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辉 郑戎
[摘 要]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价值观内化为文化素养,并在润物无声中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深化了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强调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重点)“正确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为例”(2019jyxm0880)
[作者简介] 王东辉(1968—),男,云南昆明人,硕士,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郑 戎(1999—),女,江苏南京人,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三年级本科生,研究方向:金融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0-0001-02 [收稿日期] 2020-07-10
一、充分认清深化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庆师生座谈中,给广大学子提的第一点希望就是要求要爱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1]。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2]。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百年“中国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时期是其拔节成长的孕穗期,也是筑牢思想根基的关键期。作为高校管理教育者只有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爱国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为未来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父母的溺爱、相对优越的物质生活环境以及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部分同学意志品质薄弱,国家观念缺失,忧患意识和吃苦精神不足。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得到继承和加强。因此,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大旗,通过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来着力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大学生学会把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扎根人民,报效国家,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切实找准深化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的兴国之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少数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缺失,国家意识淡漠等现状,必须旗帜鲜明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着力帮助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我们“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第一,我们要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职能。通过文化育人来突出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价值观内化为文化素养,并在润物无声中融入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与传承。第二,要帮助大学生充分认清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看到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在涉及公民层面上的第一个词就是“爱国”,认清爱国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只有践行以爱国主义为首要原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整合社会力量,构筑起我们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第三,要注意突出实践性。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所在。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了解社会,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第四,要注意抓好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同样是培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通过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同样可以激发大学生对高校、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第五,要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进行规范和疏导。高校要综合利用法律、纪律、道德、行政等手段,促使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通过持之以恒抓养成的实践锤炼,使之内化于大学生之心。第六,要充分运用网络“正能量”,加强舆论引导,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真正把高校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基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南。
(二)着力突出国防铸魂的育人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国防教育作为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既是依法施教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铸魂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选择。为此,在实际工作中,作为高校管理教育者,我们要从制度和机制层面上形成以组织实施学生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军训)、开设军事理论必修课和开展经常性国防宣传教育活动相结合的三点支撑模式,在将国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同时,努力将其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教育项目之中,切实提升高校国防教育的育人质量与水平。同时,要在具体的运用举措上进行探索与创新。如,组织开展军队英模进校园和大学生进军营活动等;要重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的职能作用,以国防教育为抓手,有计划地开展国防教育讲座、竞赛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要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国防育人新模式。如,在校园网上创设国防教育板块,激发大学生参军入伍,报效国家的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说吧、表白墙等自媒体平台,力推爱国向上的影视作品及网络文学作品等主流文化占领校园,助推国防教育工作接地气、入人心,让国防教育成为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舞台和拓展课堂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三)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传承
雷锋精神的本质就是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宗旨,以履行义务恪尽职守为行为准则。57年前的1963年3月,毛泽东同志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时代楷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大学生思想上出现的困惑与波动,我们更是要通过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来指引方向,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引导他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坚定爱国主义信念,理性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以甘当螺丝钉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个人的追求与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此,作为高校管理教育者要把“学雷锋”的道理讲深讲透,引导大学生从理性上知晓“为什么要学雷锋、学习雷锋的什么,以及如何去学雷锋”等根本问题,帮助大学生认清雷锋精神內涵,认识到雷锋精神所包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是一面引领人民建设和谐社会,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旗帜;要进一步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完善“大思政”的理念与机制,着力强化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同频共振”;要以“大思政”为途径,奏响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新乐章,努力把雷锋精神的传承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培养一起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让永恒的雷锋精神伴随着大学生茁壮成长。
三、结语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高校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对于高校而言,只有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激发和弘扬大学生的爱国斗志,让爱国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8-05-03.
[2]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