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媛,冯 琪,景艳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
板蓝根(RadixIsatidis),别名靛青根、蓝靛根、靛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流感、腮腺炎、外感发热、温毒发斑、风热感冒、咽喉肿烂、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炎、腮腺炎[1]。是全国广泛种植的大宗草药之一。
可溶性糖在植物中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作为信号分子在植物体内调节植物生长,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形态构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测定是一项常规检测指标[2]。新鲜样品液氮冷冻处理方法属于超低温保存,是生物材料所有的代谢活动和细胞分裂都将停止,细胞几乎处于完全不活动的状态,解冻后仍能存活的技术[3-4]。测定可溶性糖含量通常使用蒽酮比色法[5],对板蓝根根部和叶部样品分别进行烘干处理[6-7]和液氮冷冻处理,旨在探究哪种样品处理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测定出板蓝根内可溶糖的含量。
试验菘蓝种子由大庆市红岗区晟乾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提供,原产地为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播种于大庆市大同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在2020年7月采集3株施肥不同但长势良好的板蓝根进行处理,编号为 A (尿素:15.87kg/667m2,过磷酸钙:86.25kg/667m2,硫酸钾:15kg/667m2)、B (尿素:23.81kg/667m2,过磷酸钙:57.5kg/667m2,硫酸钾:15kg/667m2)、C (尿素:15.87kg/667m2,过磷酸钙:57.5kg/667m2,硫酸钾:22.5kg/667m2)。
将板蓝根A、B、C的根部和叶部中间1/3切碎混合均匀。每株称取0.2g(±0.04g)/份根部和叶部,分别将每份处理用锡纸包裹后放入液氮内冷冻后放入-80℃冰柜保存,处理编号:冻A、冻B、冻C,重复3次;每株称取足够量的根部和叶部并记录,先将叶部放入恒温烘干机内进行105℃、30min杀青,再同地下部分在60℃[8]的条件下烘干至恒重,记录,每株称取0.2(±0.04g)/份根部和叶部,处理编号:干A、干B、干C,重复3次。
测定方法参照李合生的蒽酮比色法[9]。
板蓝根A、B、C株的根部与叶部经过烘干和液氮冷冻处理后测得可溶性糖含量见表1。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板蓝根根部、叶部经过烘干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均与液氮冷冻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烘干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液氮冷冻处理,且板蓝根根部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叶部。
表1 各部位不同处理对测量板蓝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由于不同处理后的含水量不同,因此,利用折算分析直观地比较收获时期同质量板蓝根根部与叶部的可溶性糖含量。
通过样品的鲜重与烘干后的重量计算得出板蓝根根部和叶部的折干率回归方程(根部折干率回归方程:y=0.4084x-0.928,R2=0.9988;叶部折干率回归方程:y=0.28x-1.0007,R2=0.9995)。假设在收获时期,同质量为44g的新鲜板蓝根根部分别进行液氮冷冻和烘干处理,烘干处理经过折干率折算得出烘干后样品重量,再计算得出可溶性糖含量,与液氮冷冻处理后的板蓝根根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比较,见表2。同样假设在收获时期,同质量为40g的板蓝根叶部分别进行液氮冷冻和烘干处理,烘干处理经过折干率折算得出烘干后样品重量,再计算得出可溶性糖含量,与液氮冷冻处理后的板蓝根根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比较,见表2。
表2 各部位不同处理的板蓝根可溶性糖含量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新鲜板蓝根根部经过烘干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与液氮冷冻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根部烘干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比液氮冷冻处理增加了50.8%,说明板蓝根根部经过烘干处理的样品能更准确地测量出其可溶性糖的含量。板蓝根叶部经过烘干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与液氮冷冻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叶部烘干处理测得可溶性糖含量比液氮冷冻处理增加了31%。说明板蓝根叶部经过烘干处理的样品也能更准确地测量出其可溶性糖的含量。
经过研究分析以及折干率的计算得出,烘干处理下板蓝根根部与叶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更高并与液氮冷冻处理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烘干处理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出板蓝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同种处理下,板蓝根A、B、C的可溶性糖含量不同可能是由于施肥量不同导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