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活雕塑”:健美健身动作造型艺术空间的探索

2020-10-09 02:30邓嘉邱建钢
体育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静态雕塑舞台

邓嘉,邱建钢

(1.成都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16;2.成都体育学院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18 世纪,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显露身体肌肉的健美健身运动,在欧美国家受到人们的追捧,健美健身的训练方法成为男士武装身体的重要实践手段。1901年,首届世界健美比赛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办,标志着健美健身运动被世界最高艺术舞台所接纳[1]。健美健身竞赛融舞台、灯光、音乐、舞蹈、动作造型、服饰、化妆等艺术元素集成,通过强健身体形态的艺术形式,在视觉传递中完美展现人的形体美与心灵美,达成主客体精神共鸣,从而实现健美健身运动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健美健身运动是“美”直接依附于身体的竞技,是现代舞台艺术中的“活雕塑”,是既原始又现代的人体艺术。健美健身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是人们身体美学意识的觉醒,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进步。

而今健美健身的舞台表现存在“唯竞技”的异化现象:动作造型被规定动作所禁锢,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丧失了语言符号的艺术表达价值;音乐仅成为竞赛需要,而不是艺术表现的必要;舞台只是竞技场,失去了艺术展现的神圣感。盲目追崇外在“形”的竞技而忽视健美健身的内在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看似在理性中发展,实则抹灭掉了项目的灵魂;看似在公平中评比,实则是“变形金刚”“肌肉标本”对舞台“活雕塑”艺术价值的取代。这一现象是健美健身舞台表现艺术的倒退。为此,从现代科学的空间观和人文艺术的角度,通过对传统造型空间观念的突破,将健美健身融合到舞台艺术之中,构建完美、鲜活的“活雕塑”,对挖掘健美健身竞技艺术价值和促进健美健身运动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1 “活雕塑”:动作造型空间的构成

1.1 造型艺术空间的关系

根据造型空间理论,造型空间是由主客体共同构成的深度空间,其空间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见图1)。

图1 造型空间关系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展性的表现[2]。空间不仅包含方位、深度、形态等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素,还包含错觉、空间感受和心理空间等主观观念性的因素[2]。可见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健美健身比赛中,肢体所能触及的空间范围,即是形体空间占有量。形体空间占有量由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组成。实体空间是人体本身占用的三维空间;虚体空间是人的实体动作轮廓造成的空间效果,虚体空间在实体空间中产生。形体空间占有量下,静态实体动作轮廓以外的空间是静态虚空间。动作造型可视的动作方位、肢体线形性、运动轨迹占有等空间因素是具象形的,形成动态虚空间。动作造型是展示的直接物质媒介,舞台上人的躯体运动所占有、分割和界定创造了可视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虚体空间和实体空间,组成物理空间。物理空间中的虚体(静态虚空间、动态虚空间)、实体空间对非实际空间进行空间分割、多空间并置、多空间共现的再造,使动作造型画面立体化、层次化[3],使舞台造型艺术空间具有延展性、想象性、虚拟性、共时性等特性,激发主客体的潜在意识,构建悟性空间,在有限的视觉空间(物理空间)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称之为心理空间[4]。

1.2 动作造型空间要素

健美健身动作造型的物理空间通过点、线、面、体和场的要素——人体结构中的空间结构,揭示方位和间距的关系。“点”延伸成“线”,“线”平移成“面”,“面”围合成“体”[5],构呈立体性的三维空间。舞台作品在有限的视觉空间内巧妙地运用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向性的3 种(X,Y,Z)度量,三向无限延伸,动、静、虚、实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空间立体,呈现舞台空间的艺术表现特性,刺激主客体精神共鸣,共建悟性空间,形成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心理空间,筑成了空间“场”。树立空间意识,将一般空间概念和空间形式感觉视为创作的事实,用视觉艺术的外观轮廓和运动感知觉获得的造型形式,配合舞台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烘托的知觉形式,追求动作造型的空间创造的艺术性。

2 “点”在舞台“活雕塑”中“空间占有量”的作用

2.1 “点”的空间划分

健美健身运动造型动作由静态动作和静态过渡到另一个静态动作的动态过渡动作组成。静态动作使健美健身运动具有“雕塑”的特点,而动态过渡动作的“鲜活”使健美健身运动成为了“活雕塑”。动势由无数个点所形成,动态虚空间构成了空间内“点”的动态形式。健美健身运动手臂延伸至手,手指尖或手型停留的位置定为造型空间的“点”,根据“点”能占有、分割和界定的空间的特点,将上肢形体空间占用分为上下空间、左右空间和前后空间。根据手臂动作形式,进行上下空间的划分:手臂下举为低位;手臂斜下举或叉腰部为腰位;侧平举为胸位;手置于头附近为头位;上举为高位(见图2,实线的区域划分)。

图2 动作造型上下、左右空间点位

运用人体运动解剖的3 个运动面和舞台方位8 个点,将手臂动作运动范围所能构成的点位进行左右、前后空间划分,左右空间就是手臂在额状面运动时,上举位为1 点位,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每转45°为一个点位。1~5 位动作都是外展的动作;6~8 位是超过人体中轴线内收的动作(见图2,虚线的区域划分)。前后空间分别为手臂在矢状面和水平面的运动,矢状面则以双臂上举为1 点位,经体前绕至体后,每转45°为一个点位,至斜后举为8 点位。水平面则以双臂前平举为1 点位,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每转45°为1 个点位。这样的三维空间的划分,形成了健美健身动作造型空间的“点”。

2.2 “点”空间占用量的作用

额状面1、2、3、4 点位静态造型动作可清晰、充分地展示“形”,呈现动作的舒展度和形体空间占有量。动态过渡动作采用额状面、水平面6、7、8 点位形成手臂超过中轴线进行两臂交叉、绕或绕环的动作,创造动态虚体空间,增加重叠感和多视点,使视觉的立体感更加突出。同时间、同点位的对称动作,体现动作和谐,具有视觉平衡感;同时间、不同点位的不对称动作,可增加视点、视向、视域,提升视觉冲击力。“点”的空间位置衡量形体空间占有量,静态动作的点位呈现实体空间占有量,动态过渡动作形成多个点位,点位的动势波动频率引导视觉,产生视觉追逐,形成虚体空间占有量,虚体空间造就悟性空间,激发主体潜在意识,触动内心情感的想象。“点”不光具有衡量形体空间占有量的作用,还具有体现速度、幅度、力度的作用。

3 “线”在舞台“活雕塑”中的“感形”功能

3.1 “线”的静与动特征

“线”由直线、折线、弧线、曲线构成,具有长与短、宽与窄、粗与细的特征。健美健身运动运用骨骼造型,肌肉塑形,静态动作构成的实体、虚体空间形态的线条,以及动态过渡动作虚体空间动态轨迹构成。静态的线在人体实体空间中呈现宽肩、细腰、窄髋、长腿的身体特征。动作造型由一个静态动作到另一个静态动作之间,四肢和躯干动作运动的轨迹为“线”,动作的轨迹“由哪里”“经哪里”“到哪里”,在这段路径中采用的是直线、折线、弧线还是曲线?依据视觉暂留理论,造型动作移动轨迹构成了空间内的动态形式,在视觉上产生了连续性的线性流动[6]。这样的线性流动产生的动势能在某一方向上引导眼睛,动势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形式[4]。实体动作形成视觉暂留,产生动态的虚体空间。虚体空间是实虚空间的产生由实空间来决定[2],其效果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虚与实相结合产生重叠的视觉影像,提升动感、立体感和视觉幻像,从而增强视觉冲击力。

3.2 “线”的感形功能

在空间意识的驱动下,三维空间运用创造出长、短、高、低、粗、细不同方位朝向的“线”,将空间进行分割,虚空间越大,想象空间就越大。“形”是整体轮廓的形状,“线”组合构成了“形”,产生视觉艺术感形,如:珠峰似的肱二头肌、天使翅膀般的背阔肌、龟背腹肌、蝴蝶臀、钻石小腿肌等等。造型动作空间中利用“线”的形态和组合功能,结合造型原理及表现手法,实现健美健身运动“线”的功能施展。“弧线”凹的部分显出实体空间被虚体空间挤压的效果,形成凹凸有致的对立视觉和叠加视觉,具有鲜活生命的动律感;“横线”横向剖面的张力,有膨胀的视觉效果,赋予力量的象征;双脚开立组合成“折线”,与地面构成三角形虚体空间,具有稳定、强大的气势;上举的双臂两条“竖线”,形成三部分长方形虚体空间,加强纵向的穿插关系,起到向上延伸的效果,具有渴求、向上、希望等语言符号的魅力。运用线的感形功能从结构入手,树立结构意识,解读、解构与重构人体,形成身体语言,展现感形风格,塑造“活雕塑”的鲜活与生动。

4 “面”在舞台“活雕塑”中的“多维”价值

4.1 “面”的运用

“面”具有长、短、大、小、高、低、宽、窄、深、浅的空间维度,多“面”营造多视点,决定立体感的强度。健美健身运动舞台造型空间的“面”是指舞台上人体面(额状面)朝的方向。借用舞台方位划分法,将客体在舞台上面的朝向分为正面、背面、左侧面、右侧面、左前半侧面、右前半侧面、左后半侧面、右后半侧面等8 个面(见图3)。

图3 舞台造型空间面向

健美比赛7 个规定动作和健身比赛规定动作1/4转体,都采用正面、背面、侧面,主要以展示人体骨骼和肌肉形态为主。静态动作视觉的方式,在固定视点下,通过客体的身体结构和肌肉形态,加上主体物理空间的经验,尽可能地呈现真实的身体竞技状态。自选动作根据项目不同,舞台表现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都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然流畅地进行造型动作。根据人体解剖结构,运用颈、肩、腰、髋、膝、踝在不同运动轴上做扭转、旋转、屈伸、绕环等动作,构成双面乃至多面的造型。以全国锦标赛健美自选动作为例,正面动作占47%、背面动作占35%、侧面动作占18%,表明自选动作中空间运用“正面律”形式较多。而国内外健美优秀选手在自选动作中,正面动作占32%、背面动作占32%、侧面动作占36%,面的运用均衡,侧面动作略多于正背面。自选动作侧面、半侧面动作,运用运动轴多面的、选择性的展示身体,更加具有个性、感性,并存一定神秘性,不但表现了客体身体发展的均衡度,而且体现出客体对项目理解和自身身体表现能力。

4.2 “面”的运用价值

人的视觉功能包括视觉方式和动觉的方式。观察静态物体时,使用视觉的方式,直接获得平面图画的印象;在运动的参与下,采用动觉的方式获得的感觉,通过一系列运动过程的视觉和动觉因素组成的主观知觉[7]。规定动作其静态、站姿和对称性,具有古埃及雕塑“正面律”形式特点,给人庄重、沉稳、充满力量的感觉。自选动作在形式上以动静结合形成动感、瞬间感、静态雕塑感的交融,借助视觉的方式和动觉的方式在动静态动作中切换。运用“面”多维价值,充分体现造型空间多维性和自由性。“面”的造型空间优势在于,客体占以主导的根据自身特点、舞台、舞美等情况,为主体选择确定虚体和实体空间中身体静态的“面”或动态的“面”,诠释“活雕塑”活性理解和活性运用鲜活身体的能力,追求活性造型动作的强烈意识,充分体现“活雕塑”的活性与灵性。

5 “体”在舞台“活雕塑”中“身体符号”的意义

5.1 “体”的空间划分

健美健身的“体”是指舞台动作造型中身体高、低空间的关系。“体”的动作空间变化主要通过下肢动作去实现,包括跳、站、蹲、跪、坐、卧。根据舞台表现的需要,对“体”与空间关系更进一步化分,分为高、中、低位体姿。高位体姿:跳姿;中位体姿:垫、站、蹲(浅蹲、半蹲、深蹲);低位体姿:跪、坐、卧。

5.2 “体”的符号意义

规定动作多采用站姿,在健美比赛中个别运动员为追求最佳线条和角度,会采用浅蹲。自选动作视觉表现形式自由,空间维度丰富。以全国锦标赛健美自选动作为例,选用动作59%来源于规定动作,自选动作只占41%。“体”选用情况为:站姿占49%,蹲姿占37%,跪姿仅占14%,卧姿、跳为0%。而国内外健美优秀选手在自选动作中,运用87%的自选动作来展现除规定动作所看到的极致肌肉形态以外的肌肉运动、身体动静的状态。“体”选用情况为:站姿33%、蹲姿33%、跪姿3%、卧姿2%、跳8%、其他16%,体现出“体”在高、低空间变化的多样性和层次感。优秀运动员在不同体姿下,动静结合地展示身体,摆脱规定动作注重静态原始的身体结构和微观的肌肉形态;多维空间“体”的灵活运用,解读和创作身体符号,打破固定视点,营造多视点、引导多视向、激活多视域,运用身体符号的意义构建人体体魄视像。培养客体自身艺术觉悟,施展身体符号的艺术魅力,与主体产生艺术共鸣,帮助主体获得最佳的欣赏体验,突显“活雕塑”自我塑造的艺术修养。

6 “场”在舞台“活雕塑”中的“心灵”地位

6.1 “场”的筑成

“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7]。“场”依附于空间。“场”的重要属性是它占有一个空间[7]。空间的真正内容是关于“场”的表达,而“场”的感知过程是与人们的体验乃至“感悟”分不开的[8]。身体是复杂化、多元化的文化集合,身体具有物质性和生命性[7]。健美健身比赛中身体参与进舞台空间,本能地把视觉、听觉等感官形式综合运用起来,形成具有立体形象的空间“场”。“形”表象也,属于初级表现。“情”是人类生活交流的信号,个人体验的外化表现,情是艺术心理活动的自然体现,是较深层次的表现。健美健身比赛中运动员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行走、转体、动作造型等多种形式来展示身体美,将自然美——“形”融入艺术表现的“情”之中,实现身体运动中的生命实践感知,形成生理与心理的融合,获得审美价值和舞台艺术表现效果。“空间场”是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融合。提高空间的精神性,需强调其体验感,在利用“物境”“情境”营造和升华人们的心中渴望的“意境”,让心灵产生呼应,达成生命提升的境界,这时“场”才真正的得以呈现。所以,健美健身动作造型追求艺术空间不是舞台空间而是舞台“空间场”。健美健身动作造型空间意识,受纯粹肌肉展示所约束,规定动作造型空间形成健美健身核心空间,空间观念被禁锢,停留在“形”的初级表现形式中,丧失掉空间“场”起到的高级表现形式的地位。健美健身动作造型是物理空间有形具象、客观可感真切唯一存在的,但视觉、听觉激发心理的感知觉,却是因主体主观感知力的不同而多样的。所以,健美健身动作造型空间“场”是由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构成。心理空间是物理空间之外的一种悟性空间,是一种潜在的空间意识[2]。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它以物理空间为中介,通过视觉、触觉和感觉在心理上做出反映,这样的心理反映表现在心灵、自我和社会的互动,具体表现在心智活动的产生、自我人格的形成、社会功能分化与整合[9]。心理空间的形成取决于物理空间的吸引力[4]。物理空间中动作的点、线、面、体等空间维度是可视具象的,是心理空间的感知对象,所以心理空间不可脱离物理空间而存在,而物理空间也是影响心理空间大小的主体。物理空间对心理空间的影响中产生具有意义的同一性互动时,动作造型转变成述意符号,在舞台空间中产生“场”,物理空间就从初级“展形”表现形式,越过中级“传情”表现形式,上升到“述意”的高级表现形式层面,达到传情、激情、倾泻、释放、构建、联想的效果。空间“场”具有有机化合性、辐射性、变化性、惯性和敏感性,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都是影响空间“场”的重要因素[10]。利用客体具有由表征认知与行动目的控制心灵的能力,刺激主体主我的自我意识,有意识地创造述意“具象”的物理空间来吸引“意象”符号的心理空间的协调互动,通过空间“场”的刺激,“活雕塑”在主体的心理空间构建形成,与舞台上的客体产生心灵上的碰撞与交融,形成主客体共塑的“活雕塑”,这就是空间“场”在舞台艺术空间的地位。

6.2 “场”的心灵表现

全国第4届体育大会男子健美60公斤级冠军和同年亚洲锦标赛冠军李博,在自选动作中以《船工号子》为配乐和动作创编主题,开场以船工作业动作为造型素材,吸引视觉;音乐响起,一声激昂的号子,通过听觉艺术立刻将主体引入历时性的视觉领域——空间“场”形成。动作造型中依托厚重的文化历史背景,抓住船工身体造型特点与健美健身项目特征相交融,利用号子气势宏大的号召力、渲染力和强劲的音乐节奏感,采纳客体主我的创造冲动和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以人、自然、社会与历史相结合,通过物理空间对人物进行刻画,如:拉缰绳、重压中挣扎、对生活的渴望,加强空间“场”的筑成,引带潜在意识,启发悟性空间,与主体心理产生交叉碰撞,由震荡到融合从而回流,达到主客体情绪和精神共鸣,实现心灵、自我、社会、时空的交融,表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此反映人类求生存与自然搏斗显现出来的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心灵效应。《船工号子》成功地将健美健身运动与先秦典藉《吕氏春秋》就有记载的劳动号子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于现代舞台之中,体现健美健身运动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起到教材范式的作用。

聚焦健身健美的舞台空间艺术,在视觉与运动相结合的视角下,从点、线、面、体、场的具象与意象要素中探索和找寻健身健美运动的动作造型特征,从而实现客体与主体造型空间场的共建与重塑,实现舞台造型空间多维化、可视化、艺术化、活性化、意象化、精神化,为在现代大舞台上进一步展现健美健身“活雕塑”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而借形述意。

猜你喜欢
静态雕塑舞台
巨型雕塑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最新进展!中老铁路开始静态验收
我的破烂雕塑
猜猜他是谁
具7μA静态电流的2A、70V SEPIC/升压型DC/DC转换器
50t转炉静态控制模型开发及生产实践
我们的舞台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