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文霞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自然资源局 650100)
西山风景区地处昆明市近郊,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2°36′~102°38′,北纬24°54′~24°59′之间,最高海拔2359m,最低海拔1890m,属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的断裂带区域。研究区年均温14.7℃,最热月均温19.8℃,最冷月均温7.7℃,年降雨量1094.1mm,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1]。
1.2.1 景观分类。以我国现有土地分类和森林群落为依据[2-3],本研究将昆明市西山风景区划分为10种景观类型,分别为松林景观、阔叶林景观、柏木林景观、油杉林景观、竹林景观、灌木林景观、经济林景观、宜林地景观、水域景观和非林地景观(表1)。
1.2.2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山风景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矢量、植被分布矢量在Arcgis中转成Grid格式,再运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计算景观指数。根据研究目标,为更好地描述西山风景区景观结构与组成,本研究采用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边缘密度(ED)、聚集度(AI)、景观联通指数(COHESION)、蔓延度(CONTAG)7个斑块指数进行分析,并采用均匀指数(SHEI)和多样性指数(SHDI)来反映研究区域的空间结构变化特征[4-6]。
表1 景观类型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西山风景区内以松林景观、灌木景观和阔叶景观为主要森林景观,经济林景观、油杉景观和柏木景观次之,水域景观最小。
从斑块个数来看,松林景观(97块)>阔叶林景观(61块)>经济林景观(58块)>非林地景观(42块)>柏木林景观(39块)>灌木林景观(34块)>竹林景观(15块)>宜林地景观(15块)>油杉林景观(块)>水域景观(1块),分别占斑块总数的25.94%,16.31%,15.51%,11.22%,10.43%,9.09%,4.01%,4.01%,3.21%和0.27%。从斑块类型面积来看,最大面积的景观仍为松林景观586.12hm2。
水域景观面积最小2.54hm2。由此可见,西山风景区各景观类型斑块数占比差异较大,各景观分布不均匀,面积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2 各类景观类型斑块特征指数
从表3可以看出,西山风景区景观斑块密度介于0.05~2.13个/km2之间,说明斑块密集程度高,受人为干扰小。在10个景观类型中,受人为干扰最少的为水域景观,其斑块密度最低(0.05个/km2);非林地景观受人为干扰最大,其斑块密度为2.13个/km2。
在10类景观中,边缘密度最大的为松林景观(59.36m/km2),说明该类景观开放性强,与周边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频繁,有助于风景区生物多样性发展,却不利于景观自身的发育及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边缘密度最小的为水域景观(0.76m/km2),说明该景观类型与外界联系较少,自身景观结构相对稳定。
西山风景区各类景观的景观形状指数均>1,其中松林景观和非林地2类景观相对集中,其景观形状指数分别为12.64和12.60,而水域景观则相对离散,其景观形状指数为2.64。
在10个景观类型中,松林景观占绝对优势,其景观斑块指数最大(19.81%),灌木林景观(12.31%)次之,水域景观最小(0.14%)。
表3 各类景观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指标
从各类景观聚集度来看,各景观斑块聚集度均在80.7~95.83之间,说明各斑块间空间配置结构紧凑,斑块间聚集程度高。各景观连通指数高(90以上),说明各斑块间连通性较强。
选取蔓延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指数来评价西山风景区总体景观格局。在10个景观类型中,松林景观为西山风景区的主体景观(斑块数97个,斑块面积586.12hm2)。经计算,西山风景区景观蔓延度为48.73,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93,Shannon均匀度指数为0.84,说明西山风景区景观总体格局多样性不高、各类景观要素分布相对均匀。
本研究采用9个景观指数对西山风景区10种景观类型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如下:①在西山风景区景观类型中,对西山风景区生态起主导作用的景观类型为松林景观、灌木林景观和阔叶林景观。②从景观异质性来看,西山风景区景观整体破碎化程度低,景观异质性小;但非林地景观则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异质性较大,这说明非林地景观受人为干扰较大。③从各评价指标来看,西山风景区景观格局总体多样性不高,发展相对均衡。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