国外传播,以展示中国形象,在中译外的过程中对本地化的重视也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当前翻译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翻译硕士培养须重实践、重应用。MTI培养院校均按要求开设科技翻译、本地化、计算机辅助翻译、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凸显应用性及时代特征,但纵观全国翻译硕士培养高校的整体情况,在翻译职业化背景下,高校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主要问题如下:

(一)实践教学课程比例不高

长期以来,翻译硕士培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与学术型学位课程同化现象,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伍志伟、穆雷(2015)指出翻译专业教学实践性不够,必须根据语言服务行业的动向对课程进行适时更新与调整,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提升职业化技能[4]。任文(2018)指出不少学校翻译实务教学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多模态翻译在教学中很少涉及,导致学生在处理这类真实翻译任务时无从下手[5]。根据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数据,75.7%的MTI教师认为实践教学课程比例需进一步提高,以避免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二)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

实习基地是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衔接的平台,是企业与翻译硕士培养高校间开展产学合作的重要形式,而目前大多数翻译硕士培养高校的实习基地存在着追求数量但质量不达标现象(穆雷2017)。很多院校没有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以及地域特点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形式以企业、或政府外事部门接收学生进行短期实习为主,或者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学校对实习过程缺乏监管,无法保证实习质量。2018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MTI教师呼吁完善校内外翻译实训基地建设,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翻译师资跟不上职业化发展步伐

2007年学位办19号文就规定,MTI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的任课老师须具备较高的实践经验,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MTI院校聘请的兼职老师须具备丰富口笔译经验[6],然而实际情况与学位办要求相差甚远。穆雷,李希希(2017)考察了92所开设MTI口译方向硕士点的院校,发现所聘请的兼职老师中绝大多数来自高校,并非资深翻译工作者;专职口译老师每年口译实践量低于10次甚至没有[7]。18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调查显示,近五成受访教师累计笔译项目总字数不足20万字,超七成老师参与的会声口译累计总场数低于10场。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院校占比低,只有近四成受访院校有与企业/政府/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经验。

(四)翻译技术教学重视不够

2018行业报告中的调研数据显示,翻译技术类课程的普及度相当高,MTI院校没有开设技术类课程的仅占2.7%。技术类课程中最热门的当属计算机辅助翻译,但该课程以翻译软件的操作使用为主,没有将真实翻译项目与CAT课程结合。翻译技术师资的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对技术掌握的不足。学生依然聚焦于文本翻译,停留在对机器翻译产出的译文进行校对,对不恰当之处再进行人工翻译阶段。不少学生将机器翻译视为节约翻译时间的手段,并不了解信息化手段下整个翻译项目的运作流程。

四、翻译职业化背景下翻译硕士培养的路径探索

国内翻译专业从2007年成立以来,目前已经有272所高校开设了翻译专业的翻译专业本科,249所高校招收MTI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高校MTI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MTI培养路径。

(一)以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

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不是单纯的学术性人才,而是要体现翻译专业人才素质的学术性+专业性的应用人才,“应用”就必然要与市场接轨,与特定职业相关。

1.在师资上吸引专职翻译进课堂,让学生熟悉项目管理流程,构建翻译硕士教育的“双师制”。要在短期内改善翻译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让学生得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培养,就必须建立“双师制”,依靠专职翻译的实践经验与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础,双管齐下达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2.课程设置上,突出特色,扩大实践课程比例。实践课程可以解决知识传授与问题应对能力之间的关系。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之间要把握好比例关系,不能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能力培养”。适时添加专业背景知识,以体现学生的未来职业倾向,确保学生离开学校进入职场能很快融入角色。课程设置要突出特色。翻译产业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长,这就要求MTI学生要有所专长。MTI培养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学位点,吸引学生报考。

3.评价环节把实践纳入考评。我国对翻译硕士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科研水平和翻译实践上。虽然在科研水平上,对学硕和专硕的要求有所区分,但论文发表依然是评价学生专业能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笔者认为,翻译硕士从课程设置到教学过程都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评价阶段,就应将实践内容纳入考评体系,除实践课程外,学生去公司实习都可换算为学分。同时鼓励学生考取CATTI证书、参与翻译竞赛,就读期间的翻译成果若被翻译公司或出版机构采纳,均应纳入考评。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翻译硕士培养的实践教学,很大程度上依赖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翻译公司提供语言服务大多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通过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学生不仅了解翻译项目的团队合作流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指定的口笔译任务,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遇到问题要努力找到解决方法,并且在翻译任务完成过程中关注与客户的沟通,在任务完成后根据客户反馈对自己的翻译过程、翻译质量进行反思与评估,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实践,又鍛炼了认知能力。此外,在实践基地进行的真实翻译任务可以作为学生毕业环节翻译实践报告的来源,这要比模拟的翻译过程更具代表性。近年来,翻译实习基地建设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如上海瑞科翻译有限公司和南京瑞科翻译有限公司为上海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六所高校的翻译硕士建立翻译教学与实习基地,以研究生培养为纽带,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相互转化,提高翻译硕士的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水平。笔者认为,还可以借鉴MBA培养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基地建设模式,既为MBA学员提供专业的培训,也使企业员工得到了将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进行整合、思考以及升华的机会[8]。

(三)以项目教学为突破,提升专业能力

高校可以从项目教学入手,在教学、实践、毕业论文各个环节中渗透项目内容。语言服务企业与高校之间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组织学生进入职场,在真实环境中更好的发现翻译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进而开展补救性教学以及对策研究。

1.积极开发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产学合作模式下翻译硕士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围绕具体项目展开,每一个项目又可以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案例,聚集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改变目前翻译教学局限于文本的困境;同时,案例教学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制”在案例教学中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2.在项目教学中加大现代化技术运用的投入力度。语言服务企业的翻译项目大都依靠翻译技术完成,《2016年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显示,在271家受调查企业/单位中,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占比达到62%;2018年的行业调查中,使用各种技术的企业占比达到了93.5%。MTI院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按照语言服务企业的项目需求开设相应的翻译技术课程,在自己院校师资缺乏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吸引资深翻译技术人员进课堂。高校和企业以实习基地为桥梁,让专职教师和学生加入企业翻译项目的实际工作中,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本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努力打造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让专任教师和学生主动适应技术的变革,提升学习翻译技术的自主性。

(四)以人才出口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分流

1.MTI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意愿不强,全部按照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也不现实,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一些通用、综合类的文本翻译课程,包括基本翻译理论、文化、文体、术语等知识以及翻译技术工具的使用,学生毕业后可从事语言服务行业相关的翻译工作,或编辑、审校工作。对于MTI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可以培养学生走专业化翻译道路。比如中国政法大学的MTI项目,开设多门口笔译法律相关课程,在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到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实习,学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进行为期半年的集中规范实习和分散实习,该校所培养的法律翻译硕士供不应求[9](任文,2018)。对于翻译师资力量雄厚、生源优秀的院校,应以培养高端翻译人才为目标,为国内外高级别会议、外事外交活动培养精英学子。

2.高校受企业委托定制培养翻译人才。近年来,MTI培养院校招收的非全日制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为高校与企业合作定制培养翻译人才创造了条件。从2018年公布的数据来看,外资企业是语言服务的最大需求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政府或事业部门也对语言服务有极大的需求,MTI培养院校应加大与这些部门的合作,在授课时间和学制上灵活处理,以适应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的需求。在职人员在校学习期间会比全日制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方向,会促进学校按照企业实际要求培养翻译人才;在职人员与全日制学生的沟通交流也会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指导与帮助。

参考文献

[1]谢天振.论翻译的职业化时代[J].东方翻译,2014(2):4-9.

[2]穆雷.面向国际语言服务业的翻译人才能力特征研究——基于全球语言服务供应商100强的调研分析[J].上海翻译,2017(1):8-16.

[3]杨朝军.产业化视域下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2(1):24-28.

[4]伍志伟,穆雷.构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J].外语教学,2015(1):98-102.

[5]任文.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再探究:问题与出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8(6):92-98.

[6]国务院学位办.学位办〔2007〕19号文“关于申报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Z].2007.

[7]穆雷,李希希.MTI口译教育:问题与对策[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12):109-119.

[8]李玲,李燕萍,陶厚永.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MBA人才培养新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12(1):42-46.

[9]任文.新时代语境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再探究:问题与出路[J].当代外语研究,2018(6):92-98.

猜你喜欢
职业化人才培养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试述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业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