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可
学者启功,年轻时家贫,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在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帮助下,得以进入辅仁附中教一年级国文。尽管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但仅一年多,就被分管附中的辅仁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怀以启功中学都没毕业,不符合制度为由辞退。陈垣得知后,把启功安排到辅仁大学美术系做助教。一年后,再次被张怀以资历不够为由解聘。几个月后,启功被陈垣先生召回,跟着陈校长教大一国文课。
“三进辅仁”是启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经历。谈起这段往事,一般人都会批评张怀。张怀做错了吗?启功中学未毕业,却来教中学,这确实不符合制度。后来竟然让他去教大学,那更是严重违反制度,他完全有理由辞退启功。不仅如此,启功是陈垣校长推荐的人,陈垣是张怀的顶头上司,如果世故一点,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但是张怀不做违反制度的事,即使是校长安排的,也不能同意。
张怀没错,是陈垣错了吗?陈垣之所以坚持录用启功,原因简单,就是四个字:“写、作俱佳。”他认为启功是一个可造之才,埋没了可惜,于是破格录用。
我们不能因为启功的成功,而批评张怀僵化。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在遵守制度与实事求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以人员的录用为例,在录取人员的时候都有一些基本的硬性条件,比如年龄、学历、职称,等等,但是,也有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他们未必完全符合制度所规定的硬性条件,那么,应该有专门为这类人才而制定的特殊政策。
除了制度的设计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主其事者要有识才的慧眼。平庸的领导,一句“不符合制度”,就可以堵塞人才的出路;高明的领导,仅凭“写、作俱佳”,就打开了人才大展身手的天地。如今,很多单位进人的门槛越来越高,不管什么岗位,动辄就是硕士以上学历。可是,门槛高了,大家却似乎少了。如何让那些像启功一样的特殊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应该从“启功三进辅仁”得到启发。