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臻,于歆杰,朱桂萍,董嘉佳,王 佳
(1. 清华大学 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4;2.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200)
近年来,清华大学确立了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为核心的教育理念[1],各院系兴起了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热潮[2-4]。“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阐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与举措,也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相吻合。生产实习作为本科生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生接触生产和研发一线的机会。生产实习是学生价值塑造的重要一环,是能力培养的关键步骤,是知识传授的现场实践。如果利用得好,生产实习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甚至超过一些在校课程,其效果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选择。
本文首先阐述生产实习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产实习是“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天然的实践场所。之后列举生产实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最后对如何在生产实习中更好地贯彻“三位一体”教育理念提出建议。
生产实习时,学生离开校园,来到陌生的实习单位,参观传说中“高大上”的设备、企业,并深入企业实践,为期3~5 周。这期间,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纪律观念首先体现在时间观念上。实习单位不同于学校,在学校时时间观念并不非常严格,无论是上课或是其他活动,迟到几分钟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单位实习时,准时是最基本的要求,迟到几分钟会受到主管的严厉批评,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习单位的要求出勤。
纪律观念还体现在实习单位的其他要求上,例如安全要求、工作要求等,这些要求都是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必须严格遵守,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在学校时,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或是从书本上、网络上学习知识,了解重点内容,很少接触生产实际或实际工程。在实习单位,学生接触的并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程和在实地考察中记录数据,从工程师导师那里学习工程经验,了解实际生产数据和产品曲线。即实习单位关心的是“用”,学校关心的是“学”。
有的学生在做项目时,不是按照实习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要求去做,而是想从最根本的理论出发,试图把整个工作流程从原理上弄清楚。其实这与实习工作的要求是有一定出入的,参考实际工作中现有的数据或前人的经验,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当然并不是说不要弄懂整个流程,而是要首先保证工作的进度。
学生在学校中做的项目,一般是由老师规定一个相对独立的方向。而实习单位中的项目一般由多人共同完成,看重的是团队内部的互相合作。学生要想尽快融入团队,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明白团队要做什么,自己的任务是什么,自己的工作在团队中处于什么位置,上下游关联人是谁。其次,要加强学习,跟上团队步伐。对于项目所需要的重要技能,如某个软件的使用等要尽快学会,熟练掌握其功能,以便在工作中与其他人对话沟通。最后,要有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喜欢自己闷头干,不主动与团队人员交流,甚至有的想尽量避开别人。一个成熟的团队一般每周或每几天会定期召开碰头会,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
在学校做课题时,学生一般很少会考虑成本、可行性等问题,有时做的是一种理论仿真,但其结果却有可能无法实现。在实习工作中,一般要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产品,需要考虑经费、是否易于实现、是否有市场价值等问题,而不再单单追求正确性。有时为了顾及成本、易用性、生产效益、制造水平等还要舍弃一些东西,这是与在学校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
生产实习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其是践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天然场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生产实习与价值塑造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文献[1]提到,价值塑造往大了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团结、诚信都能通过生产实习来塑造,而且生产实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5-6]。
爱国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倡导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是在做事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如某次生产实习中,学生在观看《大国重器》纪录片之后,来到某国内大型企业实习,亲眼看到世界领先的产品生产出来,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
同样地,当学生来到一个先进团队深入参与某一项目,会切身感受积极向上的氛围,及其敬业、团结、诚信的价值观和创新精神,从而深刻影响自己的价值取向,升华为自己的价值观。
生产实习中,文献检索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都会得到锻炼[7]。
学生接触的新项目往往与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存在差异,一般不能立即上手,而是需要进行大量的文献调研,有的项目还需要使用各种仪表手动搭建某种复杂的自动测试系统,例如某氢能源项目需要学生提出一种氢能源从制备选址、运输存储方式到加氢站点设计的一整套策略。这些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而学生为了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配合好,也会主动地与人交流,从而锻炼沟通交流能力。
当学生自学一段时间仍摸不着头脑时,是知识传授的最佳时机。例如,在某软件使用过程中找不到某一模型,或在搭建电路缺乏某一元件时,如何找到替代品等,此时实习导师的一句话,可能会使学生茅塞顿开。这种情况下的知识传授效率是最高的,而且此时传授更多的是“渔”,而不是“鱼”,通常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
笔者曾多次带队本科生参加生产实习,在此将生产实习中易出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有的生产实习是安排学生进车间拧螺丝、绕线圈,这虽然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功能比较单一,与学生所学知识脱节,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专心工作,最终使螺丝和线圈存在不合格,无法直接应用于产品,甚至需要车间的师傅拆掉后返工。这样的实习安排既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又影响了工厂的生产进度,是不可取的。
有的生产实习时间,正值工厂暑期“大干、特干”完成年度任务的攻坚阶段,或者正处于“暑期保电”的紧张阶段,实习单位怕学生发生意外而承担责任[8],只安排学生走走过场,随便参观了事。这样形式上的实习也是不可取的。
学生生产实习一般在暑期进行,离开了学校和教师,再加上某些实习地点可能是风景名胜区,学生会把生产实习当成度假旅行。有的学生还未出发便制定出一系列出行方案,意图在生产实习期间过把旅游瘾,有的学生彻夜玩电脑游戏,白天打盹瞌睡,整个实习气氛很不严肃。实习期间并不是不允许休闲娱乐,但要主次分明,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实习间隙,可以适当放松。
由于每个实习单位的接待能力有限,每年的实习学生都分成若干支队,分配到不同的实习单位。有的实习单位安排的住宿、饮食条件较好,有的差些,学生拍照上网后,条件相对较差的支队会产生攀比心理,觉得自己受了委屈,要求教师跟实习单位协调,改善住宿、饮食条件,而这可能与单位的承受能力不符,从而造成矛盾。
为了克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贯彻“三位一体”教育理念,需在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或改进。
生产实习定位要明确,应与扶贫支教、就业实践之类的活动相区别,它不需要学生体验社会疾苦,也不能走马观花式地参观一下了事,而应让学生接触本专业领域最先进、最尖端的制造、设计单位,进行3~5周较长时间的深入实习,从而对本专业领域的前景有深刻的认识。
定位明确后,要对实习地点进行精心选择,因为只有最先进的东西才是最吸引人的。实习地点宜选择专业相关的大企业聚集地,这样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穿插参观该城市实习单位以外的其他尖端企业,让学生知道什么地方最需要人才,增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实习单位最好选择以创新设计、研发为主的部门或企业,因为这种企业一般年轻人较多,整体学历高,学生能够尽快融入。清华大学电机系与成都天府新区合作成立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是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中心[9],是一个很好的实习地。
图1 为近5 年我校电机系每年5、6 个支队中参与人数最多的支队名称及人数,每年学生自愿报名选择一个实习支队。由图1 可见,在2015—2017 年,西电集团以其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丰富的产品种类,成为最受实习学生欢迎的实习单位,而自2018 年之后,四川院以其创新性和设计能力拔得头筹。
实习单位选好后,经过几年的实施如果证实确实满足校、企双方需求,校企双方可以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各实习基地的分布最好如同遗传算法中多目标优化Pareto 解前沿的分布一样[10],即没有一个基地是全面优于其他基地的,每个基地总有一项指标是其他基地不具备的,以防止学生实习时由于条件差异进行攀比。
图1 2015—2019 年最吸引学生的实习支队名称及人数
多项研究表明,实习期间从事某一具体项目能使学生能力得到较好锻炼[11-13],是学生切身理解行业前沿的有效手段。好的题目可以充分培养和挖掘学生能力,选题不当可能使学生只做些文献调研之类的工作,无法进行有意义的创新,甚至觉得无所事事。因此项目的选题既要满足实习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本科生的能力,最好还要能在5 周时间内完成。对于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可以在实习开始前,请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拟好题目,学校指导教师也可参与题目拟定。
学生首先要明确纪律要求,明白生产实习是在企业现场的学习,完成实习任务是第一位的。学习时要摆正态度,要本着谦虚好学的心态去面对实习。面对工作,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尽快把相关的背景文献、软件、仪器等弄明白,及时发现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多,越能发现创新点,个人的价值就越大。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请教教师或其他人。
实习前应明确考查环节,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也是对学生行为的有效约束。考查环节除了包括日常考勤和实习结束时提交的实习报告外[14],还可在实习中期和末期分别加入集中答辩环节,让学生通过PPT 展示自己的工作。通过集中展示,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工作主次,相互交流心得,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展知识视野。
生产实习设置得当,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效平台。生产实习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可能终生难忘,正如有学生在实习报告中写的,“一个月相对于大学四年或许是短暂的,但所学到的东西相对于时间的占比却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