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构建高校科研平台开放共享管理体系

2020-10-08 03:39王玲玲刘培芳解燕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仪器

王玲玲,刘培芳,解燕平

(信阳师范学院 实验设备处,河南 信阳 464000)

高校科研平台主要是指以高校为依托单位或设立在高校的以开展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各类型各层次的科研机构[1]。高校科研平台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的重要职责,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实验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发布,各高校对科研平台的建设更加重视,投资经费逐年增加,建设水平日益提高。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先进的仪器设备、雄厚的科研实力、浓郁的学术氛围,为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工作交流的重要场所,为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2]。

1 高校科研平台管理模式

我国高校科研平台在管理模式上大致分为3 种模式:(1)集中管理、集中运行、共同使用模式,简称“专管共享”。这种模式是由学校成立相对独立的部门统一管理,大多设置分析测试中心,购置多台大型精密仪器,配有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人员,如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2)委托管理,集中运行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将大型科研平台委托给某个院系负责管理,有专门的实验室,有专职或兼职的实验员,如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3)集中管理,分散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仪器设备分散在各个院系实验室,由学校职能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检查、监督,如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

2 高校科研平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015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强开放共享,有力促进高等学校统筹管理现有科研设施与仪器,合理布局新增科研设施与仪器,避免重复建设和购置,杜绝闲置浪费现象,切实提高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利用效率和效益[3]。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科研平台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外开放、资源共享,但以上无论哪种管理模式,高校科研平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设备利用率低,共享范围小。近年来,各高校大型仪器的数量和类型增加较快,这类设备一般科技含量高、价格高、运行成本高。但普遍存在着共享范围小,校内、校际、社会开放信息渠道闭塞的情况。一方面,由于设备产权不同及购买资金来源多渠道等客观原因,在全校没有一盘棋规划采购单位或部门进行协调的状态下,各学院甚至各课题组都能自行采购仪器,而且各建设单位之间缺乏沟通,重复建设,从源头总量上造成体量增大导致共享范围有限;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依然存在“谁买谁管、谁管谁用”的观念,形成了设备由小单位或者个人专用的封闭状态,影响了设备使用的公平合理性,也降低了仪器的利用率[4]。

(2)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共享约束力差。考核考评机制是保证一项工作正常开展最基本的制度。作为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虽然已建有评价考核指标,但由于有些指标无法进行科学统计而存在虚高虚报的情况,导致评价流于形式。比如对机时这一考核指标,是显示仪器使用率高低、见证开放共享程度最核心的指标。2019 年,在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一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绩效评价中将额定机时定为年均1300 h,高校工作日满负荷运行大约是1600 h,全年365 天共计是8760 h,而上报单位的全校平均机时在20~7000 h 不等。除了虚高的可能性外,对机时的理解和计算或许也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考核指标无法有效认定,对开放共享的政策就无法落到实处,也就没有约束力。

(3)缺乏设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共享程度低。由于设备管理人员属于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有别于教学人员,因而很少有人愿意主动从事测试工作。对于大多兼职实验人员来说,本职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即使对于专职人员来说,同样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5];对于开展的测试项目,大多较为简单,还没有达到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样品制备指导、数据分析、技术交流等多种元素共享的高级测试阶段;有些仪器设备的功能只使用其中一二,实验人员无时间潜心钻研高层次的功能应用。一台购买时比较先进的仪器,更新换代很快,错过了最佳使用期,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3 系统构建科研平台管理体系

系统方法是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体系。作为系统论之父的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 Bertalanffy)指出,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是“处于一定相互系统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整体”[6]。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其组成部分简单的算术和,而是等于它的组成部分连同组成部分之间关系及其运动的总和。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须在一定的软件保障下有效组织,才能达到系统最佳功能目标。

科研平台开放共享管理系统,具备了基本的硬件要素,即人和设备,而功能的实现不是二者简单的加和,是需要在一定软件保障下,人和设备之间协同运行,才能实现科研平台的分析检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多种功能。软件保障包括管理制度、运行手段、安全措施、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多个要素,在硬件支撑和软件保障共同作用下,各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有效组织促成了高校科研平台开放共享体系的建立,实现平台的整体高效运行。科研平台运行管理见图1。软件保障中各要素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功能,各自为整体目标功能的实现发挥着作用,具体如下:

图1 科研平台运行管理示意图

3.1 源头调控保障——盘活存量适度增量

我国持续增加的科研经费投入,使现有设备数量庞大,为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仪器,需要在校级层面上对现有的设备摸清底细,加大开放、促进共享、盘活存量[7];同时根据拟购置仪器金额的大小,建立校级、省级层面的新购科研设施和仪器查重和联合评议机制,从源头上避免重复购置、过度配置,推动存量共享、化解稀缺配置、调控过度配置并最终达到国家整体层面的适度配置,这是促进开放共享的关键所在。

3.2 前提保障——专管共享

专管共享是高效运转大型仪器设备的前提保障。有了专管,各管理员对所管理的仪器全身心投入,带头钻研技术,增强业务技能,开发仪器功能,提高检测质量,维护好设备,降低故障率,为教师科研保驾护航提供有力支撑[8];有了共享,集约化建设程度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学科交叉,提高使用效益。“专管共享” 的高效运行模式已得到普遍认可。

3.3 制度保障——双数据印证

科学的考评制度是科研平台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目前虽没有科学的方法能够统计出真正实际使用的机时,但鉴于笔者在一线多年的管理经验,有一条基本原则可以避免大幅度的偏差问题。就是在考评指标中不仅仅只是提供机时数据,还要同时提供每台仪器的测试样品数,因为有的样品测试时间很短,而有的样品测试时间很长,样品数和使用机时数据同时提供就相对科学地印证了所上报仪器开放共享程度的真实性,并且同时要求对所测试样品的原始数据要在仪器工作站至少保留2 年作为备查。有了这样的双数据印证评价指标体系,每台仪器相对真实使用的情况便能有效掌握。

3.4 运行保障——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的第三次浪潮已经到来,多样、时效、海量的数据资源体量呈指数式增长,“人机物”三元融合的发展态势日渐明显[9],依托信息技术建设的集成化科研平台,从测试预约、审核、送样、测试、数据发送、缴费等环节到仪器信息参数介绍、仪器应用等重要信息分享,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预约下单和上网学习,让师生能高效获取测试数据、便捷获取最需要的信息。另外,加装了信息化远程操作功能的仪器,大大拓宽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区域,延长了仪器工作时间,充分利用闲置机时,满足更多测试需求。比如核磁共振 波 谱 仪( NMR ,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在安装远程操作系统后,下班在家仍然可以下达指令,真正实现了“NMR”(no more rest)。同时,信息化的科研平台全过程实现网络信息化、公开透明化,有助于上级部门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以及使用绩效的考核[10]。

3.5 稳定保障——安全巡检

安全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没有仪器的安全,就没有顺利的科研产出。保质期内的仪器还能得以顺利修复进入工作状态,脱保的仪器逐渐老化,复杂的故障排除、不菲的维修价格和繁琐的报批程序,使得仪器少则一个月多则几个月不能正常工作,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费,还给科研工作造成阻碍,有些科研不得不暂停或者放弃。

虽然不能避免仪器出现问题,但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避免更大的故障出现,是仪器管理人员必须关注的安全问题[11]。为保证仪器安全平稳运行,日常工作日自检、双休日巡检、节假日巡检、寒暑假值班制等4 套早晚两次巡检体制可以保证仪器365 天有人值守。要根据各自实验室仪器特点设计个性化实验室巡检表,比如对于核磁实验室的检查,除了对通常的检查项目如对空调、除湿机等检查外,还需要重点关注液氦液氮指示标值。巡检时,要做好详细记录,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与仪器管理员联系,排除险情,将损失降到最低。

3.6 人力资源保障——交流培训

教育部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李崧指出:一流的分析测试中心=专业人员+适用仪器+先进制度。也就是说,一流的分析测试中心,应该有专业的人员、适用的设备和先进的制度。设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专业人员可以让其发挥最大的作用[12]。

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所在。仪器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测试的质量,关乎科研成果的水平,具备精良业务素质的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是科研平台开放共享的重要人力保证。为了加强队伍建设,要重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有计划地派他们外出交流培训,学习专业技能、更新知识、了解大型仪器设备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新的测试技术和方法,以此提高测试人员的检测水平和责任感;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提高他们的学历和职称,使他们能安心本职工作,提升对本领域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多种手段保障一线管理人员实现从单一检测向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转变,实现共享的最大化,即资源、知识、技能、数据等多种共享元素的完整统一,达到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的“共享+”状态。

3.7 活力保障——奖酬激励

开放共享意味着更多劳动时间和更多精力的付出,仪器设备长期稳定的运行需要专业人员精心的维护和管理,高质量的数据需要专业人员用心钻研和训练,这是个软性因素,无法用硬指标来考量。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重视人的需要、遵循人性的规律。在国家层面和各部委省级文件中,对仪器开放共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文件中明确表述了可以对一线管理人员进行激励奖励,比如某省《科研设施和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管理单位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可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性原则收取费用,收费标准应向社会公布,收取的服务费用,可用于科研设施和仪器的运行维护、耗材成本、人员绩效、服务平台建设等与开放共享工作相关费用支出”。这样,对人员绩效奖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4 结语

一台仪器的黄金利用期通常为3~5 年,一旦落伍其价值就大打折扣。如何利用好现有仪器,提高人员积极性,促进开放共享是提高科学仪器设备集约化利用率,是增强财政使用绩效的重要举措。高校科研平台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实际,发挥现有仪器效能,充分开发现有仪器使用功能,进一步拓宽现有仪器应用,助力教师科研、提升科研层次,高效利用、节约资源,共同打造开放共享、节约高效的科研平台运行体制。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仪器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2年征订回执
《现代仪器与医疗》杂志
山西中辐核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
高等医学院校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