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董子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2020-10-09 10:47张海燕杨冬梅
现代交际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德州

张海燕 杨冬梅

摘要:众所周知,在德州人的心目当中,董子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德州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征,德州人对于董子的崇拜感与认同感是不容置疑和改变的。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董子文化在德州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德州人更是在竭尽全力进行着董子文化的传播与完善,各种新型文化传播路径的应用正在无形中增强着董子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关键词:德州 董子文化 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072-02

董子文化之所以在当今社会中依然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依然是德州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文化精神,其不仅仅因为董子文化与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和影响,也因为董子文化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其并没有脱离时代发展的脚步。董子文化的精神领袖——董仲舒,是两年多年前西汉王朝的精神功臣,董仲舒的精神和思想对我国封建王朝思想、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保持了长达两千多年,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其在后代人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董子文化的简要介绍

(一)关于董子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分析

我们都知道,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文化思想领域处于非常关键的转折阶段。随着西汉王朝的发展,之前一直广受推崇的黄老之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汉武帝巩固政权的需求,因此,汉武帝急需更新更有力量的文化理念来巩固政权。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刚好满足了汉武帝提出的强调统一和强化法度的政治需求,董子文化因此有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推广和普及更是借此东风,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了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文化精神。

董子文化的盛行,还有着诸多原因。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进入鼎盛阶段的时期,那时的西汉王朝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他们对于之前的黄老之术已经不再那么追捧,他们需要新的精神理念来重新满足自己的追求。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西汉王朝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而儒家文化和思想的根源便在于此,加之董仲舒等人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与改造,使得儒家思想更具全面性和概括性,全新的儒学体系已经能够从各个方面来满足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政权已经大体成型,其需要一个与政权发展趋势相互配合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来助力。

(二)董子文化中的代表观念和思想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罪于他。

2.建立太学

董仲舒提出了用儒家文化来统一百家文化的重要理念,他认为儒家思想应该成为帝王巩固统治的重要利器和工具,一切实质性制度都应该遵循儒家的思想文化。这就使得当时的儒生拥有了更多便利的条件和基础进入政治领域,参与权利的运作。

3.罢黜百家,春秋大一统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董子文化在当时提出的罢黜百家和春秋大一统,完美契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求,并且从精神理论层面为汉武帝提供了非常好的推广依据。

4.三纲五常

三綱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二、德州董子文化传播路径探究——以德州董子文化街的建设与发展为例

关于德州董子文化,相信大众对于董子文化的第一印象便是董子文化街。德州是董仲舒曾经读书和生活的地方,德州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好董子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董子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德州近些年来一直在积极响应我们国家文化服务经济的政策号召,依托固有的董子文化历史资源,完成了董子文化街的建设,并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和需求进行着改进和优化。

(一)建设德州董子文化街的优势分析

众所周知,在历史文明长河中,德州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气息。德州地处鲁西北地区,位于运河的沿岸,这一地理位置优势自古以来就是各个朝代和王国的必争之地,而德州如今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更是与此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德州董子文化街的建设不仅仅是因为德州是董仲舒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还因为德州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德州发展董子文化,建设董子文化街,所拥有的资源是非常丰富和多元的,依靠的不仅仅是董子文化这一张历史文化名片,董子文化背后拥有的是强大的文化效应。从德州董子文化街的发展现状来看,德州董子文化街的宣传焦点虽然是董子文化,但是德州将众多的历史文化都融入董子文化街,是对董子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浓缩与升华,想要实现的也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宣传目的,而是要借助文化来推动德州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将董子文化街打造成为德州最亮丽的一张名片,让董子文化街成为大众了解德州的第一站。

(二)德州董子文化的传播路径分析

1.推动和落实文化集聚式发展

德州董子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动,因此文化集聚式发展是当前德州董子文化宣传工作中可以重点考虑的一个发展方向。将更多企业、行业融入德州董子文化建设与宣传体系,实现多方主体的融合发展与互利共生,是保证德州董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关于推动和落实文化集聚式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借助董子文化创建文创孵化空间

在德州董子文化街的建设和优化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集聚式发展已经成了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创建文创孵化空间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将德州市的市级文化艺术协会,诸如德州美术家协会、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等都纳入同一个空间体系当中,彼此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的共通与共享,共同致力于董子文化的宣传,其宣传效果自然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2)在董子文化街开展各种文化主题的宣传和培训活动

董子文化街本身不仅仅是董子文化的宣传阵地,也应该成为德州文化的宣传阵地。德州可以在董子文化街组织各种与文化相关的主题宣传和培训活动,召开文化主题会议,等等,这些对于董子文化的宣传都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3)欢迎文化培训机构和影视传媒企业的入驻

各种文化培训机构和影视传媒企业本身就是具备文化宣传能力的实体,这些机构和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德州董子文化街这一现实领域,带动德州董子文化街的人气和影响力。他们掌握着非常丰富的宣传资源和专业的宣传渠道,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德州董子文化街推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助力董子文化的宣传。

2.借助新媒体平台来拓展德州董子文化的传播渠道

(1)创新董子文化产品宣传路径

德州董子文化街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所,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州董子文化街的宣传都是依靠传统媒介形式来进行的,文化产品的宣传亦是如此。但是,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与应用,传统媒介形式的宣传效果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董子文化的传播渠道,提升董子文化的传播效果。

德州董子文化街可以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创建自己的账号,既可以宣传和推广董子文化的文创产品,也可以继续深耕董子文化的历史文化传播,借助更广阔的媒体平台来进行董子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借助网络来增强董子文化的影响力。此外,董子文化街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还要在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方面寻求突破,要充分利用文字、视频、图片、声音等形式,更全方位地对董子文化文创产品进行介绍和宣传,与买家进行更积极高效的互动。关于产品介绍这方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直接介绍或者间接介绍两种方式。直接介绍,顾名思义就是非常直观地呈现产品,目前主要是通过图片拍摄和视频展示的方式来进行。而间接介绍则是在产品介绍中融入更多的董子文化的相关内容,比如,可以讲述一个与董子文化有关的历史故事,在恰当的结构中代入产品,使大众可以更好地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而在与买家互动这一方面,目前主要涉及的环节和内容有买家評价产品、互动研发产品和互动评论等。在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向买家介绍产品各方面的属性,而且买家在互动过程中也会自主成为产品的宣传者和推广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传播的深度,拓宽传播的广度。

(2)创办董子文化探索节目

新媒体平台上有很多关于文博探索类的节目,它是通过一档完整节目来带领大众去了解文化和文物,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宣传,其宣传效果也非常理想。文博探索类节目的受众群体范围非常广泛,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表现出对文博探索类节目的观看积极性。因此,笔者建议德州董子文化的宣传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宣传的渠道和方式,打造属于德州自己的董子文化探索类节目,带领大众从各种角度去了解董子文化与历史,让大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德州。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关于德州董子文化的传播,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要了解大众对于文化需求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有效的传播策略,提高董子文化传播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荣国,张新平.“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战略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8(6):74-80.

[2]鲍明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创新[J].文教资料,2018(19):53-54.

[3]吴芳.试论融合发展语境下文化传媒业的新路径[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26-29.

[4]张雯.中国城市纪录片文化传播仪式的书写范式与革新路径:以《城市24小时》为例[J].现代视听,2019(8):18-22.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德州
德州立天唐人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德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