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芳,施姣姣,谭 晖,谢静波,汪 玲
1.复旦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中国上海 200032);2.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中国上海 200032);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上海 20003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要促进心理健康,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研究生自杀、他杀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多处于22~28岁年龄段,作为人生中极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他们面临着科研、婚恋和就业的三重压力。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严峻,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如轻到中度的焦虑或抑郁等,前往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的人数也连年递增[1-3]。
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开拓创新、不断进取的强力基石,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业水平和科研能力[4-5]。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研究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然而,国内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多归入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医学化的倾向;缺少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匮乏。因此,有必要梳理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现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缺点,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议,探索构建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善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运用问卷或量表测量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了解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的主要方法,国内应用最广泛的量表有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制问卷及其他(表1)。
表1 研究生心理健康测评工具分析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因其容量大、反映心理症状丰富的特点而受到研究者的欢迎,是使用频次最高的量表。但目前学界对SCL-90量表在普通人之间心理健康水平比较方面的应用还存在争议[6]。由于可供选择的量表有限,朱薇[7]、方鸿志等[8]学者选择自编心理健康测评问卷,但自制问卷缺乏规范的常模参考,应用范围较窄。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测量,多选择以SCL-90为主要测评量表,辅以自制问卷。
国内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不一致。部分研究者[9]通过调查发现,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甚至有部分研究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部分研究者[10-13]调查后发现,尽管研究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较好,但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总体来看,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以SCL-90量表为测评工具的研究[13]发现,研究生强迫、抑郁、人际敏感因子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北京地区在校研究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30.2%,焦虑阳性率为9.4%[14]。上海某高校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高达49.8%[15],其中医学研究生的抑郁、焦虑症状流行尤为严重,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16-17]。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在不同年级、性别的分布中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高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11,18];性别差异的研究结果则不一致,多数调查发现男性研究生出现心理疾病的概率低于女性研究生。
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性格、生活方式等[19],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
家庭因素中,家庭的教养方式、经济状况、所在地均不同程度地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研究结果[20]显示,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来自城市、家境良好的研究生。学校的管理模式、学业与科研、导师、辅导员、朋辈、培养类型是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科研兴趣越浓厚、科研难度越小,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21]。导师指导方式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就业形势、环境支持等方面,择业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期[22]。压力已成为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根源,就业、学业、经济和人际关系是研究生面临的主要压力[23]。
中文期刊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将检索词“研究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以逻辑运算符“AND”连接进行主题检索,限定发表时间为2000—2019年。英文期刊检索数据库为Web of Science和PubMed,检索词为“Mental Health Service” AND “Graduate”;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研究生,研究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
国外关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主要依托现有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而本文重在关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情况,因此重点关注国内期刊文献的研究进展,因此以中国知网的检索数据结果进行文献分析,以了解近年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变化趋势。共检索到537条记录,通过阅读题名和摘要,排除58篇文献,最终纳入期刊文献398篇,硕士、博士论文61篇,会议论文12篇,报纸文摘8篇。
2000—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2000—2004年文献发表数量较少;2005年开始,文献发表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至2010年达到最高峰,当年文献发表数量达47篇。此后基本维持平稳水平,每年29~40篇。通过年发文量的趋势变化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从文章的来源分析,可以看出文献主要来自教育学期刊,心理学和医学期刊相对较少,总共占比不到50%(表2)。通过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文期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被当作教育学主题来研究,提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需要更多学科的关注,加大跨学科的合作,以更好地丰富研究视角、促进学科发展。
表2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献来源分析
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主题词分析,共概括总结出2个大主题,9个小主题(表3),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对策探讨上。对策探讨的主题丰富,不仅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其理论层面的探讨也是一个热门的主题。从时间上来看,2009年以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上,对策研究大多笼统模糊、实操性不强。2009年以后,对策探讨的文献数量迅速增加,研究更加注重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咨询辅导方式的广泛探索,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不同角色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近年来,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向精细化、个性化发展,学者们提出了针对不同专业、性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医学研究生、理工科研究生、女研究生等[24-25]。从研究方法来看,以思辨研究为主,而实证研究非常少;实证研究也多是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很少深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模式的高度。
表3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题分析
以心理危机预防、监测为主线是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频发的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引起了各界的充分重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心向预防并及时发现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倾斜。我国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传统心理学为理论指导,主要是一种医学导向的教育模式,把焦点集中于筛查并治愈心理疾病,而忽视了研究生发展成才的需要。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新思潮的引入,把焦点转向发掘并培养研究生的正向品质[26],扩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
我国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倡全员、全方位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借助完善的班级建制、辅导员制度,实行学生工作层级式管理,以北京大学(医学部)、清华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最为典型[27],这是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显著优势。多数高校形成了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辅导员/导师-学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四级工作模式,从而做到对全体学生和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把握。研一开始,辅导员和心理委员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角色;研二开始,研究生进入课题组,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人转变为导师与学生朋辈。导师在研究生生涯中的地位特殊,能够给予研究生科研指点和人生指导[28]。宿舍信息员或者实验室心理负责人由学生朋辈来担任,在生活中密切观察研究生的心理动态。全员参与、多层次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是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鲜明特色,工作人员参与广且有重点,也借助了高校完整的班级建制的优势,动员师生全体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该模式能够迅速动员相关工作人员参与到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识别和应对中,具有重要的工作优势,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能够迅速而有序地做出反应。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丰富多样[29-32],以网络、体育、音乐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研究的热点。我国在依托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京师心晴网”[33],广东中医药大学的“杏林研心”公众号[34]等。然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匮乏[35],课程内容安排也不规范。过去由于升学压力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只是摆设,导致现在的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通过比较中小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表4),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设置匮乏、内容缺乏系统性的特点。
表4 中小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比较
研究生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设置针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有必要的[36],这也是扭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的有利举措。现有的方法和途径探索多集中于高校内部,而甚少与家庭、社会合作。若能与家庭建立联系,就能对研究生的心理有更实时、准确的把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其次,与社会各界积极合作,不仅有利于高校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支持性环境,也有利于推动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
调查[37]发现,研究生压力应对的首选方式就是向家人、亲戚倾诉,而非寻求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帮助,专业人员匮乏是制约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27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调查[38]发现,心理健康工作者与学生人数比约为1∶10 986,与欧美高校相差甚远。高校心理咨询师来自各个学科,欠缺实习、实践经历,往往身兼多职[39]。此外,我国心理咨询行业起步晚,行业规范发展不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队伍建设、业务能力上与高收入国家的高校有着巨大的差距,需要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完善心理咨询师的实践实习、资格证书的考核机制。推进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建立权责分明的法规制度,将高校从小心翼翼的规避风险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也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结合该群体的特点和现有的培养模式,作者提出构建适宜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即转变医学倾向、丰富心理教育内涵;坚持全员参与、拓展服务管理层级;整合多样途径,构建特色心理课程;注重专业实践,提升专业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